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关注什么

2008-04-24 18:26李希贵
人民教育 2008年1期
关键词:英才考试评价

李希贵

2008年,我们的目光将进一步聚焦于教师。

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从抓教师队伍建设开始抓教育的。因为,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情绪,决定着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今天,影响着学生的明天,也决定着祖国的未来。

有人说,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让校园里的老师们笑起来,这个民族的未来就不会有多少笑脸;如果一个民族的教师不能挺起胸膛,这个民族的明天就很难挺直腰杆。

可是,今天教师的生存状态并不尽如人意。

新浪教育、《北京晨报》曾联合推出过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对于自身职业缺乏自豪感,满意率很低。仅十分之一的人认为教师职业受人尊重,认为教师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的人仅占二十分之一。在对目前的工作量进行评价时,70.58%的教师表示“超负荷”;认为“正常”和“一般”的分别为7.24%;被行外人认为教师职业“清闲”的说法,只得到了2.84%教师的认同。在被调查者中,只有16.7%的教师选择“不会放弃教师职业”,而认为自己“会找到更适合的职业”的比例高达41.92%;10.15%的教师虽然认为“找不到更适合的工作”,但并不排除“跳槽”的可能性。

上海市最近对985名中小学和大专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发现,1/4的教师有肿瘤疾病的危险,近1/2教师受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2007年,在“健康第一”的旗帜下,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了重视。2008年,我们有没有决心去推动教师身心健康工程?寒暑假、双休日,什么时候在更大范围内全部还给我们的老师?

在一些地方,我们热衷于建造一些漂亮甚至有些豪华的校园,却忽略了对优秀教师队伍的打造。殊不知,“教师对于学校,有如太阳对于宇宙。他是推动整个学校机器的力量的源泉。”特级教师补贴二十多年保持不变,每月的班主任补贴不够一天的茶水费,与当地公务员工资实际收入的巨大反差,都让我们很难把教师与“最令人羡慕的职业”连在一起。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缺编,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代课教师向高中段的蔓延,已经严重影响到新课程的正常实施。

值得欣慰的是,中小学教师职务的评聘改革已经在国家层面启动,在胡锦涛总书记党的十七大报告里,也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

令人堪忧的还有教师的读书状况,据北京市某区的调查显示,教师阅读时间明显不足。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教师每周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1小时阅读的占15.4%,每周阅读时间为2~3小时的教师占33%,每周阅读时间在4~5小时的教师占19.2%,每周阅读时间超过5小时的教师占27.3%,另有5.1%的教师几乎没有时间阅读。很明显,对于教师职业而言,这样的阅读时间是难以满足知识更新需要的。

还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老话题。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虽然喊了多年“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但是我们许多教师并没有发自内心地与学生“平等”,教优秀学生喜笑颜开,对学习困难学生视为另类———须知没有民主的教育,就难以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的创新人才。面对学生和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高的个性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大声自问:准备好了吗?

2008年,我们期待招生制度与考试制度同步改革。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教育领域一些非常具体的内容被写进了总书记的报告:“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这犹如火把,点燃起校园内外的希望。

尽管我们一再要求,不要为考试而学习。但是,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还是让人不敢低估。平心而论,考试是目前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游戏规则”,不能轻易全盘否定。我们应该做的是改革考试、完善考试、让考试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不是教训人们不要理会考试,更不必批评人们应对考试。如果我们的考试有了正确的导向,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全国统一的高考格局已经被打破,不同层次的院校、各类考生面对统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局面何时才能改变?

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在不断创新,但是,离開了招生制度的同步改革,考试改革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

我们不敢把招生录取权下放给大学的理由有许多,其实,说到底是缺乏对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尊重。在一次高考改革方案讨论会上,一些主管考试的官员们表示,对大学自主招生不放心。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很有些气愤地说,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工作自主考试、自主录取已经十几年了,录取的人数也已经超过本科生,不是一直很好吗?抓在手上的权力愿意不愿意放下去,其实是对政府智慧的考验。

自2007年开始,大学招生制度改革送来了暖暖的春风,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正静悄悄地进行着自主招生的革命。这股风越来越强劲,且越来越和煦。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个革命性的开始。曾几何时,面对自主招生,许多高校负责人视为洪水猛兽,生怕顶不住社会的压力而因“权”得祸,尽管他们的担心并非多余,但是,如果有一些办学责任心和民族使命感,就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而患得患失。接过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严正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大学招生录取的天地也完全可能成为社会的净土。

改革需要勇气,对主导改革的行政部门而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勇气,更是责任和使命!

