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关注技能到关注素养

2008-04-24 18:26王林
人民教育 2008年5期
关键词:太空测试素养

王林

PIRLS的英文全称是Progress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委员会(IEA)主持,是一项针对全球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测试的研究计划。华文地区的中国香港在2001年和2006年参加了该研究计划,中国台湾在2006年参加了该项测试。2007年公布的结果显示,中国台湾在参加测试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2位,而中国香港排名全球第2位(2001年排名第14位)。

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所以,PIRLS2006特地设计了5种问卷(分别针对学生、父母、教师、校长和课程),来分析影响学生阅读成绩的各种因素。从中可以看出,学校课程、教师教学策略等方面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巨大。香港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全球进步最快的地区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花了很大精力改革学校的阅读课程。中国内地由于没有参加此项测试,无法进行对比研究,但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至少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重视。

在“素养”的层面重新定义阅读教学观

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它是语文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2002年开始,香港的教育改革把“从阅读中学习”列为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课程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政府投入很大财力支持学生阅读,例如,提供資金让学校购买课外书,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很多小学在校园的走廊、运动场等地方设立阅读角,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他们喜欢的书本;在每所学校都设有图书馆及专职的图书馆主任,负责组织不同的阅读活动,并指导学生使用图书馆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每天的第一节课作为阅读课,学生能阅读他们感兴趣的报纸、故事书或其他阅读材料。2006年香港课程改革调查报告显示,实施课程改革后,九成以上的中小学校长都认为“学生阅读习惯有明显进步”,八成以上的小学生都认为自己“喜爱阅读,并从中学习新知识”,“喜欢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或报刊”,有78.4%的学生每天都能抽时间阅读。

而我们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还不太重视阅读,很多只是把阅读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都偏低;在投入方面也不足,学校图书馆大都形同虚设,图书馆的书籍陈旧而且质量很差;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阅读课,偶有设置的多作为自习课,缺乏专门教师指导。这些差距的形成,有经济的因素,但更多来自观念和认识的偏差。

PIRLS主要是就“阅读素养”(readingliteracy)进行测评,其对“阅读素养”的描述是:(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2)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出意义;(3)能从阅读中学习;(4)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群体的活动;(5)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可见,在PIRLS中,阅读能力不再被局限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它关注的是阅读的目的和情境,将阅读和生活相联系,将阅读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强调阅读的乐趣。而我们传统的课程只是把阅读作为一种技能,没有作为一种素养提出,因此在教学中也多采用训练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师多局限于字、词、句的层级分析,缺乏整体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意识。

在阅读能力的发展方面,PIRLS认为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的学生)是阅读发展的关键期,在此之前是“学习阅读”,三年级之后则要“通过阅读来学习”。如果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还没有培养出阅读兴趣和阅读技能,以后将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也将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如果以这一时间线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则显得速度太慢,教师才刚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一些阅读技巧如默读在这个阶段才明确提出,一些高层次的思辨技巧在此时尚未涉及。当然,PIRLS提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依靠学龄前的着力培养。

尝试更加丰富的阅读教学资源

阅读的范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不要只局限在语文教材中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跨越一本教材进行阅读教学;二是阅读的种类要多,不要只局限在文学性作品中。

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很难具备阅读素养。根据PIRLS的调查报告,虽然“课本”仍是世界各地教师(国际平均水平75%)最欢迎的基本阅读材料,但同时也开始大量使用戏剧、诗歌、短篇故事、长篇故事等作为教学资源。香港教统局在课程改革后,首先取消了“指定篇章”,鼓励“课外阅读课内化”,即学生和老师直接采用优质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同时鼓励中小学的教材大幅度使用儿童文学作品。因此,很多教师都尝试在教材之外,使用更多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进行阅读教学。

大陆的语文教师,多是把教材作为唯一的阅读资源,一个学期只教二三十篇课文,很少有意识地关注教材之外的阅读材料,自然也就很少运用于教学中。把学生局限在教材这样狭窄的教学空间中,是很难让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因此大部分教师还是局限在死抠生字生词上,教师教得死板,学生也学得死板,教学效果难如人意。

