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达
“文革”十年内乱中,浙江在林彪、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的插手下,冲击省委、省军区机关,揪斗省委领导,挑起武斗,制造混乱和冤案等。在非常复杂的困难情况下,周恩来忍辱负重,竭力保护浙江的干部,稳定省军区部队,敦促发展工农业生产,机智地与林彪、康生、江青、张春桥等作坚决的斗争,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给浙江经济社会所造成的损失。
造反派屡要“揪斗江华”;周恩来撑起保护伞,悉心呵护。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后,无政府主义泛滥,社会动荡升级。8月31日,浙江的一些造反派,聚集在省委大楼前“炮轰”省委,要批斗江华等省委领导。不久,根据中央通知,为应付不测,省委将50箱机密档案秘密转移到浙江省军区司令部地下室,省委主要领导江华、李丰平、陈伟达等秘密转移到军区大院办公和休息。
12月23日深夜,“浙江省红色造反联络站”等组织在“首都三司驻杭联络站”的策划支持下,以追查所谓“黑名单”和搜查省委领导为借口,纠集几千名造反派冲进省军区大院,要揪浙江的当权派江华。
江华,浙江省委书记。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任红军政治部秘书长。在长期艰苦的岁月里,南征北战,忠心赤胆,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江华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治疗,被造反派揪回杭州,关进浙江美术学院的“牛棚”,受尽磨难。其妻吴仲廉,这位西路军的老站士,终因不堪受辱被迫害致死。
当周恩来获知:江华在上海遭造反派绑架,吴仲廉受迫害致死,省军区机关受到冲击……
心情沉重,他对秘书周家鼎说:
“通知浙江,派一个代表团到北京处理揪斗江华和冲击省军区大院事件。”
第二天,根据周恩来电话通知,浙江派出代表团赴京会谈。
当造反派提出要打倒江华、李丰平、陈伟达、陈冰时,周恩来沉默半晌,然后严肃地说:
“浙江省委的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是有贡献的。”
谈到干部问题时,周恩来以非常严肃的口气说:
“江华是井冈山的老同志,对毛主席是有感情的,是拥护毛主席的。他是少数民族,我们要团结少数民族的干部。”
周恩来接着又说道:
“主席多次到杭州开会、休息。江华对毛主席的安全和健康工作做得很好嘛!”
“毛主席说过,江华是个好同志,我们是要保的。”周恩来说。
最后,周恩来对造反派无休止的派性斗争提出严肃的批评。
周恩来对江华的肯定评价,立即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一时杭州街头到处都有“总理谈江华”、“毛泽东保江华”的大字报和传单。
不久,浙江省军区获悉造反派要召开批斗江华大会,罗睛涛(浙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就打电话报告了总理办公室。
周家鼎秘书立即向周恩来报告了浙江的情况:
“浙江召开批江大会。省军区是否派人参加,如何表态?”
周恩来考虑了一下,说道:
“会议省军区可以参加,但不讲话,不表态。”
又问:“喊打倒谁的口号时怎么办?举不举手?”
