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人工培养研究

2008-04-29 14:09王胜君等
植物保护 2008年3期
关键词:真菌培养

王胜君等

摘要:利用真菌培养水稻干尖线虫的结果表明:不同的真菌培养线虫的效果有较大差异。链格孢菌、镰刀菌的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灰葡萄孢菌,可选用于培养水稻干尖线虫。在真菌菌落上,不同的接虫量以及不同的温度和培养时间对水稻干尖线虫的培养均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水稻干尖线虫;真菌;培养

中图分类号:S 432,45

水稻干尖线虫现称贝西滑刃线虫,是水稻上的重要寄生线虫。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生严重,并被列为国内检疫对象。近几年,水稻干尖线虫病又有反复趋势,严重威胁水田生产。有关利用真菌培养线虫,国内外均有报道。Mamiya等首次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菌丝体繁殖松材线虫。程瑚瑞等利用灰葡萄孢菌在马铃薯一葡萄糖一琼脂(PDA)培养基和玉米粒培养基上均大量繁殖出松材线虫。在实验室中,水稻干尖线虫可以在灰葡萄孢菌等几种真菌上培养。但很少有人系统研究不同种类的真菌培养该线虫的效率差异。本研究采用不同条件和用不同种类的真菌培养水稻干尖线虫,链格孢菌和镰刀菌培养水稻干尖线虫的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灰葡萄孢菌,且镰刀菌的效果最好,同时得到最适的培养条件,为以后更好地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害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水稻干尖线虫:贝曼漏斗法分离带虫水稻种子而获得。

真菌:链格孢菌和镰刀菌由作者在水稻种子上分离获得,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由薛春生提供。

1.2供试真菌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

1.3真菌培养水稻干尖线虫

1.3.1水稻干尖线虫的接种

将待培养的水稻干尖线虫先用无菌水冲洗,然后用1%的硫酸链霉素浸洗消毒15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接到长满菌丝体的供试真菌菌落上,恒温(25℃)培养,待菌丝体被食净,贝曼漏斗法分离获取线虫。

1.3.2不同种类真菌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的影响

在3种供试真菌菌落上分别接入50条水稻干尖线虫,恒温(25℃)培养15 d后,检测虫量并计算繁殖倍数。

1.3.3不同接种量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的影响

将接种量为10、20、50、100、500条水稻干尖线虫,分别接到已培养好的上述真菌上培养,恒温(25℃)培养15 d后,检测虫量并计算繁殖倍数。

1.3.4不同温度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的影响

在培养好的上述真菌上各接入50条水稻干尖线虫,分别置于15、20、25℃和30℃恒温培养15 d后,检测虫量并计算繁殖倍数。

1.3.5不同培养时间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的影响

在培养好的上述真菌中各接入50条水稻干尖线虫,恒温(25℃)分别培养10、15、20、25、30 d后,检测虫量并计算繁殖倍数。

以上试验均重复3次。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类真菌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的影响

供试的3种真菌均可繁殖水稻干尖线虫,但线虫的繁殖倍数随真菌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25℃,培养15 d,线虫在镰刀菌上的繁殖倍数最大,达346倍;链格孢菌上的次之,为250倍;灰葡萄孢上的最小,为108倍(表1)。

2.2不同接种量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的影响

不同接种量对水稻干尖线虫的繁殖倍数有一定的影响。在10~50条之间,随接种虫量的加大,繁殖倍数相应增大,但增长缓慢;在50~500条之间,亦相应增大,且增长快速(表2)。

2.3不同温度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的影响

温度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有较大的影响。15~25℃之间,随温度的增高,繁殖倍数相应增大;25℃时,达最大;超过25℃,则逐渐减小(表3)。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链格孢菌和镰刀菌培养水稻干尖线虫的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灰葡萄孢菌,且镰刀菌的效果最好。因此,作者认为前两者可选用于培养水稻干尖线虫。

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水稻干尖线虫的繁殖均有一定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培养水稻干尖线虫的最适条件为25℃,20 d。此结论也为研究和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供试的两种真菌——链格孢菌和镰刀菌,均从水稻种子上分离获得,并且培养水稻干尖线虫的效果十分显著。由此推断,真菌与水稻干尖线虫的生长和繁殖有一定的相关性。真菌在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且有必要作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真菌培养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真菌造房子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