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治疗原发性痛经48例疗效观察

2008-04-03 02:54贾小格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08年3期
关键词:气滞血瘀经期

贾小格

关键词痛经,原发性按摩治疗

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病之一,临床上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多发生在月经来潮期间或行经前后数日内。主要症状见小腹及腰部疼痛。重者痛而难忍,可伴有乳房胀痛,胸肋不适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面部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等。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亦称经行腹痛。原发陸痛经是女性的常见病。笔者自1991年至2006年收治原发性痛经48例,采用中医按摩手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8例,其中年龄最大42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29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年。

1.2临床分型本病主要症状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可分为气血虚弱型,寒湿凝滞型,血热瘀结型,气滞血瘀型。

1.2.1气血虚弱型:经前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经量少,并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1.2.2寒湿凝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色暗有血块,四肢不温,白带增多,经行量少,伴有腰酸背痛,畏寒便溏,舌暗,苔白腻,脉沉紧。

1.2.3血热瘀结型:腹痛下坠,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腹部刺痛,痛比胀为重,身热或腹部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1.2.4气滞血瘀型:经期或经前期小腹胀痛拒按,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暗,乳房胀痛,胸胁苦满。舌质红暗,有瘀班,脉沉紧。

2按摩治疗

气血虚弱型,宜益气养血;寒湿凝滞型,宜祛寒利湿;血热瘀结型,宜清热散瘀;气滞血瘀型,宜行气活血。

2.1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在右侧以双掌自上而下,反复揉背腰3~5遍,然后掌根推督脉及背部膀胱经路线。用拇指或肘尖点按肝俞、脾俞、膈俞、胆俞、胃俞、次髎穴位各1~2分钟,以酸胀感为度,然后用双手掌擦摩肾俞、命门、八髎,以透热为度。

2.2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在右侧,自上而下掌推任脉及冲脉,以气海、关元为中心,双掌揉小腹部,先顺时针再逆时针,手法要柔和深透。掌根按压小腹部以痛胀感为度,再用双手指提拿小腹部,以温热感为度。

2.3患者侧卧位医者用手掌按摩患者下肢内侧,分别用拇指按压两侧血海。三阴交,以酸胀感为度。

2.4辨证治疗气血虚弱者,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然后按揉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各穴约1~2分钟。

寒湿凝滞者,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骶部,点压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血热瘀结者,双掌揉腹部,先顺时针再逆时针,点按天枢、关元、中脘各穴约1~2分钟。气滞血瘀者,分推两侧肋弓,开三门。按揉肝俞、胆俞、膈俞、膻中、太冲各穴约1~2分钟。

月经来潮前1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为疼痛消失,无症状;好转为疼痛减轻,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疼痛与症状均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治愈32例,占总数约66%;好转12例,占总数约25%;无效4例,占总数约9%。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4体会

4.1明确诊断,认真鉴别在治疗痛经的:过程中,首先要仔细询问,认真检查,明确诊断,痛经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器质性病变不属于推拿治疗的范畴。痛经最早见于汉代《金匮要略方论》“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痛经发生的原因,历代医学家都有论述,认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气血虚弱,寒湿,凝滞,血热瘀结,气滞血瘀,造成本病的主要机理是气血运行不畅,因为经水为血所生,血随气:行,气充则血沛,气顺则血和,经行才能畅通,也就不致发生本病,如果气血虚弱,寒湿凝滞,血热瘀结,气滞血瘀,则使经行不畅。痛经所引起的原因尽管很多,归纳一点均为不通则痛,化瘀通经必先理气。

现代医学认为痛经发生多与内分泌有关,发现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过剩或不足,可能引起痛经,近年来也有报道,在雌性激素影响下的分泌期,子宫内能合成前列腺素E2,当经期子宫内膜破碎时,前列腺素E2释放出来,作用于子宫与血管,引起痉挛性的收缩,导致子宫局部血液供应不良,月经血中,前列腺素E2含量异常增高,引起痛经。

4.2治疗求本,标本兼治祖国医学主张治病必求其本。病因病机为本。疼痛症状为标,治疗时当审查病因病机,确定手法,选穴的重点,虚者宜补,寒者宜温,热者宜清,诸法之中,皆可佐以止痛。通过标本兼顾,以治本为主的治疗原则,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在治疗中应以理气血为主,如阳虚而致痛者以补为通;因气滞而致血瘀者,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因寒湿瘀结瘀滞不通者,以温通化瘀为主;因血热瘀结而引起者,宜清热化瘀,通经止痛。此法符合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才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4.3辨证论治机理临床大量资料证明,推拿对痛经的疗效可靠,无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引起痛经的原因是由于气血虚弱,寒湿凝滞,血热瘀结,气滞血瘀,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通过推拿手法的运用,穴位的刺激,使腹部的气血畅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从取穴的原则上采用腰、骶、腹部有关的穴位,又称为前病后治。气海、关元居任脉起于胞中,腹部与腰骶关系密切,点膻中穴使上焦之气通畅,肾俞、八髎,膀胱经穴的位置与神经支配相互呼应,因此刺激后背腰骶部的穴位能调节腹部的经络,使气血畅通,患者感到腹部轻松,疼痛缓解。现代医学认为痛经是由于内分泌失调所导致,推拿手法和穴位的刺激作用在神经系统上,通过神经反射有效的调节了内分泌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疼痛随之消失。

4.4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祖国医学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减少痛经的发病率,预防是关键。多数患者对痛经不重视,不能及早治疗。使病情加重,尤其是育龄妇女应早发现早治疗,由于治疗及时,使疗程缩短,预后良好,相反则病程延长,预后较差,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此外,治疗期适当休息,保暖,避免寒冷,防止过度疲劳,注意经期卫生,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暴怒、忧郁。必要时可配合中药、热疗和镇痛剂等辅助治疗。

猜你喜欢
气滞血瘀经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女性经期应该注意什么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