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无为而治”

2008-04-24 18:26肖川
人民教育 2008年11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老子事情

肖川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不能照字面直译作“没有作为”,或误解为“无所谓”。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主张行道,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有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正如老子所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因此,“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老子以“无为”来反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事,反对强作妄为、贪求无厌。

教育是关涉千家万户,关涉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大业。社会各界给予教育真诚的关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社会对于教育的合理期待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但眼下人们对于教育过高的期望,赋予教育过于沉重的职责,甚至是过于苛严的要求,就有些过犹不及了。它使得广大的校长和教师心理压力太大,使得老师们整天疲于奔命,也使得中小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这也是诸多有识之士共同忧虑的事情。

社会的方方面面出了问题,总习惯于拿教育说事,好像教育是万能的。这种心态让教育不能“无为而治”。现在很多事情,动不动就“从娃娃抓起”,动不动就“进中小学课堂”,已经成了某些部门和个人的行事风格,这种做法其实是把本不属于基础教育的职责生生地扣在了教育身上。实践中,更有一些部门不是真诚地为学校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而是大搞各种各样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使得中小学应接不暇,哪有一点“无为”的态度?

成长是儿童生命的主题。成长当然离不开学习,但除了学习,还需要有积极充分的休息、充足的睡眠,需要追逐、嬉戏、打闹,需要无所事事、做白日梦,需要有“面对着天空发呆”的自我调适。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要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错误地认为娱乐和玩耍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殊不知,“学习能力只是儿童发展的一个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一个刚进入学校的儿童,其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水平,身体发育的迟缓或损伤都将影响其学习能力”。(珍妮特·凯:《爱与责任———教学助理指南》,曲文洁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15页。)

学校最应该是悠哉游哉、藏焉息焉的地方,最应该非常的从容,非常的宽松,非常的闲适与祥和。学生的成长需要有足够的智力负荷、理智挑战的同时,也需要有心身的舒展、愉悦和惬意。学校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笑声朗朗、歌声朗朗。

教育的“无为而治”,首先是有关部门完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改变片面以“升学率”论英雄的观念和做法。我们整个社会,特别是家长也需要调整对教育的期望,给学校、教师、孩子减压减负。试想,当众多的父母致力于炮制一个个“清华男孩”或“哈佛女孩”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孩子们整天读英语、进奥校,没有休息日,没有自由的空间,像一个陀螺一样永不停止地旋转,而父母则是抽打他们的鞭子。社会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孩子的成长也不是学校一家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文明水准。

实现教育的“无为而治”,我们广大的校长、教师也需要调整心态。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到“不能盡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很多时候我们尽了努力就问心无愧了。教育就是对于学生成长的守望,在必要的时候,在学生自由的行走和奔跑时,提醒他们哪儿有陷阱,哪儿是悬崖,哪儿可能被绊倒,哪儿有荆棘可能刺伤肌肤。教育不可能无所不能,不可能包打天下,正因此,教育才更需要“无为而治”。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老子事情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漫画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把事情写具体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一级浪漫
好事情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