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焕英
当今,有一种理论颇为刺耳:“在民主政治建设上,要考虑国民的承受能力!”言外之意,就是人民民主不能够多了,民主建设不能够快了。否则,中国人承受不了。
此论当议。
把民主当成国民的一种负担、压力,这是十足的观念错位。民主是什么?顾名思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民主,是人民的权利。民主的实质,是民权。在民主社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包括立法权。人民群体的权利是无条件的、无极限的,因而民主并不存在限量问题,人民也不存在民主的“承受力”问题。
把民主当成外力所加甚至是某人的赐予,这又是十足的观念背反。民主、民权,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剥夺大众的民主权利才是人类社会的扭曲异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不存在对民主的“承受力”问题,中国亦不例外。
民主对于人民来说,不存在什么“承受力”问题。但是,对于“官本位”思想甚至专制思想的当权派来说,确实存在着“民主承受力”问题。因为,民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脚镣手铐,就是泰山压顶。人民的民主多了,官僚的特权就少了;人民的民主到位了,专制的威力就消亡了。人们应当这样来看待当前的形势:“民主承受力”理论,是官僚理论,是专制理论。那些鼓吹“民主承受力”论的理论家,不过是在为专制体制摇旗呐喊、举幡招魂。他们表面上是要减轻人民对民主的负担,实际上是为了消除民主对官僚的压力。
“民主承受力”论是一个新调调,前所未闻。为什么到了改革开放深入阶段,突然出现了“民主承受力”论呢?实际上,这是必然的。当今的中国,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必然要埋葬封建专制,必然要扫荡家长制、一言堂。这当然要触犯一些人的既得政治利益。在这种大势下,有人提出“民主承受力”论,应该说毫不奇怪。提出“民主承受力”论者,就是想在民主上成立“有限公司”:当民主当量不会触犯某些人的既得政治利益的时候,这些民主是可以承受的;而当民主当量一旦危及专制残余的既得政治利益的时候,那么,民主就成为不可承受的了。
鼓吹“民主承受力”论,在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上,当然属于螳臂当车的行为。但是,人们不能够因此就小瞧了“民主承受力”论的影响,因为它很是具有迷惑性。第一,它打起了人民的旗号。“民主承受力”论者的面具,表情是为人民着想,唇语是为人民说话;第二,它打起了改革的旗号。“民主承受力”论者,从来不说反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话,而恰恰是给人以关心民主政治建设的姿态,好像他们才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发言人,好像他们的理论才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左不右、不偏不倚的正确理论,好像他们才发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惟一可行之路。因此,“民主承受力”论必将俘获一些受众。也因此,破除“民主承受力”论,肃清它的可恶影响,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导致政治体制的改革。但是,人们应当清楚,经济体制改革,并不等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是改革的下一个阶段。有些人,在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是鼓掌派,而到了政治体制改革阶段就成了巴掌派;有些人,在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是铺路石,而到了政治体制改革阶段就成了绊脚石。主张“民主承受力”论的人,有的就属于这类人。这是改革阶段论。
在过去的改革阶段,人们抛弃了保守派;在新的改革阶段,人们仍然需要抛弃新的保守派。中国只能在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原载2007年12月4日《人民代表报》】
●作者自荐
题图 / 蔡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