周恩来沉默了片刻,扬起脸来:“可以不举手。举手就是表态嘛。”
这样,在后来的批斗大会上,当造反派呼喊“打倒刘少奇!打倒邓小平!”时,省军区部队指战员不举手,不喊口号。
周恩来的话平息了揪江倒江风波。
为了保护江华等一批领导干部免受其害,周恩来又采取果断措施,由中央派专机到嘉兴机场,接江华到北京,住进了京西宾馆保护了起来。
1968年初,浙江的一些造反派诬陷“江华在毛泽东住所安装窍听器,搞特务活动”再次掀起大规模批斗江华的浪潮。
周恩来闻讯,2月15日,他在北京接见浙江赴京汇报团时,再次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江华从历史上看是好的。是上井冈山跟主席的,中央考虑不属于打倒的对象。”
当人们得知周恩来的讲话,立即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张贴了“解放江华、李丰平”的标语。这样,造反派要揪斗江华的浪潮渐渐地平息下去。
与此同时,在周恩来的周密安排下,江华从京西宾馆转移到了中直招待所,由警卫员赵连福照顾。以后,周恩来又派人把江华的儿子吴小白接到了北京,照顾江华的生活。
然而,一次,造反派冲进中直招待所,把江华等人揪走。周恩来得知消息,立即从中南海警卫部队中抽调一个加强连,加强守卫,并与造反派交涉,要他们立即放人。
看来,中直招待所也不是安全之地了。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江华被秘密地转移到了北京南苑机场住了下来。
在南苑机场没住上几天,周恩来考虑到安全问题,又将江华等人转移到北京西郊的一个部队营房里。
江华在北京的日子里,由于周恩来的精心安排,悉心保护,不断地转移地点,变换住所或场所,终于使他安全地度过了那一段动乱的岁月。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及其爪牙,为了篡党夺权,不择手段地迫害革命干部,欲置他们于死地而后快。危难中,周恩来屡屡想方设法保护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
省军区部队遭到冲击;晓之以理,周恩来竭力维护军队团结稳定。
1967年新年伊始,林彪、江青抛出了“揪军队一小撮”,批“带枪的刘邓路线”,把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叶剑英、陈毅等几位老帅和军队各级领导干部。
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老帅们警告说:内忧必然引起外患,稳定军队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周恩来支持叶剑英等老帅们的斗争。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不得把斗争锋芒指向军队的通知》,强调军队稳定,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冲击人民解放军的机关和部队。然而,林彪、江青一伙蓄意制造更大的反军乱军事件。
很快,浙江省军区部队受到冲击。
由于省军区部队支持保护了一批省委的机密档案和重要史料,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鼓噪而起,把予头对准省军区部队。
1月14日,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杭州终于发生了再次冲击解放军事件。数千人蜂拥冲进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大院,张贴标语、呼喊口号,强占办公楼,冲击保密室、作战室。
一夜之间,整洁有序的军事机关被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此起彼伏的造反口号所替代。
一边是不明真相的群众,一边是荷枪实弹的士兵,互相对峙着,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这种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和军队安全的动乱,引起人们普遍的不满。很快,省军区政委龙潜向周恩来作了报告:
“总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冲击省军区,占领了军队大院,与指战员发生冲突,企图劫持省军区领导,整个省军区机关处于半瘫痪之中。”
周恩来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中国境外风声鹤唳,险象环生。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北面,苏联近百万常规部队和核子部队集结,虎视眈眈;南国边境,越战加剧,面临侵越美军的威胁;东南沿海,美国第七舰队觊觎于台湾海峡,蒋介石集团蠢蠢欲动……倘若一旦战火燃起,军队能担负起保卫国家的安全吗?
周恩来闻悉,询问了省军区被冲的情况,了解了省军区领导干部和作战室的安全,也了解了东南沿海的战备情况。
为国家安全计,1月28日,中共中央召集浙江省委、省军区和南京军区负责人,以及群众代表到北京开会。并下达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关于浙江最近发生事件的决定》(即10条)。然而,张春桥、江青从中作梗,把造反派冲击省军区大院的责任归咎于省委和省军区个别领导身上。这个文件传达后,造反派上街游行,欢庆胜利。而省军区部队却窝着一肚子气,蒙受了不白之冤。一时间指战员中纷纷扬扬,情绪激昂。
周恩来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十分担忧,他在电话里对省军区领导说:
“哎,要是军队稳不住,局面就难收拾了。请你们把机关干部集中起来,大家在一起开个会,我来与省军区领导和机关干部讲几句话吧!”