2008年,我们呼唤中小学校科学评价制度的诞生。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我们的教育已经与过去的教育有了很大不同,但是,我们的学校评价改革却姗姗来迟。

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普及型教育初创时期,我们评价学校更多地是看其硬件设施的达标状况。这种评价方式对当时改善办学条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并不是在评价教育本身,而是在衡量学校举办者办教育的决心。于是,这种评价思路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尽管各地通过改革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学校评价方案,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普遍带有过去评价模式的影子。

一所学校成功的要素是什么?一所学校怎样才能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弄清这些最为基本的问题,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学校的内涵与外延。

如何评价学校决定着学校明天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为学校建立起科学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的发展就必然放任自流。如今,在许多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甚至听任社会的某些潮流,而社会和家长的评价则更多地把目光盯在了升学率上。且不可就此埋怨社会和家长,因为,除了升学率,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哪些学校让孩子们的体能得以提高,哪些学校使孩子们的艺术修养得以熏陶,哪些学校更加注重锻造学生的品格,哪些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如果我们能给学校和社会一个科学的评价结果,学校发展将会越来越健康。

科学的评价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学者就提出了好学校的标志。他认为,好学校是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教与学的统一体,应该具有突出的团体文化特色,好学校是学生与老师人格特征的体现,特别强调人际交往,创造出一种团体认同感,全体教师应是一个创造性的群体,好学校的明智之处在于能够以孩子们自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实现目标,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它帮助学生作好应付学校以外世界的准备。这些是否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

有了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还需要开发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过去我们更多地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不太看重量化数据的采集,今天我们应该唤醒校园里沉睡的数据;过去我们更多地凭领导、专家的认定,今天我们应该有多元的评价主体;过去我们更多地是为了得到一个评价结果,今天我们更多地希望通过评价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2008年,我们呼唤中小学校科学的评价方案,我们希望以此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一所好学校!

2008年,让我们关注一下中华民族的英才教育。

我们必须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英才教育;我们强调教育公平,但并不是推行“工厂化、模具式”的教育生产,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更是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况且英才教育与促进教育公平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不能一讲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就对英才教育讳莫如深。

英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我国属于资源短缺、人口丰裕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了全世界的26%。但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瓶颈。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切不可只顾了一般劳动者的培养,而忽视了事关民族命运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造就。

建立英才教育制度,这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韩国有专门的《英才教育振兴法》,并与时俱进,多次修订。2006年6月12日,以总统令形式颁布修订的《英才教育振兴实施令》,形成了包括英才教育的定位、课程开发、学校设置、经费保障等一系列完整制度;决定在2010年前针对40万名中小学生(相当于韩国中小学生的5%)实施“精英教育”,又将针对其中前1%(8万余名)的学生实行英才教育,把英才教育专业教师增加到11000名。新加坡现在推行的是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以便为新加坡这个小国选拔国家急需、数量有限的栋梁之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称为“天才教育”,在港澳台地区则称之为“资优教育”,虽叫法有别,但都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制度。

英才教育是針对学习能力相对强的学生的最适宜教育。英才教育显著区别于现行的层层选拔的升学选拔教育,它是针对英才成长的规律、特点以及个性需求而开展的教育,让英才真正成为英才,让英才在民族伟大复兴中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我们现在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2006年,仅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就达到1.66亿人。如果按照韩国1%的比例实施英才教育,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这将是我们一笔巨大的宝贵资源。

2008年,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旗帜下,构建我们的英才教育制度正当时!

猜你喜欢
英才考试评价
永川:“逐浪奔永”汇聚八方英才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木牌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