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纪的音乐艺术现象——电子音乐

2008-03-30 06:51张先亮
大舞台 2008年6期
关键词:数字音频电子音乐

张先亮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子音乐的概念,产生背景,应用领域,以及它对音乐艺术的影响等方面的论述,指明了电子音乐极其宽广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子 音乐 合成器 数字音频

电子音乐,广义上是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它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乐器演奏的音乐相区别。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音乐是指不仅在演奏上,而且也在作曲上利用电子手段而形成的音乐。因此,它不包括电声乐器演奏的音乐,如电吉他、电贝司以及其他各种电声乐器等。事实上,已经没有人再去严格的按照电子音乐的概念来制作电子音乐了,电子音乐发展到今天,它往往与其他音乐形式相互结合。一部作品中可以同时包含自然界具体的音效、电子音色、采样音色、电声乐器的演奏以及真实乐器的演奏。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脑将这些不同的声部单独处理,加上不同的效果,最后合成完整的新颖的音乐作品,这样的作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电子音乐作品。

一、电子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研究电子音乐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得不提起两件事情:一是1876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可以将声音转化成电子信号的电话;二是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由齿轮传动的手摇机械装置留声机。这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为电子音乐的产生奠定了物理基础,使音乐和电子的结合成为可能。

在艺术观念上对电子音乐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本世纪初蓬勃发展起来的未来主义艺术思潮。20世纪初,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的发展和大都市生活的繁华和纷乱,使一部分音乐家发现了音乐发展新的丰富的资源,即音乐中不仅要有乐音而且要有噪音,不仅只是乐器和人声,而且是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声音。甚至就是要打破以往的和谐,用生活中的噪音代替乐音。未来主义的影响为电子音乐发展在观念上提供了最佳的准备。

但是在这个历史时期电子音乐并没有蓬勃发展起来,因为还缺少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它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之后,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都向前发展一大步。20世纪以来,一系列具有世界性重大意义的事件接踵而来,音乐的发展则紧随其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音乐和社会环境的这种密切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回顾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状况:核武器用于战争,大国之间的冷战局面,东、西方两大集团内部的分歧,不同种族、宗教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些不良因素表面上与音乐无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的发展。生活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人们的心灵得不到安宁,人们在用各种方法寻求解脱,还有一些人在消极的逃避现实社会。人们的这些心理活动在音乐领域中都有所反映。这个时期,从音乐自身发展上看,近几百年的传统音乐几乎发展到了极至,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在精神上的需要,音乐家们也在绞尽脑汁地寻找新的音乐素材和表现手法。正是在这样的大的历史环境下,人们找到了音乐最新颖的最满意的载体——电子技术,20世纪40年代,电子音乐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电子音乐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录音带阶段(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40年代末期,从法国开始出现利用录音机将自然界的声音录制在磁带上,或利用录音带操作技术仿造自然界的声音制成的音乐作品,统称为录音带音乐(Tape Music)。

具体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把音乐素材的范围从传统乐器的声音和可利用的噪音扩展到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几乎一切音响,不仅使作曲家在创作思维上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同时也在创作实践上带来一场革命。传统音乐是从抽象的观念开始,最后在演奏中转变成为具体的音乐;而具体音乐是从具体材料开始,然后,用这种材料在试验和创作过程中进行抽象的构思。具体音乐的发明者是法国作曲家谢菲尔(Pierre Schaeffer生于1910-1995)。1948年,他创作了第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火车练习曲》,把车轮滚动、喷汽、汽笛等声音录制、拼接而成。之后,Schaeffer相继创作了《为十四个乐器而写的组曲》以及交响乐《为一个人的交响乐》等重要作品。尽管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合成器、采样器、计算机作为电子音乐制作新的手段,其进步程度与以前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但Schaeffer无疑是最先预见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并从创作观念上使电子音乐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为后来电子音乐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契机。