当晚7时,省军区在礼堂安装了电话扩音设备,召开电话会议。
“浙江省军区机关全体干部同志,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你们表示慰问。”
周恩来讲了很多安慰、鼓励的话。他说,中央10条是为了给群众组织下台阶,好让他们尽快撤出大院,稳定浙江局势。希望省军区要经受住考验,经受住委屈……
其言之诚,其情之切,深深地感染了指战员。
2月23日周恩来又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名义,致省军区指战员一封信,再次予以鼓励。显然,周恩来想通过循循引导,申明大义,极力挽回混乱的局面。他的深入细致的工作,
全体指战员感受到了无限的亲切和温暖。
军队,国家的柱石。军队的稳定关系国家的安危。在危难中周恩来拨乱反正,终于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冲突。
事情并没有结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唯恐天下不乱,肆意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军事机关和军队负责人,浙江打、砸、抢武斗事件不断发生,局势日趋混乱。
周恩来忍辱负重,以极大的耐心和克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周旋,机敏巧妙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斗争。
3月15日,中央决定,对浙江省实行军事管制,稳定日益动乱的浙江局势。
浙江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一度对稳定浙江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张春桥、吴法宪插手,使稍有稳定的局面再度出现混乱,并逐渐升级,导致大规模武斗流血事件迭起。企图以此捣乱搞垮省军区部队。
6月13日,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浙江赴京会谈代表说:
“两派要停止武斗,武斗要影响交通,破坏国家财产。”
指出:“两派要多做自我批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行革命的大团结。”竭力促成两派之间的团结与联合。
7月4日,张春桥则在北京政协礼堂接见浙江造反派代表,大放厥词,支一派压一派,肆意挑拨军队之间、军民之间的矛盾。
终于,在张春桥等人的干预下,中央决定改组浙江省军区和省军管会。
两个改组后,周恩来的心情十分沉重、悲愤。他要通了浙江省军管会的电话。周恩来说:
“省军区机关还是由龙潜同志领导,关起门来搞四大,不要内外串联。”
周恩来指出:“省军区部队不能乱,乱了就不能作战,浙江是前线,浙江现在有敌情,敌情第一、要一致对敌,照顾大局。”继而又说:
“部队是一个战斗组织,可以允许他们用民主的方法解决问题。”
听了这番话,省军区部队精神振奋,指战员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色。然而,在林彪、江青、张春桥、陈励耘一伙的干扰下,周恩来的指示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中央解决浙江问题的会议,康、江、张发难;周恩来智解重围。
1967年2月中旬,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负责党、政、军日常工作的领导人和中央文革成员的碰头会上,
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政治局和军委领导人,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对林彪、江青、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谢富治一伙迫害老干部、乱党乱军的罪恶活动进行大义凛然的斗争。
以后,林彪、江青、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人借题发挥,以“二月逆流”的罪名诬陷这些老同志,并层层揪“二月逆流”的代表人物。从而制造了一个个震撼全国的大冤案。
1968年11月8日,浙江省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饭店小礼堂召开。会上,传达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精神,开展对“二月逆流”的批判。诬赖省军区是“二月逆流”在浙江的总根子。省军区领导阮贤榜、李国厚、罗睛涛是“二月逆流”在浙江的代表人物,并且要揪后台的后台———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
……
自从批判“二月逆流”开始,周恩来的处境更加艰难。为了减少“文化大革命”的损失,他负重忍辱,苦撑危局,想方设法保护老干部,继续进行各种抗争。
周恩来在接到浙江方面的情况报告后,当即向毛泽东汇报了浙江的形势及自己的意见。毛泽东很快同意了周恩来的建议。
1969年1月3日,毛泽东批示:
“所有与‘二月逆流有关的老同志及其家属都不批判,要和他们搞好关系。”
1月5日,根据毛泽东的批示,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即一月会议),解决浙江问题。
不久前,毛泽东曾找中央文革小组成员谈话,确定会议的方针是各自多做自我批评,不要批评对方。毛泽东说:
“地方问题在军队,军队问题在于做工作,即使吵一架,最后还是要团结起来……”
会议开始,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并作了简短的讲话。康生指着陈德先说:
“陈德先,你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你背着中央文革,在浙江搞‘夺权,企图分裂军队,是反革命行为。你是个混进革命队伍的坏人。”
用大帽子吓人,是康生、江青、张春桥一伙惯用的手法。他们凭借窃取的权力,颠倒是非,滥施淫威。
罗睛涛发言了。
康生用审讯的口气说:
“罗睛涛,坐到中间位置上来,不然听不清楚。”
周恩来则和颜悦色地对罗睛涛说:
“请到中间这个位置上来,慢慢说。”
正当罗睛涛说起浙江“支左”中,有支一派压一派,有的县城是用武力“解放”时,康生突然用手指着罗说:
“你罗睛涛是个什么呢?是个摇鹅毛扇的,你是来打官司的,是个律师,是个讼棍。”
话音刚落,江青接着说:
“你是来打官司,告状的吧!”
