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题方式解析中考古诗词赏析题

2008-03-25 01:07张彦宏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变式手法首诗

张彦宏

一、内容——写的什么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格式为三个部分:描摹诗词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凄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交融”的正衬模式,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辨析景物对思想感情是正面还是反面衬托,避免出错。

例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二、手法——怎么写的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达到了何种表达效果?

提问变式①: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提问变式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往往用到下列词语——直接抒情(爱憎、褒贬);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烘云托月;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达到的效果也应相机指明。

例如: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官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三、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①: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提问变式②: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案: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词的语言层面,应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答。一般从以下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例如:

长干曲四(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答: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可以从基本技能和操作步骤两个层面上达到古诗词鉴赏的考察目标。

猜你喜欢
变式手法首诗
《上课没人抢》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例谈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