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日格图 罗爱伦 斯崇文
prion这个缩写词的译名“朊病毒”已经使用了20多年,许多医学出版物的读者看到或谈到这个译名时,相当普遍的反应是:极易引起误导。其主要原因是译名中含有“病毒”二字。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重要的医学出版物早已放弃使用“朊病毒”,而改用“朊毒体”或“朊蛋白”。而近年来的研究,特别是美国学者Prusiner(布鲁西纳)的研究已完全证实prion与病毒毫无关系,只是一种蛋白质或肽类物质,它并不含核酸,而这正是prion与病毒之间的本质差别。既然prion与病毒无关,为什么还一定要沿用这样一个很容易引起误导的名词呢?试看以下医学出版物中的典型例子:《实用传染病学》中用的是“朊毒体(prion)病”[1];《临床新传染病》中特别着重指出,“1982年,Prusiner等正式提出此类疾患(指克雅病等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可能是一种传染性蛋白质粒子(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并组建prion (PrP)一词代表这种因子,曾有人译为朊病毒或朊蛋白,既然缺乏核酸再称病毒似欠妥当,称为朊毒体似更合理”[2]。当前使用“朊毒体”这一名词的医学期刊还有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卫生检验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微生物与感染、临床内科杂志、中国卫生监督杂志、大众科技报、中华儿科杂志、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动物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和免疫杂志、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等等。
20多年前,在人类尚不了解prion本质的时候,提出用“朊病毒”这个名词来代表prion,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科学研究的成果证实了这种致病因子不含有核酸,不属于病毒,根据科学的发展,就应该放弃使用“朊病毒”这一名词。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中,特别重要的一条是:“选收科学概念清楚、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前科学发展水平。”[3]对于prion的中文定名问题,也应当遵循这些原则。从科学概念上看,在当初决定使用“朊病毒”这一名词时,科学概念还不够清楚,但现在已经清楚这种因子具有可传播性,属于可传播的致病因子,但又不含有核酸,不属于病毒,何必还用一个带有“病毒”二字的名词来给这种因子定名呢? “朊病毒”这个名词是否是相对稳定的呢?可以说很不稳定,如前述,对于同一个prion,有很多权威性出版社的出版物已经用了“朊毒体”或“朊蛋白”这些名词,而且有些出版物已经明确说明了不用“朊病毒”这一名词的理由。要“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前科学发展水平”,假如继续使用“朊病毒”这个名词的话,恰恰会违背这条原则,因为它完全不能反映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而是让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感到概念不清、不易理解。正如赵寿元明确指出的:“至于为什么唯独挑出‘朊病毒坚决摒弃不用呢?道理很简单。这个名词违背了命名的科学性。”[4]
周德庆[5]列出的支持“朊病毒”这一名词恰当的理由有4 条。其中第1条是“含义确切”。但该段文字主要是针对“亚病毒”和“类病毒”这些名词的提出,那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并不能说明用“朊病毒”这个名词作为prion相应中文名词为什么恰当。而且如果就subvirus(亚病毒)这个英文词本身在生物医学文献中应用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考察,就会得出一个十分令人惊讶的结果。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的PubMed或Medline,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学文献引文数据库,收录了1950年至今大约1100万条引文和摘要,而且从2006年以来,每天在向此数据库中输入2000~4000条新的引文。以subvirus为检索词,不加任何限制条件,检索一下这个数据库,只检出13条文献。而且如果读一下这13条文献的摘要,便可发现没有一篇是用subvirus这个词来指另类致病因子的,都是指某些已知病毒的“亚病毒颗粒或结构”,这些病毒包括乙肝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仙台病毒以及肿瘤RNA病毒。这说明了什么?说明subvirus这个名词用于代表次于完整病毒的颗粒或结构,其在生物医学文献中使用的机会已经非常之少,而用其代表与病毒不同的另一类致病因子,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因此,从subvirus角度认为“朊病毒”这个名词“恰当”,并不成立。
第2条理由是“文字简练”。是的,总共三个字,是简练,但绝不是“望文生义”,而恰恰相反,是引起误导。而不少出版物已经使用的“朊毒体”和“朊蛋白”,也都只有三个字,同样简练,而且不引起误导,为什么不考虑改用这些名词呢?
第3条理由是“约定俗成”。之所以有不少出版物仍然在沿用“朊病毒”这个名词,是因为过去规定了要用这个名词。如果现在认为该名词不很恰当,规定用另外一个名词代替它,相信会有更多的出版物采用新的、更符合科学概念、更能反映当前科学发展水平的名词。
第4条理由是“定位稳定”。这条理由实际上也并不成立。以前在prion的本质未搞清之前,将其归类到病毒之列,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已经很清楚,prion是一种蛋白质,而且是一种可传播的致病性蛋白质,它并不属于生物的范畴。如果现在仍然将其列入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病毒学中,那这种定位是错误的,完全谈不上稳定。但有一点很明确,由prion引起的疾病是可传播的。因此在医学著作中,将由prion引起的疾病归类到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是合理的,但不能再将那些疾病归入病毒性疾病之列。如同国内外一些著作那样,单独列出“prion所致疾病”才是正确的定位。
祁国荣[6]赞成使用“朊病毒”的理由也有4条。实际上这4条理由也都适用于“朊毒体”或“朊蛋白”,尤其适用于“朊毒体”。因为其中的“朊”字点明了prion的化学本质,即蛋白质,“毒”表明了细胞prion变构之后的PrP琒c具有致病性,而“体”说明该物质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致病因子。
总之,prion的译名选用“朊毒体”最合适,其他一些候选名词,如“朊蛋白”“朊毒粒”[7]和“普里昂”[8]等也可考虑,但最不可取的是“朊病毒”。
参 考 文 献
[1]李梦东. 朊毒体(prion)病.实用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3-287.
[2]李梦东.克雅病.临床新传染病.长沙:湖南科学技术.1998:98-111.
[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讨论稿)会议资料.2005.
[4]赵寿元. 再谈prion的译名. 中国科技术语,2007,9(4):33.
[5]周德庆. “朊病毒”这一译名已成大势. 中国科技术语,2007,9(4):25-26.
[6]祁国荣.“朊病毒”比其他译名好. 中国科技术语,2007,9(4):27-28.
[7]王克夷.Prion的定名和定义.中国科学术语,2007,9(4):31-32.
[8]高素婷.浅谈prion一词中文译名.中国科学术语,2007,9(4):34-35.
照日格图:中国医学论坛报社,100009
罗爱伦:北京协和医院,100730
斯崇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