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园园 万佳欢
与历届奥运会相比,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培训,面临着许多独特的考验
与历届奥运会招募志愿者困难,甚至因国民太少被迫招募大批国际志愿者的雅典奥运会相比,中国人口大国的气派在志愿者招募问题上显现无遗。
从2006年8月28日上午10点,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式启动开始,截至2007年12月,报名总人数已达76万人。而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赛会志愿者总需求加起来约10万人。这恐怕是历届奥运会中,淘汰率最高的一次。
王丽的志愿者培训经历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方向的研究生王丽与她的许多同学一起,在2006年底报名了参加了北京奥运媒体运行志愿者。
4个月后,她在学校参加了通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奥林匹克基本知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概况、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北京历史及文化生活、残疾人服务知识和技能、礼仪规范、医学常識及急救技能等。
通用培训原则上面对所有志愿者申请人,只要递交了申请书都应参加。一般都由奥组委委托各高校完成,讲师多是各高校教师。培训期间,奥组委媒体运行部专家也到学校,对其进行初步专业培训。每个学校自行安排培训时间。
之后,奥组委组织所有报名者进行笔试和面试。笔试与培训的内容相关,而面试更多是对外语、性格及应变能力的考察。
王丽通过考核后,被分配为“好运北京”摔跤测试赛的媒体运行志愿者。2007年8月1日到3日,摔跤项目媒体运行志愿者集结,开始专业培训。
奥组委对赛会志愿者的培训主要分为三类: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三类培训次第进行,逐步深入。整个培训过程从报名启动开始,一直到奥运会、残奥会开幕前结束。
专业培训是重要一环,针对服务岗位的专业要求教志愿者应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般由奥组委及指定的培训机构来组织实施,以面授为主。
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都没有统一的教材。由奥组委的ONS主管和摔跤项目专家共同主讲,内容包括摔跤规则、ONS实务及一些对雅典奥运会新闻稿件的学习等等。
8月10日,王丽他们提前一周进驻场馆,进行具体的岗位对接培训。岗位培训一般由场馆的志愿者团队负责,包括明确志愿者岗位的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和志愿者团队管理等方面内容。在这一周,王丽与其他志愿者一起,需要准备运动员的相关资料,写一些给媒体的英文公告,一遍遍熟悉工作流程,直到比赛开始。
人数多,时间短
2000年悉尼奥运会,征集志愿者47000人;2004年雅典奥运会,征集志愿者60000人。北京奥运会时,仅直接服务于赛事的赛会志愿者就将达10万人。“这么大的志愿者群体,怎么进行组织、怎么提高志愿者素质,告诉他们什么是志愿者、什么是志愿服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奥运会志愿者读本》作者魏娜告诉记者。
理论上讲,通用培训的对象就达76万人。而截至2007年底,仅8万多名志愿者申请人完成了通用培训,其中3万名专业志愿者申请人接受了专业培训。“悉尼、雅典在奥运会前4~6年就开始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而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培训是提前3年开始进行的,“开始得不算早”,魏娜说。
“报名人数确实太多了,现在培训的面还不是很到位,做得也不很细,针对性不是很强”,魏娜对记者说。去年进行的一系列测试赛中,志愿者培训不系统的一系列问题也显露出来。
30岁的李刚是航天科技十一院的团委书记,去年9月,他参加了“好运北京”现代五项测试赛的志愿服务工作。
他原本一直期待成为一名赛会志愿者,但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主要针对各大高校学生。已有7年驾龄、每天开车上下班的他,最终选择成为了一名驾驶员志愿者。
2006年底报名,接连经历两次考核,最终入选。考核的内容主要涉及:英语口语、驾驶技术和奥运知识。李刚所在的十一院共6人入选了“好运北京”现代五项的司机志愿者,其中有两人是博士学历。
2007年初开始,李刚一行人接受驾驶员志愿者通行的“二加一培训”——两天专业基础知识面授,一天奥运交通路线踏勘。
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由奥组委交通部的工作人员主讲。李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第一次主要讲一些交通法规和一些紧急情况应对的方法,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第二次重点介绍场馆的情况。”
临近比赛前,奥组委老师带领所有的志愿者对整个场馆、驻地的情况进行了勘探。之后,又进行驾驶技术的考察,最终确定每个人具体接待的官员。李刚作为现代五项驾驶员志愿者的领队,被安排接待国际现代五项联盟的秘书长布祖。
尽管多方准备,在实际工作中,李刚的团队里还是出现了一些意外状况:有官员突然提出要去逛街的、有要去泡吧的,也有外出突然爆胎的。每位高级官员都配有一辆专车,同时还有一名贵宾志愿者陪同,可以随时翻译。但一些级别较低的技术官员就只能两三个人同乘一辆车,也没有陪同翻译。“如果碰上什么意外情况,就无法沟通。”
如今总结,李刚觉得:“培训整体来说还是做得不够。时间太短,也不够系统。”他认为,除了技能培训之外,英语口语和外交礼仪方面的培训尤其应该加强。
在培训中,奥组委发过一些小册子,涉及各方面的内容,但是内容太过简略,“英语方面大概只提了十句话左右。”
学生志愿者能否坚持到底?
北京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方力曾多次强调:作为志愿者,除了要具备一定操作能力外,奉献精神尤其重要。而在魏娜看来,培训的难点也正在于对志愿文化的普及和倡导。“在掌握技能之前,必须先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志愿者。”
“在国外,志愿领域可以说是除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领域,大部分以非营利组织的人员来完成,比如说医院、慈善机构,学校等管理人员,包括家庭主妇、退休人员等等,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志愿文化。”
而在我国,志愿者的概念起步很晚。真正开始,还是在申奥成功后的这几年。2005年,魏娜接手编订通用培训教材时,才发现没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因此编订这套教材,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整个过程很艰难”。
此外,志愿者对待志愿服务的态度也不够正确。在通用培训期间,央视曾经对受训学生做了一次调查,许多学生对参加目的的选择还是“能够见到明星大腕”“能够跟明星合影”“能够看比赛”等等。魏娜说,志愿者理解的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
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平均年龄是历届中较小的,35岁以下的占62%。而志愿者目前统计看,北京奥运会入选中,35岁以下的史无前例占到97.9%。以高校学生为主体,这也是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一大特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北京高校都是集体组织填写报名表,不少报名者是“随大溜”。由于对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等的不满意,中途放弃者并不少见。
佟唯(化名)是北京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参加了去年11月底“好运北京”体操国际邀请赛的新闻运行志愿者服务。他工作的职位叫“成绩公报发送员”,在场馆新闻中心内工作,主要负责在第一时间将成绩公报送到指定地方,供记者们取阅。
两天比赛结束之后,他决定:即使有机会也不再参加今年8月份奥运会的服务。原因有二:志愿者要在赛前7天进入场馆实习,过于消耗时间;其次,每天跑来跑去,辛苦且工作内容缺乏技术含量,过于单调。
尽管北京奥组委早提出:将通过颁发志愿者证书或证章,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激发志愿者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确保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队伍的相对稳定。魏娜仍然担心:“国外的志愿者多为成年,责任心、持久性都更好些。北京高校学生为主的志愿者群体,最关键的还是责任、持久性、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