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雨池
【钟云舫】(1847-1911年),重庆江津人,名祖芬,清末文学家。自称硬汉,自号铮铮居士。他博学多才,熟读九经,能诗擅文,以长于撰楹联著称,故有“联圣”之誉。仅《振振堂》文集中就收录了他撰的楹联1856副。其中《江津临江楼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在中国楹联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时光飞越160个春秋,今天,我们将视线牢牢定格在一位文化巨人—钟云舫身上。在他的故居江津高牙乡青草碚,虽然庭院萧疏,荒草离离,但拂去岁月烟尘,还能依稀听见有人一腔悲愤,化作豪宕放言。正如他自言:“侠烈一层,刚傲一层,愚拙一层,懒惰一层,屈指人间谁似我;功名相厄,银钱相厄,疾病相厄,患难相厄,伤心命运不如人”。正是这位“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旷世奇才,将遭遇人伦苦境后的心酸,凝就他千古不朽的诗篇,更添山川人间多少英气!
人说古有书圣王右军、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诗圣杜甫,其实对联也有圣,他就是钟云舫。
性情真挚侠肝傲骨阳刚气
钟云舫其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似乎总在做一些出人意表的事。
1847年,钟云舫生于重庆府江津县高牙乡(今属先锋镇)青草碚,自幼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童试三考”获第一名,成为秀才,文采名噪桑梓,远播十里八乡。同治十二年(1873年)“补廪”后迁居县城。因家境贫寒,他一边设馆授徒,一边奉养卧病祖母和父亲。
钟云舫青壮年时代正值灾难深重的晚清,近代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处在一个四分五裂、战争不已的混乱时代。在目睹了国弱民穷、吏治败坏的社会现状之余,充满强烈忧患意识的钟云舫疾恶如仇,常用对联嬉笑怒骂,对黑暗现实以诗文大加鞭挞。
他性格耿直,重情性,与人直言不讳。未中秀才之前,好友曾强拉他去“贽见”江津书院院长。这位院长又任衙门史官,在当时可谓炙手可热。钟云舫早闻此人“品学皆无可观”,又不忍拂友之意,于是坚持不备礼前往,谁知竟被阻之门外。钟云舫并不在乎,昂首而去。当院长见到钟云舫写的《留别几水书院诸友》诗四首之后,“命人来追”,他拒绝回头。
他有胆力,是当地众所周知的“爱打抱不平”的秀才。当年,江津县城有恶霸刘、孟、陈、吴等人欲抢夺关庙公产,钟云舫不胜其愤,写下《题江津关庙联》,借《演义》典故,巧妙声讨现实,逼得一干人恶行未得逞;清光绪初,江津主产柑橘,百姓多以此为生。这年新任知县却不准果农在“迎恩门”装船,说这是接“圣旨”和“大驾”的地方。于是,钟云舫奋笔疾书,写出洋洋洒洒锋芒凌厉的辩辞,并找知县理论,最终县衙作出了让步。
他广泛接触民众,听取民声。老百姓请他写对联,钟云舫从不恃才傲物,更不取一文。他留下了大量文采飞扬的作品在民间流传。如描写底层贫苦百姓生活的春联:几根穷骨头,撑起气运;两个大眼睛,看倒乾坤。他为某棉织铺题:一纬须为嫠妇恤,半生常与布衣交。为某米店则题下:可有余粮支旱潦,好将颗粒念王孙。这些作品深受老百姓喜爱和敬佩。
钟云舫是一位有志行、有操守的文士。尽管才华横溢,命运多舛,他却甘于贫寒,傲骨铮铮。相传一有钱人对他的学识素养大加推崇,愿以一万两银子帮他捐个官职,以助他学有抱负。可钟云舫并不领情,拒绝馈赠,也不愿为官,将其个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巴渝自古精英辈出,而钟云舫其人其事在民间盛传不衰,无疑为重庆文化的底蕴添上神来之笔。
横遭劫难铁窗妙笔千钧重
正当钟云舫勤于笔耕,心系国运民生之际,突生变故的现实却残酷地向他袭来。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因痛恨知县朱锡藩昏聩无能,品行不端,却要在遗爱祠里留下“功绩”,城中大哗。钟云舫闻之,将积蓄的怒火,见诸于笔端,写下《题莲塘》、《有见》诗给予无情揭露与讥讽。朱锡藩恼羞成怒,粗暴关闭他的塾馆,革去钟云舫的廪银,还欲革去他秀才功名。为避祸,钟流落成都。在羁留异乡之时,他登上成都锦江楼,望青山隐隐,大河滔滔,挥毫写下著名的长联——《题锦城江楼联》,上写蜀地风物,下叹自身遭遇,直呼: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向危梯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这幅212字的长联至今仍悬挂成都望江公园崇丽阁。
