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怀荦
现代竞技体育在比赛中对运动员心理承受压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若是在青少年从事业余训练时期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对运动员的稳定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训练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教练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运动员提高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一种系统的行为活动。在日常的训练中如何实施呢?
一、 创造必要的条件
1. 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练和运动员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练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练,我来引导你练。再次是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训练教学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2. 人性化的管理。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能行之有效地对人的作风、纪律、工作生活上进行规范。“身先足以率人,量宽足以得人,律己足以服人。”是作为教练员、管理者必备素质之一,有良好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及严格的自律规范,便于形成严谨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作风,也是运动员将来在大赛中承受压力的性格基础。
3. 一定的教育技能。实施心理教育,教练员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运动员的情况:通过观察、谈活等形式,了解队员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身心、个性特点,没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运动员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 掌握操作要领及重点
1.整合训练目标。训练目标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训练多偏重以专项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至割裂了体育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己启示并要求我们对训练目标进行整合。训练目标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感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专项训练中,除了教会运动员正确的动作,以及形成自动化,教练员还应从渗透心理训练的角度着手,引导运动员感受体育的魅力,加速其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兴趣,使之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2. 创设参与情境。训练及比赛中,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需要共同面对的,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感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运动员的积极参与。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运动员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3. 进行行为实践。行为实践,它有助于运动员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比如,可以组织运动员观看女排的比赛录像,了解女排艰辛的奋斗历史;结合跑步训练,让学生了解“刘翔”为国争光的事迹等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运动员以震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练的兴趣。
三、把握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
1.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练员可以充分挖掘运动员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2. 培养活跃的思维。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训练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专项体育独特的思维实例启迪运动员;另一方面,还应指导运动员把握体育形象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培养积极的思维情感。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运动员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练员要引导运动员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老鹰抓小鸡”游戏中的勇敢、机敏品质;中长跑中的坚持、耐挫力培养;球类项目中的团队合作精神等。
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心理训练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