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美

2008-04-09 09:36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

本期名师:郭惠宇

青年教师:盛庆丰 赵杰 张陈 李天梅

郭惠宇:在谈到语文教学的艰难时,于漪老师说道:“我们语文学科教学常在历史与现实、读和写、积累与应用、基础与拓展、课堂与社会等等之间徘徊,找不到恰当的结合点。讲基础,一抓就‘死;想拓展,一放就‘空。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思考还不够深入,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确实须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追求灵动,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表现形态。所谓“灵动”者,就是一种生气、活力,就是和谐、节奏,事实上,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情感活动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学生、教师,都离不开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语文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张力的。任何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流程、刻板的讲述都会使语文课变得枯燥索然。

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正在于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以灵动为核心,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地学;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在。

我们来看一个鲁迅小说《药》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在阅读“老栓买药”这一情节时,对老栓买药时的心理、看客们观杀人场景的描写以及黑衣人的言行,都分析得不错。但读书应再细一点。这一部分中有一句颇有价值的话,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加以品赏?

(发问引出大家的兴趣,气氛随之热烈。但几分钟后,提出的几处又被一一否定,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生:老师,是不是这句话:“这给谁治病的呀?”

师(心中暗喜):为什么呢?

生:我以为这句话是对小说开头情节的说明。因为从中可以看出老栓一大早出门原来是为了买药,这里从侧面作了交代。

生:这是这篇小说第一次出现“药”字,是不是有点题的作用?

师:再看看它还有什么可挖掘的价值?

生:我觉得这一句话是环境描写。天还不太亮,人家就知道华老栓是来买药的,它暗示了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吃“人血馒头”治痨病在当时比较普遍,不只是华老栓一家如此,换了别人,也会买这种“药”,愚昧的人多着呢!

师:同样,在“小栓吃药”这部分里,也有几句话值得品味一番,请同学们不要放过。

生:“吃下去罢,——病便好了。”这是一个条件句。把“人血馒头”当做灵丹妙药,以为会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真是愚昧之极!

生:“睡一会儿,——便好了。”在母亲的心里,儿子服“药”之后,马上连“病”字都没了,这种急切的期盼是多么的悲哀啊!

师:可见,一句不经意的话却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民众的普遍愚昧无知,是鲁迅先生着意要暴露的,但这深意却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正是匠心的体现。我们阅读时,需要细心留意,咀嚼玩赏,不要轻易丢弃文本中的隐含信息。

上面这节小说欣赏课,体现出怎样的灵动教学艺术,大家可否说说?

张 陈:在小说欣赏中,常常少不了形象、情节、主题等宏观的文学概念,但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让他们学会发现,学会体悟,学会品赏,这是一种突破。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很少注意到这节课中所发掘的阅读点。

赵杰:正像张老师所说的那样,这节课教师抓住了这几处阅读点,在教学中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学生就可以知道环境描写还能这样写,语言句式中潜藏着人物的内心。品味语言是我们解读小说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也许就是教学的智慧吧。

盛庆丰:灵动的语文教学就是在不经意处激发灵感,激活智慧。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细微处留心、品赏,尤其是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上细心咀嚼:一则可以获得言外之意,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二则在大处着眼的前提下,从小处探究,可以丰富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途径。

李天梅:晚明公安派的袁中道对《金瓶梅》的艺术成就有一句精要的评语:“琐碎中有无限烟波。”这样的“烟波”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敏锐的洞察力、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郭惠宇: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读者可以在其静态的文本内容里不断地寻求新的视角,发掘活的内涵,得到更多的启示,因而能常读常新。但是,这样的文学欣赏课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赵杰:我很担心这样的过于重细节会失大观。哪些细节值得讲,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否则,容易陷入无休止的“分析”中。

李天梅: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一些这类文学欣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该关注哪些细节,我以为这更重要。

郭惠宇:文学作品欣赏,最忌讳在教学时人云亦云,最怕只剩下单调的教学模式和浅薄的解读,更怕的是没有了学生和自己。阅读是个体行为,而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应该凸显个性。在提倡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教师要着意培养学生的个体阅读意识和解读作品的能力,不仅要有教师的“问”,更应有学生的“问”。让每个学生获益是一切语文教学方法的归宿,灵动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问者。

盛庆丰:有道理。在教学冯梦龙的“三言”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而后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来讨论、交流,意想不到地出现了以下情形:

生:如果杜十娘心仪的是柳遇春,那会有怎样的结果?

(问题一出,全班哗然一片,也令我吃了一惊)

生:这花好月圆的结局很有意思。

生:这好像有点媚俗了。

生:你才子佳人小说看多了吧,真是异想天开,这怎么可能呢?

师:为什么不可能?

