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理念引领学校管理变革

2008-04-24 18:26陈平
人民教育 2008年5期
关键词:活力新课程特色

陈平

一堆石头没有“组织”只能是一堆乱石,经过一定的“组织”就可以成为著名的建筑,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建筑。“怎样组织”是一门管理科学,不同的管理就会产生不同的组织形态与性质。新时期的教育实践催生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是能真正产生新思维、新策略的创新型组织的管理;活力管理是能给组织带来蓬勃活力及无穷创造力的管理;特色管理是通过特色创建的过程形成组织文化的管理。新时期学校建设需要以这些新的管理理念来促进学校变革,引领教育发展。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提出的新观念,它是针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等因素而实行的管理。信息时代,信息随时更新,知识管理不可能只是对原有知识或信息作简单的记忆及整理,它需要对繁杂的知识作出选择。知识管理还要求知识创新,它预示着对未来知识进行管理,它会产生与创造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产生新思维、新策略。知识管理对学校管理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学校从本质上来理解新课程。

新课程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知识经济的产物。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不断扩展、裂变、更新,以记忆及反复训练为主的知识学习方式,已很难适应新情况。学生从书本、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在其知识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从同伴、网络、社会上学到的东西将更多。面对不断变革及转型期的学生及不断丰富的课程内容,再用原有的包括课程管理在内的学校管理制度已难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了。所以,实施新的格局下的新课程,需要借助“知识管理”理念来推动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变革。知识管理,将更关注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知识的传播与学习的变革,将更关注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学习爱好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新课程实施后面临几大问题:教师不熟悉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师备课时间较紧,工作压力大,教师需花更多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处理;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没跟上———教材是新的,但教辅还是旧的,课后的习题是旧的;新课程强调的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学习方法、评价方式、学校管理等产生冲突,活动课开设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及学校在知识管理中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例如,教师对于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的认识问题;教师课程开发问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问题等。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依托知识管理的理念,促成教师对旧知识进行筛选与加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需要提高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们的课程意识,形成新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所以,知识管理促使学校从本质上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新课程仅仅是开设了几门活动课”,或“对学生多了一些表扬”等。

2.要求学校从管理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的诞生源于知识经济的到来,本义是对日益膨胀的知识运用一定的技术(主要是IT技术)进行管理,使之“简单”与“适应”。所以,知识管理是需要技术支持的。知识管理对技术的要求可以这样概括:便于管理,便于学习,便于共享。

技术服务于学习,应是知识管理的一个目标。知识管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特别是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库,方便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学校应依靠广大教师的力量与优势,建立一个能让教师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加强对知识的管理,提高教师的知识收集与管理的能力。

这一点也是教师们所希望的。一位新教师在谈到教研组建设时说:“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没有时间去听课,天天都忙着备课,而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难免质量不高。要是教研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就好了!”有一个教研组采用电子教案共同备课的方式,先由组内老师搜集资料,然后,由大家讨论共同决定教学内容,制订初步的教学方案,再由各教师根据各班级情况及教师个人特点进行调整,最后进行教学。

管理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调配,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并非技术越先进越好,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知识管理要求教育技术(包括教学方法)达到最优,最优的标准是最利于学生学习,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新与旧。

3.学校要建立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教师学习方式与组织。

知识管理对于技术的真正意义是要建立知识能够共享的平台,使之更方便教师学习。知识管理也要求学校建立以学习为中心,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学校学习文化。

知识的获得、重组、变革、更新需要学习,新体系的构建,新思维、新策略的产生都需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适应未来世界。

“知识共享”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特征,不能共享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共享知识的组织是死的组织。学校建设也一样,需要这样一种共享的文化。不可想象,如果学校中每个教师的想法与经验都封闭起来,彼此不进行交流,只有讲话没有对话,那将是怎样一种状况呢?纵然每个人都有“独门秘诀”,这样的学校也是一盘散沙。

案例学习,是教师进行知识学习与共享的好方式,也是学校进行知识管理的好载体。教学案例,是能体现一定教育教学现象,能揭示一定教育教学规律的实例,它具有典型性,也是知识管理的典型事例。学校重视案例学习,可以缩短教师教学探索的时间,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参照。案例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如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讨,对一般教师或名师的课堂或课堂片断、实录进行分析等。

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是较高级的知识管理。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加工与管理,学校如能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与实践,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的科研管理应把教师的案例研究及总结作为他们重要的科研成果或形式加以重视和推广。

知识管理与共享需要一个平台,而学校教研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教研组应通过自身的变革与努力,使之成为教师获取知识、智慧,相互交流、提高的平台。

总之,学校需要提高自己知识管理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学校和教师进行知識管理的机制,促使教师对已有知识进行有序、有效管理,并能不断更新知识,为教师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平台,促进知识共享。

活力管理

“活力,一个全新的管理挑战。”这是新时期管理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同样也适用于学校管理。

一个组织,是否有前途与希望,就看它是否有活力。组织是有生命的,组织的生命来自于自身的活力。活力管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能有效激发组织活力的管理,组织管理把有效激发组织内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视为成功管理中的一个“法宝”。活力管理对学校管理意义同样重大。