“你这个人,真像个绍兴师爷。”张春桥说:“浙江问题的根子在省军区,要解决省军区的问题。省军区乱得还不够。”
面对康生、江青、张春桥的突然发难,谁也不敢开口说什么。
康生等人对阮、李、罗的发难,决不是一时感情冲动,而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其目的是要搞乱搞垮人民军队。
周恩来一直冷静地注视着会场的气氛。面对这个严峻的形势,周恩来为缓和气氛,以平和的口气问道:“罗睛涛同志是安徽哪个县人?”
“我是安徽六安县人。”罗睛涛连忙回答。
“噢!安徽六安县人。你抗战初期在哪里工作?”周恩来又问道。
这时,罗睛涛紧张的心情略微松了下来,他朝周恩来笑笑,低声回答:“在动委会。”
“那时动委会负责人有哪些人?”周恩来继续问。
罗睛涛告诉他说,何伟和张劲夫等同志负责。
周恩来:“哪个何伟?”
罗睛涛说:
“是在越南当大使的何伟。”
“噢,对,何伟那时在安徽工作。”
……
很显然,周恩来故意岔开话题在为罗睛涛“解围”,在保护罗睛涛渡过“难关。”
稍许,罗睛涛表态说:
“回去以后,服从领导,做好工作。”话还没有说完,康生阴阳怪气地说:
“嘿,你还想回去?你回去不是又要捣乱了吗?”
……
中共中央解决浙江问题的“一月会议”在周恩来的努力下结束了。康生、江青、张春桥虽然对周恩来咬牙切齿,无奈有毛泽东“最后还要团结起来”的“最高指示”和慑于周恩来的威望,也只好作罢。
许多年以后,罗睛涛回忆说:
“如果当时不是周恩来总理的艰苦努力和百般呵护,我们一定凶多吉少,也许会遭受更大的迫害,也许不会有今天。”
在“文革”风雨如磐的日子里,周恩来力排林彪、康生、江青、张春桥一伙的种种破坏干扰,用自己的心血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保护了一大批干部。
197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周恩来采取果断措施,解决浙江问题。
1971年的八九月间,毛泽东巡视南方到杭州,同当地党、政、军负责同志谈话。指出,在庐山会议上,有些人搞突然袭击,要抢班夺权,批评了林彪、陈伯达等人。
9月13日,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败露后,铤而走险,他伙同叶群、林立果等在北戴河乘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温都尔汗时坠毁。
杭州是林彪、陈励耘一伙进行反革命政变准备的重点地区之一。林彪死党叶群、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等先后多次窜到浙江,与陈励耘等秘密串连,收集情报,策划反革命阴谋活动。陈励耘一伙在浙江大造反革命舆论,极力搞他们反革命政变的“基本力量”和“借用力量”,妄图“固守浙江”,把浙江变成反革命“根据地”。在揭批林陈反党集团的斗争中,浙江出现了很大阻力,主要来自南萍、熊应堂两同志。
林彪自我爆炸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为了及时解决浙江问题,稳定浙江的局势,周恩来召集浙江省委和驻浙部队负责人,召开解决浙江问题的会议。南萍(20军政委、省委第一书记)、熊应堂(20军军长,省委书记)铁瑛(舟嵊要塞区政委)、马龙(东海舰队司令)、谭启龙(福建省委副书记)等来到北京。
1972年3月21日,在京西宾馆会议室,受毛泽东委托,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叶剑英、李先念等政治局委员参加了会议。以后许世友也参加了会议。
周恩来对南萍、熊应堂说:
“一个星期了,浙江的问题,你们的问题,要讲一讲啊!”
周恩来继续说:
“请你们来把浙江问题说清楚,浙江省委常委和你们个人的问题南京军区送来了些材料,需要搞清楚。”
周恩来说:
“二中全会后,去年国庆节中央规定不游行,你们应该想到这些问题。可是你们还登了林彪的像,事情已经清楚了,9月18日,通知已发了,你们竟没有向下传达。”
周恩来对南萍、熊应堂严肃地指出: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的《我的一点意见》发表了,你们党代会报告中还放上‘三个副词。对天才问题仍然不理解。二中全会把所有文件材料都收回了,当时规定只传达公报,你们传达了林彪的讲话,对林彪的讲话表示拥护。”
一连串的询问,使南、熊自知问题的严重。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会上铁瑛、马龙等先后发言,以大量的事实,愤怒地揭批林彪反党集团分裂军队,封锁海岛,破坏军民团结的罪行。
散会的时候,周恩来兴奋地握着铁瑛的手,微笑着大声地说:
“铁瑛同志,你真痛快!”
