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细细算来,从17岁踏入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那日起,邓敏已在校外教育战线上奋斗38年了。有人说:人生一世,总得有个追求,有个让自己珍视、向往、护卫,愿意为之奉献一切的东西,这就是理想和价值。在邓敏心中,少年宫的这份事业就是她的理想与价值所在。为此,她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
“人对社会应该有所贡献,而且这个贡献是说得出来的。”这句话不知在邓敏心里念过多少遍了,也成为了她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动力。凭借着这一信念,邓敏数十年如一日在少年宫的发展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心智与力量,她把少年宫的每件事都放在了心里最重要的位置上,直到青丝染成了白发,妩媚化为了慈爱……
“尊重”与“换位思考”
在工作准则的前提下,考虑问题时站在对方的角度再想一遍,问题会解决得更完美。———邓敏
眼前的邓敏,慈祥可亲,温文尔雅,充满着知性美。每一次走近她,我都能从她身上感受到一种蕴含在平静中的力量,那是一种“君子引而不发”的行为张力,亦是一种谦虚谨慎、不事张扬的人格魅力。在她身上,没有一些女性领导通常掩饰不住的强干锋芒,她总是慈和温婉的,谈吐中透出豁达与睿智。她那溢于言表的对孩子、对少年宫、对校外教育浓浓的爱意以及她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与努力,更是让我感动和敬佩。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邓敏在沉静内敛性格中拥有着另一种可贵:她惯于换位思考,以尊重为基点,以博大的心胸与关爱面对纷繁的人和事。她像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地流淌、浸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人都是在磨砺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的。说起我的性格,应该说主要源于成长的环境。”
邓敏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中,家中兄弟姐妹8个,她排行老7。小学未毕业即赶上“文化大革命”,家中多位亲属受到运动的冲击,挨批斗的、去“五七干校”的、上山下乡的人特别多。于是,本应该在家人关照下无忧无虑享受学习、成长快乐的邓敏,反倒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那样的环境下,她开始懂得何为责任,学会了忍耐与坚强。她既要保护家人,又要机智地处理各种问题:事由种种,压力多多,邓敏不得不冷静分析,理性思考,沉着应对。特殊的境遇使邓敏逐渐形成了成熟内敛的性格,也奠定了她一生发展的主基调。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邓敏保持头脑冷静,要做什么,怎么做,她都有准则,不会人云亦云;同时,她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
17岁那年邓敏进入东城少年宫,在老同志的栽培下成长起来,1985年起担任了东城区少年宫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要做就要做最好”,性格使然,不论是当普通教师,还是做少年宫发展大计的“掌舵者”,邓敏都努力追求人生的意义,成就了每个角色的精彩。
在管理过程中,邓敏并没有着力于一个“管”字,而是变“控制式管理”、“权威式管理”为“科学管理”、“艺术管理”、“人本管理”。在尊重差异、人尽其才、满足教职工不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激发教职工的工作潜能和积极性。如同在采访中她谈道的:“怎样协调一个充满个性的团队?既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见,又要为整个团队的进步找到最佳契合点。”因此,无论是德学精湛的老教师,还是略显青涩的青年教师,或朝气蓬勃的学生,或少年宫的设备维护工,邓敏对每一个人都十分尊重。她认为,尊重是人与人交流的出发点。而切切实实做到尊重每个人的個性及创造力,又很需要费一番工夫。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以自己富有亲和力的行为,努力让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受到被关心和爱护的幸福,让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少年宫的建设与发展中去。
就拿少年宫后勤服务的工人来说吧。1991年迁入新宫时,东城区少年宫的设备设施是按中型宾馆配置的,有些岗位需要24小时运转,因此少年宫的工人、职员队伍比较庞大。但在邓敏的督促和培训经费的支持下,少年宫里的每个工人都取得了区别于自身工作的其他岗位的技术等级证书。比如电工兼有空调维修的技术证书,空调工兼有电梯维护的证书。如今在少年宫的各个岗位都是高级技工。交叉的岗位设置不但大大促进了少年宫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对于工人个人来说,由于有了高含量的技术专长,在待遇方面也有了更好的保障。对此邓敏说:“你对他设身处地关心到位了,他就能体会到单位对他的帮助。他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好工作呢?”
