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荣生
屈指一数,笔者在师生沟通领域的耕耘至少已有10个年头。
从1998年开始,我们华东师大两位从事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师根据自己手头所掌握的资料和各自的研究思路,设计了一套以提高师生沟通能力为主的教学课程,作为师范专业公共选修课,很受学生的欢迎。2001年,作为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师生沟通的艺术》一书(第一版)。此后,这部书列入了师范生和教师进修的课程目录,笔者也多次为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校长培训班做过这一主题的培训。2007年,笔者又对本书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10年耕耘與跋涉在师生沟通领域,还是难免有不少感慨:
首先看看2001年5月《解放日报》的一则报道:
据市第五十四中学最近在该校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28.95%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谈话处于表面;12%的学生认为师生目前处于紧张、对立的状况之中。
再看2008年9月媒体的报道:
昨天是第六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由于开学后本市连续出现学生自杀事件,如何预防干预中小学生自杀,连日来成为沪上焦点。
可见,10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是:“成绩至上”的传统观念依然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老师、家长的行为。他们大都热衷于抓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不少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依然不当,学生难以接受,甚至酿成师生间的冲突。
在一些薄弱学校,师生沟通的状况也许更差。而且,诸如教师体罚学生、学生出走,甚至发生学生轻生或杀害亲人之类的惨剧依然还是时有所闻!
在教育界,迄今专门涉及师生沟通方面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依然不多,我们依然感到有点“孤独”。
痛对现实,作为心理学工作者,除了继续呼吁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继续呼吁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继续对广大教师强调“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等之外,我们在进一步提高师生沟通的效能方面还应该继续做些什么呢?笔者的两点思考是:
1.要进一步改进教师教育的理念。
近些年来,教育界虽然在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听(读)懂了”还不够,“学会了”更重要。不能让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每天只考虑“研究性学习”这样的大话题。其实,汶川地震后,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虽然殚精竭虑地用心投入,但这些工作者本身经验不足、不太会实际操作等弱点已经暴露无遗。这些情形对我们传统的教师教育理念难道说没有启发吗?
2.要进一步给教师教育提供实用、实在的沟通方法训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撰写与修改《师生沟通的艺术》一书的过程中,我们曾经参考了一些国外和港台的教师教育教材。实用性、操作性是它们的共同特色。要提升师生沟通的效能,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首先要深化和拓展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利器”与“弹药”。例如,近几年来,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积累、一直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团体心理训练方法操练》课程。此课程主要通过团体心理游戏的方法来进行心理辅导,主要优点是比个别化的心理咨询覆盖面大、效率更高、利于推广。结果发现,来参加学习和旁听的进修教师、教育硕士往往比本科生和硕士生还要多。其实,这门课程对提高师生沟通的效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最近已在编写这门课程的教材,希望对我们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希望全国的同行多多参与这样的工作。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小雅》中,人类就发出了渴望交流、渴望沟通的强烈呼声。今天,我们却惊讶地发现: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不断丰富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因此,美国现在97%的大学都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沟通课程,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国内外的企业培训中,各类人际沟通的课程成了最时兴、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同样,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让我们在师生沟通这块沃土上继续努力耕耘吧。
(《师生沟通的艺术(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