黄 明 王华军
摘要目的:探讨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诊断、命名及解剖学基础。方法:查阅近年来有关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文献报道,结合临床及解剖学观察对这一病症的解剖学基础及命名做一分析。结果: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命名缺乏解剖学基础,概念模糊。结论:对于此症的命名应以解剖学为基础,使之从模糊概念走向精确定义,这样才有助于治疗的准确性。
关键词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解剖命名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是骨伤科及推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类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劳动的密集化,其发病率日益上升并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㈣。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病因多是由于长期或短暂的提、搬重物姿势不良,用力不协调扭错,破坏了脊柱胸段的内外平衡,导致单个或多个脊柱小关节位移改变,从而造成脊神经、血管和交感神经支配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失常而引起。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推拿按摩的中医外治法,疗效显著。但胸椎小关节的关节囊、周围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结构复杂,临床医生往往对该病症的病变部位及性质含义不清,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故各疗效之间缺乏可比性。为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有一全面的认识,本文对其的临床特征、解剖基础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1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诊断与治疗现状
根据各作者所报道的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其症状复杂多变,现无明确的诊断标准。急性患者多表现为:①单侧或双侧背肌疼痛,肌肉痉挛,功能受限,常沿肋间神经放射痛,心前区疼痛。②胸椎活动范围变小,不敢深呼吸,咳嗽伴有肋间神经痛或胸壁窜痛。③检查见患侧棘突旁压痛,受累椎体棘突有偏歪或后突,棘上韧带有急性或慢性损伤的体征。④x线可见棘突侧偏或胸椎小关节错位,余无明显异常征象。慢性患者表现为胸闷、胸痛、憋气、背痛、沉重或以心前区压迫感为主。久站久坐弯腰活动可使疼痛加重。多数患者吸气时疼痛加重。除此之外由于其常会引起胸腹腔脏器功能紊乱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又常被误诊为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但是这些诊断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而这些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不易鉴别诊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针对性不强,但是这些治疗往往都未能针对其明确的病变部位,应用也较混乱。由于多数文献缺乏分组对照,缺乏说服力,故各作者之间的疗效难以比较。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理疗、体疗、封闭、中药、外敷、拔罐、针灸、按摩、推拿、针刀、激光、矿泉浴、TDP幅射等。其中推拿按摩类的胸椎掌压法应用较多,如双手叠压、踩跷推压、双手分推、膝顶法等多种。也有多种疗法相结合的文献报道。
2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定义的模糊性及解剖学基础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解剖学基础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许多文献未明确胸椎小关节的具体解剖位置及结构,一些文献认为胸椎小关节仅为胸椎的关节突关节;还有认为其为肋椎关节,包括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一些则认为其中还包括椎间盘等周围的软组织结构。根据解剖学观察,脊椎胸段的连接主要有关节突关节、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和椎间盘等周围的韧带软组织连接构成。关节突关节是由邻位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的关节,允许两椎骨之间有少量运动。肋骨与椎骨的连接包括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这两个关节在功能上是联合关节,起到缩小和扩大胸腔的作用。而在解剖学上也只有关节突关节之称呼。
文献所介绍的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病变部位包括了关节突关节、肋头关节及肋横突关节。当胸椎间盘、胸椎问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及棘上韧带)和关节囊等组织退变后,胸段脊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关节突关节、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和椎间软组织发生错位和损伤的机会增加。即使胸椎间盘和椎间组织未发生退变,当上肢剧烈运动,胸脊柱受到来自肩胛带肌肉急骤收缩时的牵拉;或长时期姿势不良、退行性变、负重或用力过猛等作用所产生的旋转力、伸展力或压力超过了椎间软组织的弹性限度,也会造成错位和损伤,使胸脊柱的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肋间神经或胸脊神经后支引起相关症状。手法整复等疗法可以通过纠正关节错位,纠正胸椎体位移,恢复胸脊柱内外平衡,解除肌肉痉挛,改善神经压迫和局部血液循环,使胸椎关节周围软组织炎性渗出和水肿吸收,从而消除病变部位对血管和神经的压迫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多数作者认为胸椎小关节紊乱分属于“痹证”、“岔气”范畴。目前临床各科,特别是与推拿有关的相关学科把与关节突关节、肋头关节及肋横突关节病变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者都称为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在解剖学的概念中不能将这三个关节统称为小关节,更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在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应注意区分细致诊断,而不能以胸椎后关节紊乱症来统称之,这样才能治疗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