1.学校管理者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团队。

活力管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掘自己团队的优势上。让团队充满活力,也需要吸收优秀的人才加盟自己的团队。但这些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基于原有的基础,发掘团队自身的优势,让每个员工都能觉得自己在这个团队中很重要,并能意识到这样的团队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相信自己的团队,要从相信自己的员工开始。

相信自己的团队,要求在学校慎用“末位淘汰制”。一些学校的“末位淘汰”是把企业或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照搬到学校的管理中,而没有考虑到学校作为学习型组织有着不同的特性,需要不同的管理理念。一个组织的发展,其竞争是必需的,但其外部竞争的意义要大于内部竞争的意义,即组织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过度的竞争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会抑制教师的合作与对话,会危及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最终也会削弱组织的竞争力。对竞争者来讲,其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一个人的成功是以另一人的失败为代价。其最终结果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趋于紧张,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组织就有可能成为一盘散沙。

相信自己的团队,要让团队内的教师具有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意识。如果组织内的人员能建立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那将是一个强大的团体。1970年,美国经济衰退,社会失业率高涨,而惠普公司没有裁员一个人,而是实行“全体人员一律减薪20%,工时相应减少2%”的策略,从而保持了全员就业,顺利度过衰退期。惠普的用人之道就是:信任员工,尊重个人,持久雇佣。

2.活力管理要求营造一种积极的组织文化。

与“活力管理”相悖的还有“平庸文化”。文化是组织的DNA,它浸润在每个教职员工的言行中,融化在不同的物质或精神的形态中。一个组织表层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而其深层的竞争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

不同组织对应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也决定了组织的不同命运。“平庸文化”带来的是平庸的组织。在“平庸文化”主导下,教师们不关心学校的发展,不关心自己的成长,更不关心别人的成长,教研活动中不肯当面表露自己的意见,而背后却喜欢指指点点。“平庸文化”很难给教师带来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教师们往往靠牌艺、麻将、游戏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对于学校而言,一个人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组织的平庸。

“活力管理”则不同,它给教师们带来的是一种进步的、积极的文化,教师们可以敞开心扉,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们常常在书籍与思考中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活力管理”倡导的是“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教法的交流甚至冲突被视为一种尤为可贵的资源。

特色管理

个体讲个性,组织讲特色。

学校发展应该有个着力点或抓手,学校的特色建设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着力点和抓手。特色管理即学校依托特色建设来管理学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活力,激发教师的学习与工作热情,促进教师发展。特色是学校的管理目标,也是发展目标。特色管理与一般管理的不同,在于通过特色创建带动全体教师的发展,特色创建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⒈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校发展。

名噪一时的学校有的是,但名垂青史的学校却不多。名噪一时的学校大多以追求名利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而名垂青史的学校则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与着眼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己任。真正的特色也应是符合社会发展及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是能反映人类正确的价值观的。

价值观决定着学校的特色。比如,有两所学校同样是讲到教师备课的问题。一学校为了强化教学质量,要求同一年级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不但统一教学内容与进度,而且统一讲稿,教师的备课笔记需要经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后才能进课堂;另一学校则主张个性化备课,它也统一进度及内容,但不统一备课,它强调的是资源共享,要求把所有教师的备课笔记及备课资源在网上公开,让教师们依据个人特点与班级特点设计自己的讲稿。前一所学校更关注所谓“教学质量”,其实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后者更看重教师的发展,以教师发展带动学生发展。前一个确立的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发展目标;而后一个确立的是长期的、追寻教育及教师发展本身规律的发展目标。因其目标不同,显示了两所学校不同的发展方向。

⒉要有“人有我精”的管理品质。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管理者具有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所学校要正常运转,只需要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事务就可以了;但要有所成就,那它就一定要有特色或亮点,应该有些区别于他人的东西。一个卓有成效的组织必定会有一些非同寻常的东西,做到“人有我精”。

不同学校的职能部门与制度框架大致相同,但特色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异,就在于这些人人都有的职能部门与制度的有效定位及高效管理。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无疑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让学校创造了“奇迹”。“复习资料的优选重组”,哪个学校在会上没有强调过?但学生作业还是越做越多。而栟茶高级中学严格要求教师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百里挑一”,保证发下去的都是针对性强的好题。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和试卷实行“精选、精编、精讲、精练和有发必收、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四精四必”规范。栟茶高级中学这种“把事情做精”的制度,成为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典范。

⒊要选好带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特色,是学校的一面旗帜,特色管理重在价值的引领。

学校特色管理可从几个层面思考和探索:教师发展,如上海市北郊学校,把“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重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课程建设,如江苏省锡山高中的校本课程;学生发展,如美国的斯凯威尔初中,提出了“脱颖而出”方案,要求年级内每一位学生发展一个智能长项,勉励学生“在你身处的社团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世界变得不同”;课堂教学,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等。学校发展中,选择一个既能体现优势,又能引領学校发展、化解学校问题的工作点,这是学校特色建设和特色管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羊尖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活力新课程特色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活力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活力青春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