1902年,四川大旱,知县武文源却篡改粮章,加租催征,致使民怨载道,哀号不断。有良知人士联名上告,钟云舫积极参与拟诉状并名列其上,致使武文源被查处革职,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然而,这也为钟云舫埋下祸端。同年,武文源以重金贿赂当局,冠以“妖言惑众,播乱民心,结党为奸,意图不测”的罪名,使钟云舫锒铛入狱,一押3年,尝尽壮志难酬的人间悲苦。
此刻的钟云舫,无疑遭遇人生一次严重的打击,用他的话说:“飞来横祸,理所不解,偶一触念,痛敝心肝”。其幽愤凄恻之情,令人扼腕。然而,就在他用生命感受苦难之时,这位头可断腕不屈的斗士,将郁塞于胸间的一腔积愫,以泪和墨,以血染纸,于狱中写下两首传世不朽的长联,成为中国楹联史上的绝响。
《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全联1612字,为古今长联之冠。从描绘巴蜀地理风光,到追溯华夏千秋历史,从揭露官吏的腐败和丑陋,到探索人间治乱的根源,甚至远及欧美外邦,以寻求社会改革之路。他笑骂“宇宙太宽,瞳眶太窄”。动情时,他“哭到海枯石烂,激出丈长鼻腻”,唏嘘不能自已。全文千余字,一日内便一气呵成,洋洋巨作,文采飞扬,却无一书参考,全凭记忆,指待“所望知我者之鉴烛一切也”,其汩汩发自肺腑,展现出这位大才子丰满而完整的内心世界。
漫长的囚禁,望着天边浮云,钟云舫触景生情,恐出狱无望,“因念行年六十,不能不自作寿联”。他在《六十自寿联》中,毫不掩饰自己的豪情壮志,却是“满腔忠肝义胆,都付与狼吞犬噬”。 他一方面表示已“筋疲脑碎”, 一方面又遥想“饶乞借斧柯”,“扫贪污庸懦,悉归斩绞徒流”。将哀家忧国、愤懑悲痛之情充分展现在这幅长联之中。
1906年,经他的门人奔走营救,钟云舫才被保释出狱。1911年正月, 64岁的钟云舫在贫病交加之中溘然逝世。遗留下传世著作有《振振堂联稿》8卷,《招隐居传奇》2卷,《火坑莲》1卷。其中《振振堂》涉及诗歌、散文、对联、戏剧,宏篇巨制,令人叹惋不已,成为供后人回味和思考且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一代联圣人文襟抱万古崇
2007年9月19日,为纪念“联圣”钟云舫诞辰160周年,重庆市江津区举办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楹联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50名专家学者云集,共同探讨钟云舫楹联作品之美及中华楹联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家似乎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在钟云舫身上,到底有种怎样的魅力值得后人去吟诵大半个世纪?
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重庆师范大学黄中模教授。这位楚辞专家自15年前与钟云舫结下不解之缘后,便萌生研究钟云舫的念头,至今痴心不改。他说:“钟云舫如屈原一样,在我心中地位赫然,而钟云舫的‘天下第一长联有《离骚》遗风,必将辉丽日月。”
1998年黄教授在花费数月时间通读钟云舫的《振振堂》文集后,当即拍案叫绝。他说:我长年研究三峡文化史,遍查重庆四十余区县,一直在寻找能与屈原、杜甫、苏轼相媲美且重庆土生土长之杰出文人。钟云舫的《振振堂》8卷,其中联稿就有1800余幅,每幅俱绝。除此,他的诗歌、散文、戏剧也同样出色。纵观中国近代作家中,他是少有能与之伦比的对联大师、圣手,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出色的诗人、文学家。别说是重庆,全国都罕见。”
记者获悉,目前重庆市政府已确定将钟云舫研究列入“十一五”社科研究的重点项目,拨款60万元研究联圣钟云舫及《振振堂》。
黄教授说,为发掘巴渝文化精髓,保护本土历史文化遗产,深化重庆人文精神,研究钟云舫意义重大。钟云舫在中国楹联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杜甫、李白,是当之无愧的联圣。他涉猎奇广,著作颇丰,书中有崇高的人文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还是进步的知识分子,倡导西学,提倡民权,探求救国之路,有着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称号,钟云舫当之无愧!
钟云舫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圣心贤首的典范,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化史上将永远占有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