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鹏
现代科学技术同侦查思维相结合,光绪皇帝的死因大白于天下
几位原子能科学家利用一项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核分析技术,解开了一桩困扰了历史学家整整一个世纪的难题——光绪皇帝猝死之谜。
100年前的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皇帝死在作为囚禁地的中南海瀛台。近20个小时后,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断气归西。光绪和慈禧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两人蹊跷地同时离去,让很多人怀疑:慈禧在临死前怕光绪重新掌权,故而先将其害死。
不过也有人认为,光绪一生体弱多病,尤其是去世当年,病情加重,死在慈禧之前,实属巧合。因此,历史上关于光绪的死因一直存在病死和谋杀两种说法之争。但由于缺乏确凿证据,争议双方依靠的多是间接的文献史料,甚至传言,所以始终没有定论。
现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中子活化分析等一系列现代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突然“驾崩”是砒霜中毒所致。
异常的头发
原子能科学家对光绪死因的研究始于2003年7月。当时,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在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采访时,意外地获知陵墓管理处库房保存有光绪的头发,于是萌发了揭开光绪死因的念头。
头发参与人体的代谢,能忠实地“记录”下体内各种元素变化的信息。一般成年人头发每月生长大约1厘米,也就是说,1厘米头发可以反映出人体一个月的新陈代谢史。
征得有关文物保护单位同意后,摄制组将两小缕光绪的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
该所研究人员张永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了准确分析和推断光绪死时体内微量元素的情况,他们先把头发检样清洗晾干,再剪切成1厘米长的截段,分别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且各段含量差异很大,“砷高峰值出现在离发根约10厘米处”,张永保说,“正常人头发的含砷量在0.25~1.0微克/克,但光绪头发中最高达到2404微克/克。”
为了验证光绪头发砷含量是否确属异常,研究人员又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与光绪葬在一处)和一清末草料官干尸的头发样品。张永保说,这名草料官与光绪为同时代、同性别,而隆裕皇后与光绪不仅为同时代人,且生活环境相同。结果证实,光绪头发的最高含砷量是草料官的132倍,是隆裕皇后的261倍。
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以硫化物和氧化物形式存在,主要有雄黄(二硫化二砷)、雌黄(三硫化二砷)、砒霜(三氧化二砷)等。其中,雄黄是一种中药,而砒霜则是古代常用的毒药。
那么,光绪头发中异常的砷会不会是长期服用中药雄黄的结果呢?
“如果是慢性砷中毒,砷在头发中的分布应该是离发根越近含量越高,而光绪头发中砷含量的高峰既不在发根处、也不在发梢处。”张永保说,“根据头发生长规律和砷中毒机理,光绪头发上的高含量砷不应是正常摄入代谢形成的。”
2004年,北京一名妇女因自行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含有雄黄)治疗便秘,最终导致慢性砷中毒,危及生命,幸好抢救及时,才得以脱险。张永保等人也提取了这名慢性砷中毒患者的头发,研究发现其砷分布曲线与光绪头发的完全不同。这也进一步排除了光绪头发中的砷来自于长期服用药物的可能。
“砷源”:锁定肠胃
为了追踪光绪头发中砷的来源,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和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帮助下,对光绪棺椁内外进行了环境取样。
砷含量检验显示,光绪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是其棺椁内帏幔等物品的83倍,是墓内外环境样品包括棺椁盖上尘土的97倍,陵区环境中的砷含量也远低于光绪头发上的砷含量。由此,砷来自于环境污染的可能被排除。
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戴逸撰文回忆,1938年易县的崇陵(光绪陵墓)曾被盗掘,尸体遗物暴露在外。1980年重新清理崇陵时,曾对光绪的遗骨作过检测,但由于当时缺乏先进的检测仪器,并没有发现光绪中毒的痕迹。
当时,在重新封闭崇陵时,光绪的部分头发、少许遗骨和衣服没有放入棺椁,而是保存在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库房内。
2006年后,研究人员为了确证光绪头发上砷的来源,决定扩大取样分析范围,首次提取了光绪遗骨和衣物样品,进行砷的分布研究。
张永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们检测的遗骨共有7块,包括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等。结果在一块脊椎骨和一块肩胛骨上检测到了高含量的砷,“这说明砷来源于腐败的尸体,”张永保说。
光绪的衣物有5件,其中4件上衣,一条裤子。由于年代已久,除最外面的龙袍保存状态尚为良好外,其余的均已不同程度腐烂。根据尸体腐败对穿着衣物侵蚀由内向外会逐步减轻的一般规律,研究人员依次推定出4件上衣由内到外的穿着顺序。
检测数据结果表明:从同一件上衣看,每件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他部位;从穿着层次看,里层上衣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另外,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
“这说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尸体的胃腹内,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由里向外沾染衣物,由此造成上衣胃区部位的高砷含量。”张永保说。
那么,胃里的砷又是怎样到头发里的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认为,这是“死后呕吐”现象造成的。原来,尸体在腐败过程中,胃腹内的内溶物均会顺着食道溢流出来,沾染到衣领以及颈后的头发。这正好与光绪头发中最高砷含量的位置以及上衣领肩部位的高含砷量相吻合。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又对光绪头发上沾染的残渣物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中的砷含量远高于头发。由此,进一步证实了高浓度砷的残渣物是头发高含量砷的来源。
中子轰击的胜利
在找到砷的来源后,研究人员继续对光绪体内的砷进行了液相色谱分析,以判定可能导致光绪中毒死亡的砷化合物种类。
实验结果表明,光绪摄入的砷化物是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且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201.5毫克。
“人口服砒霜60~20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光绪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张永保说,“他肯定死于砒霜中毒。”
戴逸教授也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他对这一研究结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项工作走出了一条超常规之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查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成功尝试,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参与这项工作的研究人员王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了检测样品中砷的含量,他们主要采用了中子活化分析技术。
“这是一种核分析技术,它的基础就是核反应。”王珂说,历史上第一次中子活化分析出现在1938年。最初,这种分析只是作为原子能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副产物,而今已成为超痕量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据王珂介绍,该技术是用一定能量的中子轰击待测样品,然后测定由核反应生成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时的辐射,从而实现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射线能量和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的特征。因此,通过测定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或者所放出的射线的能量,便能作出定性鉴定;而通过测定射线强度,便可完成定量分析。”王珂说,中子活化分析最大的特点是非破坏性,“你给我一件样品,检测完后,我可以完好无损地还给你。”而其他痕量分析方法,往往需要将样品做不同程度的化学处理。
因此,这对于分析那些极端珍贵的样品,就显得格外有优势。张永保坦言,分析光绪死因是他们第一次涉足历史领域。不过,他相信这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