他又转过身对马龙说“马龙同志,你也痛快!”
以后,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了关于浙江情况,毛泽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说:
“首先解决敌我矛盾。”
毛泽东的话,为中央解决浙江问题的政策定了基调。
随即,中共中央批转浙江省委《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反林、陈反党集团斗争的请示报告》(中发〈1972〉16号文件)。
4月26日,周恩来、叶剑英、许世友等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及王恩茂接见浙江的同志。福建省委副书记谭启龙也参加了接见。
周恩来说:
“文件(即16号文件)主席已经批了,你们也看到了,回去先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
周恩来庄重地宣布:
“中央决定谭启龙、铁瑛同志参加浙江省委常委,任省委书记,主持浙江省委工作。”
接着,周恩来继续说:
“要把浙江搞好。常委扩大会是第一步,开的时间不要长。个把星期后转到第二步,扩大到师级、地委级,这一段要开透点。”
会议结束,铁瑛找到周恩来如实地讲了自己的顾虑:
“总理,我一直在军队工作,只有抗战时期兼过一段县委书记。对地方经济工作不熟悉,要管3300万人民在衣食住行,恐怕干不了。”
周恩来对铁瑛说:“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吧。只要认真,可以做好的。”
铁瑛问:
“以后的工作,是地方为主还是军队为主?”
周恩来说:
“地方工作为主,军队也要管。”
周恩来叮咛道:
“到省委后,要抓好安定团结,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保障全省人民的生活。”
由于周恩来的果断处理,周密安排,浙江局势渐趋稳定,全省的经济形势也有了明显好转。
1973年3月,周恩来提出:“过去没有把港口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现在到了非解决的时候了,……要在三年内改变港口面貌。”这一年,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宁波港、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浙江炼油厂和镇海电厂四项工程相继建设,为浙江以后的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5年,毛、周、邓联袂,派中央工作组;解决浙江派性和“双突”问题。
1974年4月,周恩来病情日趋加重。6月,他做了第一次大手术。12月,周恩来不顾医务人员的一再劝阻,以重病之身远行千里,带着他与叶剑英、邓小平等人商定的人事安排方案和《政府工作报告》初稿,飞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的筹备情况。
谈话中,毛泽东称赞邓小平“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还赞同周恩来的建议,提议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增补邓小平为中央副主席。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2月8日,毛泽东从湖南乘专列抵达杭州。
这年,毛泽东已82岁高龄,且重病在身,仍风尘仆仆到浙江视察。当时,毛泽东患老年性白内障,双眼急需治疗,可毛泽东只同意治疗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继续看书、读报、批阅文件。
据铁瑛回忆,那天,他和谭启龙走进专列车厢,坐在沙发上的毛泽东看到谭、铁两位书记到来,脸上露出微笑,他轻轻地握住谭启龙的手,继续而又握住铁瑛的手,问:
“你们不是挨打了吗?”
铁瑛说:
“主要是我们工作没做好。”
“你们不必自责。”毛泽东说。
落座后,毛泽东望望谭启龙,又看看铁瑛,面带笑容地问道:
“铁瑛同志,你是哪里人哪?”
“河南人,南乐县的。”
“在哪里读书?”
“在保定二师。”
“哦,保定二师,那个学校,好学校。”毛泽东明显带有赞赏的口吻,“谈谈省里的情况吧!
