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课程:成效、问题及方向

2008-04-24 18:27郝志军
人民教育 2008年23期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改革

郝志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课程教学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影响最大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课程与教学观的确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课堂教学实践深刻而积极的变革。

启动于本世纪初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值得一提。“面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观,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养成,使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更加注重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价值体现,强调在现实的课堂实践中生成问题并探究解决,倡导多向、多方、多层的研讨、交流与互助,等等。逐步地“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传递接受式教学向以引导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多样化教学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地提高了。

新一轮课程和教学改革仍有一些關系未能理顺,造成实施过程中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偏移”。

其一,三维目标关系重心偏移。知识目标重视不够,有可能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发展的片面性。由于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没有充分、全面地作学理上的分析与阐释,没有适当区分这三者的主次与先后关系,而是平行并列,导致一些实践者忽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却把后两者当作是新课程改造传统课程的标志和第一追求。又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践中也出现“贴标签”现象,这种在学科渗透、习惯养成、行动磨砺、社会影响中逐步培养的个性品质,成了可以直接教的东西,甚至成了一两节课就能教会的东西。从人的完整性的规定出发,脱离基本的知识与理性去谈人的精神和意识,实质上是对人的一种整体性分裂。

其二,师生关系重心偏移。过分强调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重视不够,有可能造成教学中主体结构的单一性。过去讲“教师中心”不对,今日讲“学生中心”也有片面性。

其三,课程文化关系重心偏移。传统的本土文化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外来文化,有可能造成人的文化结构狭隘。本次课程改革更多地关注了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思想(如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诸流派的思想观点等)及经验模式,而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教学及理论挖掘不深,重视不够,对当代我国本土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提炼不够,对外来文化的适切性问题、改造性等问题关注和研究不够等,长此以往,课程改革的生命力是令人担忧的。

其四,教学活动方式(或关系)重心偏移。讲解、传授、示范等教学方式受到冷落,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无意义的对话、活动、合作却十分常见,不仅导致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而且可能造成学生学业不扎实、学风不严谨。

反思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两点重要的经验:一是生活本位的价值观。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和凸显教师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师生教育教学生活环境的优化、质量的提高和师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真实地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体发展,力图在主动健康的成长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上两点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体精神和成功经验,应很好总结。我以为,强调基本知识的课程与生活的整合、立足本土和传统的课程与文化的整合、关注实践的课程与活动的整合应是今后我国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从1993年起一直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实验与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组织多所实验学校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新课程目标改革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