PIRLS认为,阅读目的包括个人兴趣、休闲娱乐、获得资讯或从阅读中获得知识,等等。归纳起来,阅读的目的可以分为两大类:(1)找寻并运用资料;(2)文学经验的获得。因此,PIRLS的测评试题也主要分为文学作品和资讯性文章两种。在PIRLS2006年的测试中,香港为全球资讯类阅读能力得分最高的地区。

近几年随着大陆地区儿童阅读运动的推广,不少教师也尝试着把儿童文学引入语文教学。儿童文学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有很大作用,但如果学生阅读的书籍只限于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也是不完整的,因为阅读不只是涵养精神,还要获取新知,特别是在资讯时代,从海量信息中抓取有用信息,更是需要贯穿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重视阅读策略的教学指导

阅读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的。PIRLS评估学生不同阅读能力的表现,包括四个层面: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第二层,直接推论;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在每一个层面上,还有一些分项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层面“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还有:找出与阅读目标有关的资料;找寻特定的意思;找寻字或句的定义;找出故事的背景(如:时间和地点);找寻关键句或主旨。在PIRLS的测试中,每个题目都指向一种阅读能力,多个题目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显示出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意义的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解词释句———朗读默读———归纳文章大意———提炼文章中心。以课文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上述阅读方法都很重要,但却不够。目前教师的教学过多重视字词解释和内容复现,没有进行阅读策略的教学,缺乏脱开文本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培养。学生在真实的阅读环境中,常常使用到如下一些阅读策略:

对照这些阅读策略,可知我们的教师在阅读课堂还有太多的任务没有完成。而如果学生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尚不具有这些阅读策略,将很难“通过阅读来学习”。

加强对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评价

PIRLS的评量包括阅读测试和问卷调查两部分。阅读测试从文学和资讯两个角度各设计了4篇文章,学生可以从8篇文章中选取2篇答题,题目则是从阅读能力的四个层面进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是从家庭、学校、学生、课程等角度了解、分析影响学生阅读成绩的各种因素。无论是测试对象的取样,还是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PIRLS应该都是相对可靠的一套测评工具,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阅读的要求。

PIRLS2006有一篇资讯性文章《太空漫步》,文图均有,而且有的题目要依靠插图。题目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考核学生各个层面的阅读能力。例如,第6题测试的就是“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技巧。

中国内地语文考试中的测试题目和PIRLS的测试题目相比,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文章偏短偏简单。PIRLS的文章每篇都在1200字左右,而笔者看到的很多三年级的期末测试卷很少有超过500字的;第二,题目设计不合理。内地的测试卷主要考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呈现,很少涉及推论、整合、创意等一些阅读能力,且很少区分出难度。

评量方式有时候会成为“指挥棒”,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香港地区在经过2001年的PIRLS后,有些小学就采用了PIRLS的理论构架,作为学校设计阅读测验和考试的框架。因此在2006年的PIRLS中,学生的测试成绩才会大幅攀升。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学校中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并不意味着只能在学校进行。PIRLS2001的调查报告甚至认为家庭的环境因素是影响阅读成绩的最明显因素。如果以PIRLS为参考标准,就是尽量在学校中减少影响学生阅读素养的因素,从环境布置到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配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附:PIRLS2006测试说明文范例题

太空漫步

莎莉·赖德是最早进入太空的女士之一。她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接受太空旅行的训练,成为太空人。从“挑战者号”太空梭完成任务回来之后,她写了一本书描述她在太空的探险。读一讀她说的关于穿上太空衣到太空梭外面工作的一段话:

准备

在太空中,准备工作并不像在地球上那么容易。太空人在太空梭上有各式各样的工作要做。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在太空梭里完成,但是,有时候他们必须到太空梭外面,去修理太空梭或做实验。

在太空里和在地球上不太一样。地球上,地心引力让我们不会飘浮在空中。在太空中,太空人没有重量。轻轻的一碰,就会使他们飘到房间的另一边或是慢动作的翻筋斗。唯一停下来的方法就是抓住固定的东西。

穿平日的衣物,人无法在太空存活。人在太空梭里面受到保护,不会被外太空的真空伤害。但是在外面没有空气可以呼吸,温度可能极冷或极热。太空中,物体晒到太阳的那一面可以热到华氏两百四十度,而晒不到的那一面可能会冷到华氏零下一百四十度!