于是,两位省委领导汇报了省里的生产情况。批林批孔,批唯生产力论,使许多工厂停工停产。造反派说:“多生产几吨钢算什么?苏联钢多,还不是修正主义?”农村也受武斗影响,江南鱼米之乡,都吃北方运来的玉米面、地瓜干……”
铁瑛后来回忆道:
毛泽东一谈就是20多分钟,直至谭、铁两位书记再三请他下车去宾馆休息,他才停止了询问。
毛泽东此次杭州之行,主要目的是调查情况,医治眼疾。前后在杭州住了两个月零7天。1971年林彪事件后,毛泽东的健康每况愈下,1972年毛泽东重病并出现休克。1974年又患眼疾。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毛泽东也同样,他一天天衰老,疾病折磨使他力不从心。这次,到了杭州的毛泽东户外活动减少了。显然,他的手脚不那么方便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在汪庄找铁瑛谈话,了解浙江的情况,解决浙江问题。
1972年5月以来,浙江省委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清除极“左”思想影响,恢复生产秩序,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工作都出现了转机。但是,在王洪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的直接插手下,张永生等打着“反潮流”的旗号,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分裂,挑起武斗,向省委发难,全省局势急转直下,又陷入严重的动乱:各级党委瘫痪了,工厂停工,田地荒芜,学生不读书,边海防部队无法安心站岗放哨。
铁瑛在向毛泽东汇报批林批孔以来浙江形势时,把浙江的真实情况报告了毛泽东。
当铁瑛汇报说,最严重的是张永生等通过“上督落”和“飞过海”的非法手段,在各地突击发展党员,突击提拔干部,把大批造反派拉入党内。甚至出现本人尚且不是党员却已当介绍人,发展了七八名党员的荒唐事。
“还有这种事?这种做法不对,应该纠正。”毛泽东说。
稍许,铁瑛汇报说:
“几天前,省委在杭州饭店召开县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四届人大会议精神,会议正在进行中,突然,造反派冲进会场,要把启龙和我抓走,是警卫连赶来才把人从造反派手中夺过来,但杭州饭店已被造反派占领了,干部会议只好易地召开。”
毛泽东听了非常气愤,当即叫来汪东兴,说:
“调一个团,把造反派从杭州饭店赶出去。”
这一行动,举足轻重。很快,杭州的局势稳定下来,无法无天的造反派头头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了。渴望安定团结的广大市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好。
毛泽东在杭州治病期间,通过中办领导同志,通过省委领导,通过警卫、服务人员了解了浙江大量情况,洞察出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阴谋与野心;也看到了浙江的工作由于江青、王洪文、张春桥的插手,步履艰难。
4月13日,毛泽东从浙江回到北京。与周恩来商定,由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邓小平以叱咤风云的革命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大刀阔斧地全面整顿“文革”的烂摊子。饱受“文革”蹂躏的神州大地上吹起了一阵春风,人民又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开始下决心解决浙江问题。
6月,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派纪登奎等带中央工作组到浙江,解决浙江派性和“双突”问题。
临行前,纪登奎去解放军301医院看望病榻中的周恩来。
“浙江是个鱼米之乡,可是现在吃北方省的地瓜干、玉米面。”经历了病魔折磨的周恩来对纪登奎说。
“听说,运粮的火车上大字写着‘送给浙江懒汉吃!我这个当总理的,对不起浙江人民……”说着,深陷的眼眶里流下了眼泪。
周恩来痛心地说:
“浙江现在老百姓饭也吃不上,连盐也要从外省调进,不整顿不行啊!要抓紧整顿,恢复生产,要让浙江人民吃饱饭,让他们生活过得好一点。”
周恩来拉着纪登奎的手,再三叮咛:
“一定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好浙江问题。”
邓小平多次找工作组谈话,反复交待:“要为解决浙江派性问题、‘双突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7月13日,浙江向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央报送了《关于正确处理突击发展的党员和突击提拔的干部的请示报告》。15日,在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解决浙江问题的中央〈1975〉16号文件,毛泽东亲自圈阅后下发了。
根据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指示精神,浙江对所属各级机关、学校、企业中“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的一大批人进行了清理,不够党员标准的,坚决清退出党;不够干部条件的造反派头头,坚决调离领导岗位;废除造反派列席党委常委会议,从而纯洁了组织,打击了派性,扶持了正气。
到了八九月份,全省逐步形成了批判派性,纠正“双突”,整顿组织,恢复发展生产的高潮。
1976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一举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在举国上下的一片欢腾中,浙江革命和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作者单位: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