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引
校园焦点
2008年1月14日,沈阳市高中生期末考试如期举行。但与往年不同的是,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师将与学生同答一套试卷。
据悉,沈阳已经把中小学教师“期末考试”作为教师基本功竞赛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教师成绩低于80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成绩低于85分者不得获得各层级奖励。目前,沈阳市中小学共11个科目的49324名教师参与了此次期末考试。
其实,“师生同考”作为检测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早在2003年就已出现,例如,武汉、杭州、济南、济宁、乌鲁木齐、扬州、永安、高邮等大中型城市的中小学都曾经实施过这类考试。只不过,今年沈阳推行的“师生同考”,参与人数之多、涉及科目之广为近年来首次。
倾听声音
教师在上岗前已经通过了教师资格证书的相关考试,这就足够了,不必再参加这样的检测考试。“师生同考”将师生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共同“追求”应试教育,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真正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需要校长加强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监督指导,加强教师间的业务交流。
——中国教育学会负责人
如果是教师与学生体验卷子的难易程度及方向,这样的“同考”是有益的。但为了考核,将教师的答卷混入学生的答卷中,待统一阅卷后再公布成绩。这与让教练与运动员混同比赛一样,它对运动员、教练的感情都或多或少是一种伤害。教师是指导的专家,但不见得就是答题的专家。试想,几百万的语文老师有几个能写出满分作文卷的?
另外,教师的从业标准既有学历、教师资格等硬性指标,也有道德要求、个性要求等软性标准。因此,考察和测评教师的标准也应当是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其中,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创新精神、班级管理等等,都是教师基本功的考查范围。用考试、用分数、用量化指标,可以考出成绩优异者,却未必能考出良师和名师。
——某教育专家
教师参加期末考试,只是沈阳市每年一次的中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的一部分,并不是评价教师素质的唯一依据。其他竞赛内容还包括教学设计、专项基本功、课件制作、特色基本功、情境问答等等。这次考试只是对教师进行的摸底性质的考试,通过考试,我们可以具体了解教师的研训工作情况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不会按考试成绩排名,也不会大范围公开这些成绩。
——沈阳市教育研究室主任 任荣辉
第一次和学生们一起参加考试,第一次以一个考生的角度来观察考试,我也感到有些紧张。这种体验让我换位思考,切实体会到了学生考试时的紧张气氛。不过,能在考前和学生们互相提醒和祝福,这让我感觉很温暖。
其实,自己参与考试的解题思维和平时有准备地给学生讲解有很大差别,考试让我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比如,我总会下意识地想一下这道考题对于学生来说是难是易,以后我讲试卷时应该让学生注意点什么。另外,我一直没有急于交卷,而是认真地、反复地做检查。我觉得,平常给学生讲如何考试,还不如我在考场上亲自给他们做出示范。
——沈阳某高中教师
听说老师也要参加期末考试,我们都感到很新奇,也觉得很兴奋。我当时就坐在班主任老师的前面,虽然以前老师也和我们一起做过习题,但是,现在要和我们一样地进行闭卷考试,真是太有意思了!我认为,这样的考试挺好的,老师可以从答卷的角度了解我们考试的失分点,今后可以更好地教我们。
——沈阳市第九中学某高二年级学生
“师生同考”有利于激发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任课教师一旦考砸了,有可能会一时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但是,这种教育检测模式,必然会逐步引导教师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纲和考纲,这无疑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有力促进。
另外,“师生同考”还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它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和他们一样的实实在在的平常人,老师也要和他们一样为了追求知识而不懈努力,从而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同样的,老师也会在考试中,体会到学生的艰辛和不易,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老师对学生会更加关心和爱护。
——某高中科目教研组长
目前,中小学校园里的一个不良现象是,有不少老师虽然也手握学历,也掌握不少教学知识,但却从不做深层的教学研究。他们传授给学生的,仅仅是限制在书本上的一些知识。而学生对这样的教师进行评价,也仅仅是靠自己上课的感觉来判断好坏。“师生同考”对于那些掌握知识很好,并且理解到位的老师,自然不成问题。而那些平时就知道照本宣科的教师,只怕应付这样的考试就有些问题了。如此一来,“师生同考”不仅可以判断一个教师对自己所传授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让教师的考试成绩跟业绩挂钩,这样还可以让教师体会到学生们的紧张情绪,这样对于那些考得不好的学生,教师就能多份理解,而不再是嫌弃。
——新浪网友
结语
“师生同考”在中小学陆续实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来自各方面的或支持或质疑的声音,却从未随着每次考试的结束而停歇。其问题的核心在于,这种检测教师教学质量的手段有无必要。
其实,美国的中学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就实行了教师监测淘汰制。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好老师教不出好学生。”所以要打造一流的学生,就必须打造一流的教师。而打造一流的教师,除了让广大教师接受更高的教育培训和锻炼外,还要及时地检验、监测老师的真才实学,以便于优胜劣汰、激励后进,从而使广大教师充满时代的节奏感、学习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感。
通过“师生同考”,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是教师更多地了解了考场上的学生,比如,学生答题时的心理反应。教师只有更好地体会学生考试中的心情和感受,才能更好地安慰、鼓励学生,以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师生同考”,有效地把握了试卷的难点和“盲点”,可以更好地改进授课方式和择定授课侧重点。
要想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要想给别人一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条河。所以,走下讲台,教师必须加强“充电”,否则,仅靠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是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的,自然也就无法推动教育水平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师生同考”正是推动老师不断学习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