而这个时期的电子音乐的发展则相对慢于具体音乐。原因是:1.拥有昂贵的电子音乐设备的作曲家很少;2. 具体音乐能够很快的被创作出来,而电子音乐作曲家则首先在脑子里构思好完整的音乐,然后不得不缓慢地把每一个声音通过各种电子方法建立起来,因为当时的电子设备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下;3.作曲家正在走入一个未被探索的新领域,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和规律可以直接利用。

第一个电子音乐工作室是德国作曲家赫伯特.艾莫尔特(Herbert Eimert)1951年在科隆的西德意志广播电台(Westdeutscher Rundfunk)建立的。由于电子设备庞大、笨重、安装复杂,而且又不能与传统乐器相连接,因此早期电子音乐很少在音乐会现场演出,并且同一作品不可能准确地演奏第二次。1953年,电子音乐做了首场演出之后,便涌现出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电子音乐作曲家和他们代表性的电子音乐作品。在美国有作曲家凯奇的作品《幻想风景之五》和Vladimir Ussachevsky的作品《循环和钟的音诗》等。在德国有艾莫尔特的作品《五首小品》和斯托克豪森为童声和电子音响而作的《青年之歌》等等。随着这些具有无可争辩审美价值的作品的出现,具体音乐与电子音乐之间的区别开始消失,二者开始结合,艺术成就达到了新的、较高的水平。

第二阶段:电子合成器(Synthesizer)阶段(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正当很多电子音乐作曲家因为创作过程的复杂和缓慢而苦恼的时候, 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使他们重新对电子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兴趣。195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Radio Corporation America)成功研制了被认为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合成器MK1,它将早期电子音乐工作室里的所有设备的功能集于一身,虽然体型庞大,但它的出现使创作电子音乐的方法简单了许多。直到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Robert Moog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压控制合成器(Voltage Controlled Synthesizer)Mini-Moog之后,合成器才有了广泛的实际使用价值。Mini-Moog从庞大的电子设备演变为一部制作电子音乐小型的、独立的系统,不仅音色变化丰富,操作简便,而且适合现场演出。到这时,电子音乐真正走出实验室,进行现场“再现式”演奏。

8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合成器功能也越来越完善。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采用先进技术,以取得更多更好的音色;不断扩大存储能力,扩展琴键,增加复音数;功能更加多样化,增加节奏发生器和自动伴奏的功能;此外,合成器还向着轻便和容易操作的方向发展。

当各个合成器生产厂商在努力地开发各自的产品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同品牌的产品很难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因为各个厂商都使用自己独有的协议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2年1月,各大厂商一起制定了世界统一规格的“MIDI”协议。后来,产生了将计算机和合成器结合起来的“音乐工作站”,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拥有音序器和录音功能的电子合成器。这些合成器的出现,不仅拉开了合成器数字化的序幕,同时也激发了众多业余人士的音乐创作热情,为电子音乐的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阶段:电脑音乐阶段(80年代至今)

电脑音乐,以电脑为主要工具制作的电子音乐,它是音乐艺术和现代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合成器技术的完善,MIDI技术的出现,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电子技术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电脑音乐开始走向大众化和商业化,人们开始用“电脑音乐”这个名词来代替数字时代的电子音乐。到了90年代,电脑的发展势不可挡,数字技术几乎渗透到电子音乐的各个领域。今天,无论是趋向市场化的MIDI音乐,还是趋向探索性和实验性的电子声学音乐,几乎所有以电脑为主要工作平台的电子音乐都被视为电脑音乐了。

三、电脑音乐的应用领域

电子音乐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电脑音乐”这个名词来代替“电子音乐”,因为电脑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电子音乐制作的各个阶段。当然,不使用电脑也可以制作电子音乐,但就目前来讲电脑音乐系统是制作电子音乐的最主要平台。

随着电脑音乐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脑音乐已经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

