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培养熟视无睹的孩子

2008-04-24 18:26赵凤龙
人民教育 2008年6期
关键词:篇篇文学艺术作文题

赵凤龙

学校为了美化环境,在走廊的窗台上放置了30多盆盛开的五色瓜叶菊。时过一个月,我问学生们:“谁知道这些花的名称?”学生们都沉默着。我又问:“谁知道这些花有几种颜色?”下面乱猜了一通,没有一个答对的。

开学初,我出了一道作文题:《我___我家》,中间需要孩子们填上一个动词。收上来一看,大多数写的是《我爱我家》。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些俗话、空话或抄来的话,很少有真实、独特的细节描写,没有在他们家生活过的人也能写出来,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一样:爸爸热爱工作,妈妈无微不至。本来希望看到千姿百态的家庭生活,结果非常失望。是孩子们的写作技巧问题呢,还是有别的问题?我宁愿相信是前者。

另一篇作文却给了我失望的回答,文题是《秋天里的生命》,此次作文彻底表现了孩子们对生活细节的失察,一花、一草、一虫都能有它们独特的地方,都能写下很生动的文字,但真正用自己眼睛观察过周围世界的孩子简直寥若晨星。尽管树木还没落叶,篇篇尽是黄叶纷飞,篇篇皆是秋风萧瑟!这是孩子们眼睛中的秋天,还是书上的、概念中的?

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的忧虑:这些正值好奇心最强盛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都到哪里去了?他们的探求心、猎奇心又到哪里去了?他们都在关心什么,都在看着什么?

先看看孩子们的家庭吧,每个家庭都用铺天盖地的爱,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试想想,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皇帝老子”,他会体察到“太监们”的体贴入微吗?

再看看学校生活吧,除了短暂的课间休息,孩子们一天到晚十几个小时固定在课桌前,淹没在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挣扎在茫茫无涯的题海里,为分数而苦苦煎熬。试想想,一个个被重担压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挑夫,他哪还有闲情逸致去观赏大自然的一花一木?

大人們再辛苦,也许还有休息的时候,休息时可以放松一下。然而孩子们呢?他们也有节假日,但是对他们来说,哪个身后不背负着“巨额”的家庭作业。

这样看来,我的作文题真是难为孩子们了!

他们看不到生活中的独特的细节,写不出属于自己的新东西,一味地抄袭和模仿别人,这都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但这并不好。

列夫·托尔斯泰告诫过教育者:“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们自己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而非常不幸,我们正在批量地生产着这样不懂创造的孩子!

创造力从哪里来?我认为对细节的独特观察和认识就是创造的源泉!

在文学艺术中,细节就是文学艺术创造的生命,徐悲鸿就说过:“尽精微”才能“致广远”。一件艺术品,细节往往决定它的成败与价值,这自不必提。而在科学中,对新细节的发现与认识也是很多伟大发明与发现的本源。达尔文在南美洲观察了数年,发现了不同物种间细微的不同与联系,最终有了最具想象力的伟大发现———进化论;而牛顿则是对一个人人见惯了的细小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才建立了辉煌的力学大厦;爱迪生的无数发明更说明了细节的价值:他能从摩擦的声音中想出了留声机……不说这样伟大的事,仅说我们的日常生活,许多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小发明也多是来自对生活细节的独特观察。可以说,细节出发明,细节出创造,细节推动社会,细节也决定人生成败。

但不幸的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却是对生活、对周围世界熟视无睹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是粗枝大叶的,他们将来也一定是个认知迟钝、感觉粗糙、情感麻木、心灵僵化、丧失求知心、对人不关心、行为从俗的人。

这话一点也不严重,我们正在培养熟视无睹的孩子,希望我们这些做教师的都警醒起来,从现在做起,让我们的孩子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作者单位系黑龙江省桦南县曙光中学)

猜你喜欢
篇篇文学艺术作文题
海归伉俪学党史:佳作“篇篇”起舞 硕果累累飘香
春夕夜读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聆听心花绽放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