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汝莉
多年前,编辑曾接到一位校长的电话,至今难以忘记。
“请问编辑,‘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四句话现在还流行吗?我想把它写在我们学校大门旁边的墙上。”
“您如果想在那里写几句话,最好是您的教育理念或者是学校的办学目标。每所学校都不同,应该凸显你们的特色。像有的校长提出‘为四十岁作准备,这句话写在墙上,比起‘四个学会来,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哦,这样啊。我想不出什么来。您就告诉我,这‘四个学会现在还流不流行就可以了。”
……
时间过去许久,这段对话依然沉甸甸地压在编辑心里:没有自己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校长,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家办学”的要求?
所幸的是,已经有一批校长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对校长的要求。他们把日常的繁杂工作与追求教育理想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提出的“以爱育爱”,像浙江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陈立群提出“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并以此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了教育思想的校长,才能独立于时代的风浪,避开粗放管理、分数至上的误区。
也许有校长为难:形成教育思想谈何容易!如果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有难度,那么,为什么不从提炼教育理念入手呢?先用教育理念明确自己的办学思路,再用思考与实践去逐渐充实理念,形成思想———这,也许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的一条道路吧。
李烈其人:一个求真、崇善、爱美的校长
原北京市教委主任曾经在一次大会上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二小”)就是我们小学的清华、北大,这是极高的评价。对此,有的校长很容易借机张扬学校或自身,作为实验二小校长的李烈,却没有就此提出什么创办“北京一流”、“中国一流”、“世界一流”学校的口号,而是仍然踏踏实实地不断探索和落实她提出来的“以爱育爱”和“双主体育人”的教育理念。她不追求虚名,也不因为获得各种殊荣而格外包装自己,她仍然保持着一个爱美女人的面貌,打扮得时尚而高雅,以一个真实的“自我”去培育一个个敢说真话、富有个性的“真人”。面对“假大空”的汪洋恣肆,使人们格外珍惜李烈式的真实。
李烈身体力行“以爱育爱”。她将“尊重”作为“爱”的起点。她处处防止因为自己的“荣光”而遮蔽了他人的功绩,连她撰寫的《让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专著,也点点滴滴地记录了自己曾获得的各种帮助,连谁帮助润色了这本书稿,也毫不隐讳,一一列上大名。这样做,不仅没有减损这本书的“李烈品牌”,更展现了她高尚的人格。她认为“负责”,也同样属于“爱”。为此,她严厉制止任何有损于学生成长的行为,由于她善解人意和坦诚,常常使人从她率直的批评中领略到她深沉的关爱。真诚和友善,使人际关系在这所学校变得单纯起来。2000年实验二小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艺术节,老师们竟然站在庄严的舞台上爆发出“李校长,我们爱你”的呼声,召唤校长上台分享他们的欢乐!我看见李烈被感动得“发懵”,除了幸福的泪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李烈以自己的人格营造着实验二小的精神家园,她的生命正与实验二小同行!
击中时弊的教育胆识
上个世纪一段时期,“人学”曾被我国某些学者视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典型表现,遭到批判。李烈校长却大胆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以爱育爱”和“双主体育人”的教育思想,她的胆识和炽热的教育追求,令人感佩!