在音乐创作领域,电脑音乐提供了音色素材的崭新领域,开拓了创作技法的广阔天地,简化了音乐产生的过程,并衍生出一个新的专业——电脑作曲专业。从音乐风格上说∶电脑音乐可以适应多种风格流派,包括最极端的无调性音乐到最通俗的流行音乐,以及民间风格的和交响思维的作品。

在声音的数字合成领域,各种声音都可以根据声音的原形,利于电脑音乐技术进行分析后再进行合成。不仅可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声音,而且可以合成已有的音乐声、效果声,甚至语言声也可以合成。

在声音的数字控制领域,可以利于电脑音乐技术对数字化了的声音信号进行加工、编辑和控制。音乐喷泉、色彩音乐等也可以看做是对声音的数字控制。首先是把音乐的音量、音高、节奏、时值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再利于这些数字信号来控制喷泉的水流量或者灯光的色彩和亮度等。

在音乐作品分析领域,利于电脑我们可以对音乐作品中相邻的音之间的音程进行分析,可以对旋律的上行、下行级进和跳进的规律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各级和弦出现的次数或和弦的连接规律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了解某个作曲家作品的特点和音乐的风格。另外,利用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频谱分析、包络分析、动态分析等,进一步体现音乐在声学中的科学性。

在音乐传播领域,电脑音乐改变了沿习数千年的音乐传播方式,把作曲、演奏、指挥、录音融为一体,能够真正实现作曲家的想象和演奏家的技巧。利用网络传输,可以降低音乐传播的成本,提高音乐传播的效率,使人们可以快捷方便的欣赏音乐。

在音乐研究领域,电脑音乐将科学的分析手段引入艺术感知领域,在研究的观念、方法、规模和效率等方面,都为音乐研究事业打开了新的视野,展现了新的前景。电脑音乐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探求音乐的本质,音乐本身的内在规律,音乐与数学的关系以及音乐与自然,与其他学科,与人类的其他活动有哪些共同的规律等课题。

在音乐教育领域,利用电脑音乐技术可以把声音、乐谱、图表等结合起来,进行实时的、高效率的教学。尤其在和声、视唱练耳、乐理、作曲以及乐器的学习上应用很广泛。电脑音乐能够综合以上在创作、演奏、传播和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和优势,对于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特别是对于大众音乐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的不可替

代的作用。

四、电脑音乐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电脑音乐的应用和发展给音乐艺术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变革和影响。

电脑音乐赋予音乐新的观念,电脑音乐的应用和发展使很多传统的音乐概念产生了变化。(1)改变了人们作曲的思想、方法和程序。比如有时电子音乐作曲家可以从寻求新的合适的音色或节奏开始创作,而不一定从旋律的动机开始;也可以通过MIDI系统实时的听到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效果,而不一定必须把乐谱写作纸上,或通过演奏钢琴听到音乐的效果,甚至,作曲家可以取代演奏家和指挥家,通过对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控制来获取乐队演奏的音乐效果。(2)突破传统的和声学的观念和理论,产生了新的和声理论和和声效果。比如一个半音被平均分为200个音分,利用电脑音乐技术我们可以制作出任何范围的音程关系,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和弦结构等。(3)在音乐织体上产生了新的构架,突破了分为打击乐、低音、和声声部和旋律等几个部分的传统模式。比如以宇宙声、人声或自然声作为背景,以节奏型作为“主要旋律”,以特殊的效果声作为装饰等。(4)音乐已经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范畴,而且也是一种技术的范畴;音乐已经不仅是一种艺术与心理结合的社会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与高科技结合的社会现象。