要离开太空梭的保护,太空人必须穿上太空衣。每次太空漫步都是两个太空人一起,因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有别人一起工作会比较容易,也比较安全。要出去外面的人得在几个小时前便开始着装。他们会搬两套太空衣进隔离舱。这个小房间的一边可以与主舱房隔离,另一边可以对外太空打开。帮忙着装的太空人离开隔离舱,把门关上。两个太空漫步者穿着厚重的衣服把小小的空间几乎塞满了。他们在隔离舱里等几分钟,这时候,空气逐渐被抽出去。他们一边等待气压表显示空气被抽光了,一边可以感觉到耳朵砰砰作响。

终于,他们可以打开舱门,进入太空。飘出隔离舱以前,他们必须用一条细缆线把太空衣和太空梭扣在一起,这些缆线可以避免太空人飘离太空梭。

在太空中

进行太空漫步的太空人飘进太空,变成了“卫星人”,他们绕着地球运行!他们不需要太空梭,至少暂时不需要,因为太空衣有足够的空气和电力可以维持大约七个小时的生命。每个头盔当中甚至还有食物棒和饮水带。太空漫步需要的工具放在太空梭货舱的大工具箱里,他们移动到货舱里,拿出想要的工具,把它们挂在腰际或手腕上。

穿着太空衣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事,太空人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从太空衣里面推动某些部位才做得出来,所以手指头、手掌和手臂都会很疲累。

在外面几个钟头后,该回太空梭跟其他组员会合时,太空人飘回隔离舱。即便他们已经很累了,在关上舱门以前,他们还是会停下来,看看地球和天空的景色最后一眼。

给四年级学童的测验题

1.为什么太空人需要准备几个小时才能离开太空梭,举出两个理由说明。(直接推论)

2.为什么隔离舱里需要有第三个太空人?(直接提取)

3.为什么坚硬的上半身是太空衣最重要的部分?(直接推论)

4.为什么作者提到,太空人走进太空前会“再一次抓抓鼻子”?(检验、评估内容、语言及文章的元素)

5.有编号的框框怎样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容?写出其中一个方法。(检验、评估内容、语言及文章的元素)

6.想象一下,如果你想当太空人,从文章的资料,说明当一个太空人的一项好处和一项坏处,并说明为什么?(诠释、整合观点及讯息)

第一步,他们穿上一件看起来像长内衣的衣服,是用弹性布料做的,上面缝了塑胶管线,水会流过这些管线,让太空人保持凉爽,因为他们一旦穿上密闭的太空衣,体热就没办法散发出去。

接下来,太空人把下半身的太空衣拉起来,它的底部是一体成型的:大大的长筒硬靴连接着笨重的、有弹性的保温裤,在地球上,太空人必须躺在地上扭动,才有办法钻进裤子里。在太空中,他们可以飘浮在半空中,轻松滑进裤子里。

太空漫步者飘进隔离舱,滑进太空衣的上半部。上半部是一个硬壳,手臂部分有弹性。太空人的头从颈部的金属环中伸出来,这个金属环连接头盔。双手从两个金属环中伸出来,这两个环连接手套。太空衣的这一部分在地球上很重,里面装有氧气、水、风扇以及供应风扇和唧筒的电池。这些设备在太空漫步时维持太空人的生命。

当太空漫步的伙伴穿上太空衣的时候,有另一位太空人,他会留在太空梭内,帮忙把太空衣的每个部分扣上。在戴上头盔前,太空人先戴上头套,头套的耳罩里有无线电耳机,嘴巴前方有麦克风,让他们能彼此对话,也能跟其他组员讲话。

终于,他们准备好,戴上头盔和又大又笨拙的手套。他们调整头盔,再一次抓抓鼻子,这些事情要等到太空漫步完成以后才能再做了。

(作者单位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猜你喜欢
太空测试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上太空,安个“家”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心理测试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心理小测试
测试
太空遇险
小测试:你对电子邮件上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