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静 刘学文
“推敲”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贾岛写诗要推敲,我们读文是否也该推敲一番呢?
名家的作品总能让人揣摩玩味。今天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文章里有些很生动的词句值得好好体味。可是毕竟文章所描写的时代离学生的生活太远,这给他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上课时我特意拿来了九元硬币。当学生赏析到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时,我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谁来做一回孔乙己,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
刚说完,杨冰已经跑到了讲台上,他拿过钱来,一下子把“九文大钱”反扣在讲桌上,完全是阔绰、凶蛮人物的做派,显然是受了当今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他把“排”理解成了“拍”。
杨冰还没回到座位,王兆瑞已经把钱抓到了手里,他把九个硬币摞整齐,然后抓起,让钱依次落到讲桌上,落下后还是整齐的一摞,原来他把“排”理解成了“摞”。
我顺势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排”这个字到底作何解呢?
翻查字典,不难发现,“排”字的第一个义项是“排成行列”。也就是说,“排”这个动作应该是把钱依次摆出。
这时,我看到坐在前排的杜骋,在课桌上做了一个极像的动作,我忙让他上讲台来演示。果然,他把钱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排成了一行,已经有点意思了,只是动作快了些。“排”应该是慢慢地一个一个地把九文大钱摆在柜台上。
我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孔乙己的动作要慢些呢?
经过认真讨论、仔细推敲,学生觉得原因有三:
一是炫耀“优越”。小说开头写道“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有了这些铺垫,我们不难理解:孔乙己拿出九文大钱喝酒,就可喝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而“短衣帮”们只能花四文钱要一碗酒喝。这么一点微弱的优势也是孔乙己炫耀的资本。“排出”一词形象地表达了经常欠酒债的孔乙己在有了酒资时的得意神气,勾画出了他爱慕虚荣、想做上等人的心理。
二是表明诚信。孔乙己的口碑不好,他“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所以一到店里就遭到“短衣帮”的嘲笑——“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要让他们看看自己拿的是现钱,不赊账,表明自己人格的清白。
三是符合读书人的性格。虽然孔乙己站着喝酒,但毕竟是“穿长衫”的读书人。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人做事绝不会风风火火,必然是慢条斯理。
讨论之后,我提出:谁再来试试?
杨冰又一次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再试试!”他走上讲台,拿过钱来,依次用拇指按下硬币,在讲台上摆出一排,动作从容,神态自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推敲呢?
一、要教会学生推敲的方法。在讲解《孔乙己》时,我先让学生明白词句的字面义,提出第一个问题——“排”这个字到底作何解?学生理解了字面义,我又引导他们从上下文里找信息,最后通过对“排”字的理解,总结出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那个学生的演示印证了这一点。
二、要让学生体验到推敲的快乐。推敲过程,是一个选择、比较、判断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尝试中体验。九枚硬币的使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文中重要词语意义的探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多从学科特点出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思考,在快乐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山东省滨州市第四中学 25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