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彤
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举措。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的作用尤为明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将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做了明确的归纳,下面就体育教学与其他各项素质教育的关系谈几点看法。
1.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从广义上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办事,教会学生健体。据有关资料表明,素质教育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2、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1 就目前的教育认识水平,一般把人的素质分为三类七种。三类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七种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
2.2 关于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一般认为包括三个方面,即增强体质,掌握“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较二者可见,素质的结构分类与体育教学目标结构分类有很强的对应关系。这就是说,体育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一认识对在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3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影响着学生自然素质的发展。这里的实践性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成各种身体练习,承受一定强度的生理负荷。其次,体育教学的综合性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发展。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除了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有一定要求外,对非智力因素也有很高要求。此外,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素质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情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意志品质、审美能力等基本素质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发展个性的作用
3.1 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通过一定的身体素质训练,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传授,使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思维等都得到锻炼,提高学生诸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体育作为少年儿童健身发展的“催化剂”的作用。
3.2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挫折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竞赛,经历成功和失败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对失败给予理解和帮助,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承受力。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锻炼自己,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个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3.3 体育能培养学生创造、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并逐步认识和感受竞争的意义和特点,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竞争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责任感、荣誉感和献身精神。
3.4 体育运动组织周全、规则严密,讲究集体配合,这就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职业道德风尚,以及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美德。
3.5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逐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尽管自己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使他们丢掉自卑感,在集体中和大家平等相处,并主动地提高自己。
4. 体育教学应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树立牢固的素质教育观,实现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要从指导思想上树立牢固的素质教育观,把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联系。
4.1 发展人的自然素质是体育教学实效性最直接的体现。自然素质主要指身体素质,既通过体育教学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在这一点上,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是高度统一的。所以,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也就从一个方面实现了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4.2 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以简单、实用、易于引导学生兴趣为原则,还应注意把选择的内容进行有机搭配,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安排教学序列。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体现针对性。一是对学生的针对性,二是方法本身对内容的针对性。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说选择的方法对学生要有可接受性,对教学内容而言,要具有适应性。体育教学方法除了一定程度上指教学的组织形式外,更主要的是指身体练习手段的使用,手段的使用直接与效果相联系,所以教法选择恰当与否,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4.3面向未来是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面向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不能满足于追求达标率、升学率等眼前效益,更应注重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产生的长远效益。在教学中应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投入意识,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掘和创造精神、自主性的培养,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单元和课时教学设计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探索、鼓励创新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创造才能得到培养,这样的学生才有信心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