生:第一,柳遇春是个监生,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对烟花妓女是排斥的;第二,他虽然觉得杜十娘是风尘女子中的另类,但这并不能表明他会娶来做妻;虽然他出镜少,但能看出他还是一个比较正派、也很仗义的男子。所以这样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生:为什么不可以?有身份而娶妓纳妾的人在古代并不少见。虽然柳遇春一开始对风尘中的人有看法,但后来对杜十娘也是敬佩不已,说她“不以贫窭易心,此乃女中豪杰”;再说,杜十娘对他也深怀钦佩报恩之心。有这样的感情作基础,如果冯梦龙写他俩相爱的故事,我们不还是同样叫绝吗?

生:秦淮八艳不也是风尘女子吗?她们的故事也同样感人,所以我们不应该戴有色眼镜。

师:既然一个是仗义男子,一个是女中豪杰,那作者为什么没有促成这段美好姻缘呢?

生:杜十娘的悲剧就在于她急于跳出火坑,没想到却把终身托付给一个性格软弱、没有责任感的书生李甲,尽管他也很多情。这样的安排,百宝箱才显得格外沉重;这样的悲剧,才更有震撼力。

生:大团圆不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冯梦龙写“三言”,就是要借一个个的故事来达到警世、醒世和喻世的目的,如果皆大欢喜,难有此效。

赵 杰:这些评说出自学生之口令人叫绝。我以为这样的场面留给学生的是回味,而留给教师的则是思考: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灵光,更要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一。

张 陈:前面郭老师说的让学生发“问”,我认为这是对教师发“问”的一种积极回应。

盛庆丰:学生不仅要能“问”,更要会“问”。在学生的许多“问题”中,有些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作品的解读。这当中有一个甄别和梳理的环节,我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

李天梅:这就是教学中的放和收的权衡。这样可以做到放而不乱、收而不死。这同样也是教学中的灵动。

郭惠宇:不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寻求、提升阅读者的主体感受和认知深度,也应在“对话”中得以展现。

因此,教师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体现灵动的教学艺术,更应该在教学中有多方位的探求和实践。这方面,各位有何体会?

盛庆丰: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以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车辙”和“脚印”来贯串全篇;在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我以“谁揾英雄泪”来进行整体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 陈: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第一册中,《小狗包弟》是一篇以“十年浩劫”为背景的回忆性散文,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以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为背景的新闻报道。这些重大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主题——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在教学中,我扣住这样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悟和思考,让学生在心灵震撼的基础上有更深层次的追问和反思。

李天梅:灵动的课堂,既是“情感度”的分寸把握,也是对灵活处理文本、适时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和“燃烧点”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巴尔扎克葬词》,要让学生感受浪漫主义作家雨果作品的诗意之美和作者对逝者的敬仰之情,可以在诵读和品味相关的语段后,通过语言形式的变化来获得。比如下面一段文字经过切分之后,其效果大有不同:

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学生从中真正读出了旨趣,读出了思想,进而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郭惠宇:灵动的课堂不仅是一次次别样的发问、发现、重组、整合等,也是一个个情感体验和陶冶的过程。现在的语文课堂,不少是没有情感的课堂,表现为:要么是单调琐碎、繁难枯燥的讲解(在文言教学中尤为明显);要么是浅薄甚至肉麻的煽情(伪抒情),掌声不断;要么融多媒体声像图于一体,求得表面热闹。这实际上早已远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不可取的。

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不仅要具有灵活的教学设计,拥有灵巧的教学创造,更需要养成灵性的教学素养,激活灵敏的教学情感,进而形成灵通的教学魅力。唯有此,灵动的课堂才会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我们追求阅读方式的多变,拓展阅读的容量空间;但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拼凑,不是时髦,不是为了贴上一个美丽的标签。阅读的方式不能决定阅读的质量,阅读的容量不能决定阅读的深度。新课程改革鼓励我们突破窠臼,去寻求更接近教学本质的途径,教师也因而形成自己灵气潇洒的教学个性与风格。

人物简介

郭惠宇 安徽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副校长,省特级教师,马鞍山市中语会副会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参与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传记选读》的编写,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立项课题的实验研究,多项成果获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盛庆丰 安徽马鞍山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市导师团导师,马鞍山二中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教育教学教研成绩显著,参加多部教学专著、教材的编写,发表论文和学习指导文章20余篇。曾获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赵 杰 安徽马鞍山市红星中学高级教师,市骨干教师。曾获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市级精品课奖,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多项省立项课题研究。

张 陈 安徽省教坛新星,马鞍山市优秀骨干教师,马鞍山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参与三项省级课题研究,12次获省市论文和科研成果奖,共参与20多部教辅用书和读本教材的编写。

李天梅 安徽省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市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奖。参加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研究”,获省第三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主持研究省级课题“高中作文教学系统优化实验”。与人合作著书有《感受 思考 表现》《求真 尚美》。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