在邓敏的管理中,很少批评人,出现了问题,她会首先从自身找原因,确属领导有责任的,该承担责任时就勇于承担责任,该自我批评时就勇于自我批评,但也不一味地放任问题,她会以建议的方式让老师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因如此,大家反而有些“怕”她。不过这种“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畏惧”,而是怕工作做得不够好,不够到位而让她失望,给她带来不好的影响,是从内心维护她。遇到大的活动,整个少年宫的协调调动从来没让邓敏为难过,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有人曾称她这是真正的“无为而治”,其实这何尝不是她“人格魅力”的体现呢?凭借这她带动起整个少年宫的稳步发展,使前进中形形色色的困难与挑战逐步消解。
“塑造人”与“抓大节”
作为少年宫的一把手,我始终认为我的职责就是促进少年宫事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事业的发展就要保证单位有上升的动力,不断地创造新的工作业绩和增长点;人的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创建有利于人发展的和谐环境和氛围。
———邓敏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倾听、尝试、表达及思考的方式,每个人皆可因自己的天赋条件成为有思考力、有觉察力和有创造力的人,前提是他必须对自己的禀赋有深刻的了解和充分的运用,教师也不例外。领导者必须正视教师素质中的潜在成分,并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认定,从而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优质发展。为此,在对教师的培养与任用上,邓敏强调两点:“塑造人”与“抓大节”。
少年宫有一位工艺教师,专业功底较弱,前些年调整时曾考虑让他去做美工。但细心观察后,邓敏发现这位老师有几大优点。他非常好学,经济条件并不太宽裕的他,总是自费地去各处进行专业性的学习,美术老师的各种学习和进修他也积极参加;他对工作也十分投入,舍得花心思去钻研……对这“看似有些不足”的老师,邓敏大胆启用,鼓励他去尝试。如今这位老师不仅钻研出了自己的特色,更钻研出了自己的成果:他另辟蹊径,将工艺与儿童画有机地结合起来,鸡蛋皮、废易拉罐等等看似无用的东西,都成为他课堂上的“宝贝”,孩子们在这种手、脑、兴趣相结合的活动中受益匪浅。现在这位老师已经成为北京市校外教研室工艺教研组的组长,在全市范围内发挥着作用。
“少年宫不仅要给老师们提供成长实践的舞台,而且更要去辅导、帮助老师们在这个舞台上把戏唱好!”2004年,曾中断了5年的全市校外教育系统艺术展演赛事重新恢复,邓敏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对宫里教学情况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比较:东城区少年宫在许多项目上没有拔尖优势,但教师基础条件好、整体实力均衡。于是,确定了“全力以赴,认真选题,扎实排练,争取最好成绩”的工作方针。邓敏更是亲自深入到文艺部的节目策划会,深入到排练现场,和辅导老师一起对节目逐个讨论研究,寻求最优选择;从选题(选曲、选内容)、创作计划、排练安排、进度、学生状况等环节逐个推敲。她积极为老师们解决创作、排练中遇到的困难,指导青年教师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得项目运作在发挥整体协调并进的前提下力求优质发展。经过大家几个月的连续作战,东城少年宫获得了全市总分第一的好成绩。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教师的作风、责任感、事业心及团队精神都得到深化与升华。通过这次难得的竞赛机会,他们找到了自己在全市校外系统艺术培训水平上的位置,树立了大家争创一流的信心。
近几年,少年宫先后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名师”,三个兴趣小组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优秀兴趣小组”,多位教师参加编写的教材被出版。
“大胆使用,合理使用,爱护使用”,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岗位上大显身手,在关怀下健康成长,是邓敏用人之道的核心所在。炼才达贤,精英融汇。如今,东城少年宫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用邓敏的话说:“这些人撒到哪都是颗明亮的珠子。”在这些人心中,也始终绷着一根弦,那就是“要做就做最好”。这几个字已经凝炼成为他们过去、现在、未来不变的价值追求与标准。
“明迁变之举”与“求进化之方”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少年宫自然也会遇到发展的瓶颈。这时候我们不能急于冒进,而要保持头脑清醒———要明迁变之举,求进化之方,要在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发展。———邓敏
很多时候,敏言慎行并不等同于虚于进取、怯于开拓。面对着发展的挑战与压力,邓敏总是冷静而理性,没有盲目冒进,没有大开大合,而是在平静深沉中一步步开拓、变革,于平中见奇,平处见新,还未见大刀阔斧,却已成波澜之势……
矛盾总是与发展同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东城区少年宫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接踵而至,特别是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生有了更多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空间,校外教育原有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用到了学校教育中。另外随着东城区的危房改造,大量的居民外迁。这样一来,少年宫的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硬件”条件及生源等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建立起既符合校外教育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少年宫发展?如何使少年宫继续为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这些成为摆在邓敏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迎接挑战、获得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優势和特点,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邓敏深深地思索着,冷静地分析着各种形势,一步步策划着少年宫的发展前景。
邓敏带领同志们努力探讨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校外教育的特性和规律,积极寻找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更加注重活动的指导性、推动性,更加注重为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搭建平台,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东城少年宫的“小茶人”系列活动、少先队系列活动、集邮系列活动、英语口语大赛活动等,成为深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甚至影响到外区学生的活动。
2006年初,在部分教师多年实践“传统文化教育下校”活动的基础上,少年宫进一步构思发展,在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北京市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基地”,由东城少年宫为龙头,负责策划、组织、协调,为学校搭建展示特色的平台,促进学校特色活动的形成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校外活动一个新的亮点,同时也形成了少年宫组织、促进、推动学校特色活动开展的一种新的模式。
面对发展、需求与自身能力不足的矛盾,邓敏积极争取了北京市彩票公益金和创新项目经费的支持,完成了“少儿美苑”项目的建设和改造,先后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基地、东城区中小学生影视广播培训实践基地、校外儿童综合艺术实践活动室、音乐创作室等项目的建设。同时还积极争取了区教委少年宫基建、校园网建设等项目的专项投资。
面对校企分开后如何使少年宫剧场、金帆音乐厅为社会服务的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运行,以保证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邓敏积极主动求助于区工商、税务、文化、劳动等部门支持,在较短的时间内办好各种证照,顺利解决了难题。
就这样,发展中的一个个障碍与难题都在东城少年宫得到了很好解决。
回顾走过的历程,邓敏很认真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东城区少年宫一直在不断地努力做事,从没停止对理想的追求。
在她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东城少年宫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并成为北京校外教育对外展示的窗口。1997年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组织的评估活动中被评为“国家一级甲等(优秀)校外教育机构”;2001年,少年宫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为俱乐部会员单位;2001年至今,连续被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并多次获得“北京市校外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邓敏也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优秀工作者(劳动模范),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于“全国优秀儿童教育工作者”。
记得革命先烈李大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跟邓敏接触的这段日子,带给我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