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008-04-24 18:26刘欣胡振京
人民教育 2008年11期
关键词:变革因素人才

刘欣 胡振京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及“如何培养人”。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教育系统该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前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后者指向人才培养的技术路径。相比较而言,回答好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如果方向错误,技术上的纠正往往于事无补。

然而,与技术层面的改革相比,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容易被固化,也更加难以转变———它背后所蕴含的,是整个教育界,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人才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从教育界“始”,到全社会“终”。

在天津市教科院的专业支持下,天津市一批中小学校开始探索并总结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经验与规律。本刊特别策划了这期“视点”栏目,希望能以天津市学校的行动,激发起基础教育界更多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注。

社会的发展,催促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引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性因素,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变迁等;其二是精神性因素,如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观念及教育思想等。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新教育思想的出现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培养方式等问题,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过,上述因素只有与教育主体的变革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由于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物质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在现代社会尤为剧烈,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应成为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常态。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衡,而且這种失衡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以至于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使用制度化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有专家已经指出:“教育系统内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它又是以社会发展的已有水平为基础的。因此现有的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矛盾。”

一般而言,在社会发展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失衡并不明显;一旦社会发展进入较迅速的时期,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失衡往往变得比较突出。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教育机构如果不能意识到自身所固有的“惰性”并有意识地加以克服的话,就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果是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适当的训练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社会也因此拒绝使用这种教育机构培养出的毕业生。事实上,在“二战”后有些社会已开始拒绝使用制度化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乎学校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及如何培养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处于一种经常的改革状态;固守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导致教育出现负向功能。

那么,如何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常态呢?如前所述,可以引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因素既有物质性因素也有精神性因素,但其只是作为潜在的变革因素而存在,若要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真正落到实处,则依赖于教育主体的实践。作为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主体,学校教育者,尤其是学校领导者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埃德加·富尔在1972年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一方面,教育推动着、伴随着、决定着社会与政治的发展及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就其本性而论可能会产生一些稳定的影响,此外,教学活动本身,如同司法活动一样,倾向于重复过去,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这种双重特性在迅速变革的时期尤为显著。于是,教育既是反对社会变革的,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变化的。由此来看,学校教育就其本性而论存在保守的一面,作为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主体,学校教育者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现实依据可以分为教育内部因素和教育外部因素。就教育内部因素来看:其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应多样化。其二,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校的独特性决定了学校提供的育人条件的独特性,进而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应多样化。具体而言,源于办学传统的不同、办学水平与条件的千差万别、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各具特色等,不同的学校所能提供的育人条件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应多样化。就教育外部因素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变迁异常迅速、社会分工日益分化的社会,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应多样化。

正因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既具有内在依据又具有现实依据,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现代社会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向。只有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应然追求,教育才可能培养出既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个性又得以充分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在中国的教育语境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对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当下的中国教育实践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对象一方面指的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中仍然有较大市场的应试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指的是作为应试教育模式替代物而出现的诸多模式的尚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变革既有的有碍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应试教育模式。

教育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当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等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其内容包括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等的转变。而要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真正落到实处,教育创新,尤其是学校教育实现自身的改革创新是重要的保证。

天津的中小学在实施教育创新以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如,天津市民族中学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囊括了人文与科学、道德与知识各个方面,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天津中学坚持践行“完整·活动·主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成才之路作出了卓有建树的尝试。

综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可以发现,这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多是侧重课程开发、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属于局部性的变革。归根结底,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终极目的就是使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适应社会的变迁、推动社会的发展,并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源于此,我们不能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仅仅局限于一种局部性的变革,更应从整体的角度、全局的观点来看待并实施变革。当然,就某一具体的学校而言,选取局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突破口,较为符合学校的实际,也符合教育实践的逻辑,但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自觉地、有意识地把这种局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进到全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猜你喜欢
变革因素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卷首语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毛遂自荐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