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新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在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后,城市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当时,薄一波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兼第一副主任,分管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与农村改革相比,城市改革面临的问题要复杂的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他带领体改委一班人,围绕计划与市场、速度与效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重大课题,进行了大胆地探讨。1982年4月,当国务院主要领导人在《请求在重庆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议》上作出:“原则同意”的重要批示后,他立即委派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安志文来到重庆,会同四川省委、省政府一起协商,达成在重庆进行综合改革的共识。
198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关于在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报告》,他受国务院主要领导人的委托,在京召集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等二十八个部、委的负责同志开会,进行动员部署。他指出:在重庆这个大城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就是要发挥城市的作用,特别要发挥大中城市在组织经济方面的作用,来解决“条条”、“块块”的矛盾,解决城乡结合问题,按照经济的内在规律而不受行政系统、行政区划的干扰和限制,做到“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形成合力的经济网络。他强调: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重庆的改革试点,要派得力干部参与各项改革,协助制定各种具体方案。
为落实中央的决策,1983年3月,薄一波同志带领国务院26个部门来到重庆,与四川省29个部门以及重庆市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200多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班子,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反复酝酿、协商和专题讨论,共议定24个部门的改革方案和建议。在调研的过程中,薄一波同志发表了两次非常重要的讲话。纵观他的两次重要讲话和24个部门改革方案和建议,归纳起来,基本方向有:改革城乡分割、条块分割,领导多头的管理体制;给重庆市以相当于省的经济管理权力;打破地区、部门、城乡的分割状态,在重庆建立商业、物资中心;全面实行利改税的体制,改善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个人的关系,克服“吃大锅饭”的弊病;适当扩大重庆的行政区划,将永川专区的八个县划归重庆,实行市带县;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班子的年轻化和知识化。他反复强调:在重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你们的眼睛不能只看到重庆,不要因为重庆雾多就看不出去,要看到西南,看到全国。这就是说,中央是着眼于进一步搞活和开发西南经济,着眼于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才决定在重庆搞综合改革试点。中央希望重庆走出一条依托大城市来组织和管理经济的新路子。
可以告慰薄一波同志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他亲切的关怀下,重庆的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全国的城市体制改革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从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开始,重庆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84年的130.96亿元,到1996年已增加到1179.09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具备了良好而广阔的发展潜力,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薄一波同志心系重庆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重庆作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他予以高度关注,并亲临指导。在他的带领下制定的改革方案和建议,确定了重庆改革的方向、重点、困难所在和突破口,对重庆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薄一波同志始终把重庆的发展纳入全国的大局来考虑。重庆综合改革试点时期,他指出:党的十二大以来,提出了一整套改革的方针政策。中央搞了三个规划区,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开发沿海的经济区,吸引国外先进技术,武装全国;二是以山西煤炭为中心的经济规划区;三是以重庆为中心,走军民结合的新路,以发展重庆经济,开发西南经济。重庆的综合改革试点,要看到西南,看到全国,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以重庆为中心,起到带动西南一片,辐射长江一线(长江上游地区)的作用。
薄一波同志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作为长期主管计划、经济布局的国务院副总理,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他即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又注重调查研究,注意掌握第一手材料。重庆综合改革试点期间,他不仅在京主持国务院各部委负责同志的打招呼会议,而且亲自率领26个部委的负责同志来到重庆,用一个多月时间调查研究,最后确定了改革方案。在调查过程中,他总是细心询问,详细记录,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边听边记边议边思,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提炼,再继续讨论、调查、论证,时机成熟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注重调查研究,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