对于我国教育界来说,经历过几十年血与火的洗礼,在李烈提出上述教育理念时,我国的学校教育还没有完全从“阶级斗争为纲”的泥潭中挣扎出来。很多有良知的人在思考,如何让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惨剧不再发生,巴金老人的《随想录》把人们的思想从“伤痕文学”的激愤中引向了对人性复归的思考。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批判“左”的思想对教育摧残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使我们的学校再也不会出现打死无辜校长和老师的、失去人性的学生。李烈校长提出的“以爱育爱”的主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她期盼营造“一个对生命的尊重与感动的教育圈”,这不正是中国教育复兴的前提吗?我们需要的正是“尊重生命的教育”,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以爱育爱”击中时弊,像甘露一样播撒在思想贫瘠的教育领地上,为我国教育的拨乱反正和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教育真谛的可贵探索
在我国教育改革急速前进的时期,各种教育理念、各种教育行为都呈现出来:“姓钱的教育”、“拼命升学的教育”、“洋教育”……这迫使人们不能不回到“原点”,思考“教育是干什么的”。最为普遍而被认可的传统说法是“教书育人”。李烈却把它的顺序调换了,坚定地把“育人”放在“教书”的前面,她主张“在育人中教书”。“育人”是她教育思想的核心,引领她关注“人”、研究“人”。她发现“所有的心灵就像小草一样,都渴望爱的阳光”;“人需要爱也需要付出爱,爱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只有爱别人的人才会体验到爱的快乐和幸福”!当人们开始关注教师人格的重要性时,李烈进一步揭示:“如果说教师的人格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则是这种力量的原动力。”她深知“在纷繁复杂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现象中,‘以爱育爱以其最简约的内容和方式———‘爱的教育,直接切入到了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人的培养。”
如此抽象的一个“爱”能够直接切入教育的本质吗?实践证明,李烈的教育思想是和中外教育家和教育科学合拍的。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是“以人教人”的活动,“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近年来,西方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优秀教师与学生交互活动的作用,远远大于没有“人性”的高级影像的教育效果。教育的确是一种“以人教人”的活动。李烈的“以爱育爱”凸显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她认为,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和瞬息万变的教育情景,只有教师的爱心,才能使他们有不竭的动力,并生成成功应对各种特异情况的智慧,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教育思想!
“爱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西方国家很早就问世了,《爱的教育》这本经典著作传入我国也有一个世纪之久。李烈并没有重复前人的论述,她的创新在于所提倡的“爱”是情与理相融的,不仅仅是人的情感,还包括人的理性。她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不仅要付出爱、接受爱,更要理解爱,并具有实施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这种将人的情感与人的认知相结合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知情意行分割的思维窠臼,不仅凸显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情感的理性水平和情感智慧。
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成功经验
“以爱育爱”和“双主体育人”已经成为北京实验二小的核心价值观,凝聚着所有的“二小人”。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办学境界,是由于李烈担任校长工作之后,将自己定位于“思想的引领者”,将全体员工定位于“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真正的主人,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李烈与她的团队曾经用心地提出了贯彻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理念,他们归纳了“以爱育爱”的诸多教学原则,例如,“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发展性原则”、“无错原则”、“激励原则”等等。还构建了“实验二小课堂教学‘十意识”,即“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多元意识”、“评价意识”、“系统意识”、“互动意识”、“开放意识”、“交流意識”、“训练意识”、“课堂意识”等。上述各种“原则”和“意识”,既有校长提出来的,也有老师们提出来的,再经由学校教代会通过,编撰成册,大家反复讨论如何实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学校借助“凌空杯”竞赛等活动,让老师们谈自己认识和实践的案例,校长的办学理念由“校长说……”变成了“我认为……”。“二小人”是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整个团队围绕实现共同愿景而进行的学习,每个成员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改变着思维方式,进行着创造,感受着成功的愉悦。因此,北京实验二小才能“伴随着教师们‘以爱育爱艺术能力的提高,自主感、归宿感、效能感、幸福感的增强,形成了学校独特的爱的文化”。
我一直关注像实验二小规模这样大、不断增添新成员的学校,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怎么能够成为共识呢?学校的优秀文化怎么能够传承和创新呢?在观察、访谈和参与中,我渐渐明白了:“正是‘以爱育爱的人性化管理,实现着全体教师职业价值与生命价值的内在统一。”我深深感到,成功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是李烈贯彻“以爱育爱”的重要载体。对人的尊重和爱,有效强化了学校的原则与规范,使之成为心灵与思想的碰撞,改变了学校的物质环境,调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教育的质量。“爱”在实验二小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随处触摸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
30年的教师生涯中,李烈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对于纷至沓来的荣誉,她说,“人生的信念需要历练”,教育家不是“捧”出来的,更不是“钦定”的。教育者,应该而且必须是实践中的思想者、创新者。李烈付出和奉献得很多很多,但是,她却没有向人们倾吐拼搏的“苦难”和“牺牲”,而是向人们充分展示了教育者的幸福感和美感。她的人生态度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和个性,有很强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人们那种敬仰却畏惧“先进”的心态。我希望,教育界能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校长,推动我国教育更快地逼近它的本原,培育更多求真、崇善、爱美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