第二,赋予音乐更加广阔的空间。(1)从传统的观念来看,自然界有各种声响,人也可以发出多种声响,而音乐只是这些声音中的很小一部分,只是人们利用各种乐器和人声产生的悦耳的旋律和节奏,这些旋律和节奏主要是由一定音高排列组成的。而利用电脑音乐技术,理论上可以重现自然界一切已有的声响。(2)在音律学上也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十二律制和二十四律制等,产生了无限的、任意变化的律制。(3)电脑音乐扩展了人们对于声音和速度的想象力,为音乐的创作和制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制造能力的提高,人类的音乐由最早的声乐时代进入了器乐时代.由于复杂乐器的出现,人们的音乐思维得到了扩展,同样,电脑音乐时代的到来,又一次使我们拓宽了表达情感的音乐空间和能力。人们认识到,有许多东西只凭手工操作是难以表达的,通过电脑却有了实现的可能。例如速度,人们演奏常规乐器已经达到了人类能力的极限,但电脑却可以轻易地突破这个极限,要有多快就能有多快。在这一点上,再好的演奏家也望尘莫及。

第三,电脑音乐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欣赏模式,音乐作品的表现、传播和体验都可以使用电脑来实现。高质量的数字音源和数字激光唱片机以及家用音响系统的普及,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不出家门就可以欣赏到各种音乐或者音乐会。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水平。作曲家如果在互联网上推出自己的作品,就等于在一个有上亿个座位的音乐厅中推出自己的作品。而听众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音乐的表现,比如音量、速度、调性等。

第四,产生了新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标准。每当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就会导致对原有什么观念的改变。电脑音乐的出现使人们在对音乐的审美标准上产生了以下变化。(1)对音色和旋律的审美。过去认为美的音色应该是圆润的、清澈的、丰满的,现在可能加上新的因素比如新奇的、怪诞的等。过去认为旋律是以悠扬、流畅为美,现在也加入了新的因素如曲折的、跳跃的等,或者对旋律的心理感受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而把音色和节奏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可能有些听众不能忍受某种电子音乐的强节奏、高分贝的音响效果,另一些听众却表示对此非常喜欢。(2)电脑音乐和传统音乐相互结合,产生了新的音乐风格。电脑音乐也可以使用传统的作曲手法,制作出像夜曲一样十分抒情、恬静、优雅的音乐作品。而在传统音乐作品中也有不少使用电子合成器演奏,增强了节奏性,改变了音色。在音乐会的舞台上也出现了古典的交响乐队与现代的电声乐队合作演出的作品。

第五,促进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普及以及群众对音乐的参与。电脑音乐的出现会大大有利于一般群众音乐素质和对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音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电脑音乐的普及和发展使更多的业余音乐爱好者有机会参与音乐的创作和制作。电脑音乐制作系统不仅操作方便,而且价格也不贵,在各种场所,各种业余团体、组织都有能力配备一套简单的电脑音乐制作系统,从而促进了音乐活动的普及。比如“卡拉OK” 的普及克服了歌手没有伴奏的困难。同时也激发了普通群众对歌唱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感觉和表现力。

电脑音乐思维是音乐艺术思维和电子技术思维的综合。两者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音乐思维。电脑本身并不能创造音乐,一个不懂得传统作曲技法的人,不懂得传统和声、传统配器和不具有交响思维的人,有再好、再多的电脑音乐制作设备,做出来的音乐也只能是单薄的、平淡的、没有艺术感染力的。现在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缺硬件,而是缺人才,缺乏既懂电脑又懂音乐,在音乐方面既懂电脑作曲又懂电子乐器演奏以及指挥艺术和录音技术的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Askill《Physics of musical sounds》

[2]Thomas D.Rossing 《The science of sound》1982

[3]E.Leipp《Sound and music》

[4]管善群《电声技术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1988 с.606

[5]王新华《电脑音乐: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6]Roland《MIDI Guide Books》4thed

[7]汤楠《合成器发展简史》

[8]JSPA《MIDI-TEST-BOOK-gra

-de3》

[9]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2001 с,269

[10]《二十世纪要事概览》作者:高明振页数:785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系)

猜你喜欢
数字音频电子音乐
广电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运用
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浅谈电子信息技术
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及对策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