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军”中的浙江籍战士

2008-03-24 04:31何扬鸣
足迹 2008年1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华北重庆

何扬鸣 杨 晓

抗日战争期间出版的《新华日报》,是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份党报。报纸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销行全国甚至国外。它在宣传抗日、争取民主、开展群众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接见《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时说,《新华日报》是报纸,但是更是手榴弹,更是机关枪,因为它的目标也就是所有武器的目标: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共产党的军队究竟有哪些的话,那么我就这样告诉他:我们除了有八路军和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军”……

“新华军”是对《新华日报》崇高评价。令浙江人民骄傲的是,在这支光荣的“新华军”中,有不少是浙江籍的战士。他们为“新华军”的诞生、壮大作出了不凡的贡献,也为浙江人民争得了很高的荣誉。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华岗、石西民、何云、楼适夷、张企程、夏衍。

华岗是浙江龙游人。1938年1月,华岗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调任《新华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在编辑部,华岗负责编辑和评论并主持全面工作。然而1938年春,受王明的排斥打击,他被派往东南战场作战地记者。期间,他写了第一篇战地通讯《活跃在华南战场的新四军》,在纪念抗战周年的报纸上发表。从前线回到武汉不久,华岗又被派往重庆去筹办《新华日报》。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的那一天,《新华日报》就在重庆出版。

华岗在《新华日报》写了不少重要文章。1938年11月,第二次国民参政会召开。为配合邹韬奋在会上提出撤销出版检查制度的要求,华岗写了《保障言论出版自由与争取抗战胜利》一文。《新华日报》和其它进步报刊发出的强烈呼吁,在国统区形成了很大的声势。《新华日报》创刊周年之时,中共中央电贺报纸创刊一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华岗以他的名义写了《本报一年来对于时局的主张》,从6个方面对《新华日报》一年的言论作了概括和总结。

1939年,华岗因病经组织安排离开了报社。即便如此,华岗仍不断地为报纸写文章。1943年他写有《整风一年》、《大后方农村经济的特质和改善途径》等。1946年,作为中共代表团的顾问,华岗又来到了重庆,回到了《新华日报》。他先后写了《简论所谓东北主权问题》、《论改组政府的主要关键》、《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道路》、《制宪奇观》4篇专访以及其它一些文章。1947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9周年,华岗从上海写去了《坚持真理与为民服务——为新华日报创刊九周年而作》,将《新华日报》的办报方针总结为“坚持真理与为民服务”。

“新华军”中仅有两人见证《新华日报》的整部历史,其中一位就是石西民,他自始至终在《新华日报》工作,是《新华日报》中元老人物。石西民是浙江浦江人,淞沪抗战爆发后,正在《申报周刊》工作的石西民奉命去武汉参加《新华日报》的筹备工作,后任国内新闻部的编辑。

1938年6月,石西民离开编辑部,以战地记者身份前去江西采访。在许多战地通讯中,如《记九江姑塘战事》、《赣北战地见闻》、《大战火烧山》、《庐山脚下游击战》等,他对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既有表扬和鼓励,也有善意的批评,体现了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石西民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战事激烈的前线进行采访,“有一次采访归来,刚遇到一个隐蔽的炮兵阵地,就碰上了日军两架轻型轰炸机前来轰炸,我还没有选择到掩蔽地点,炸弹就响了,我就伏在一门大炮的炮架底下……阵地上浓烟滚滚,好几个士兵被炸死了,我却从灰土中爬出,没有受伤。”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石西民所写《活跃在京芜的新四军》、《陈毅将军访问记》、《跃过江南敌人封锁线》和《地方游击队是怎样产生的》等6篇通讯。这些文章向读者介绍了新四军就是原来的红军,是由分散在南方7个省的大小14支红军游击队合并组成的。新四军建军之初,人少武器差,老百姓认为不是日军的对手。《陈毅将军访问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人劝陈毅穿便衣便于逃脱,陈毅说,我们是堂堂的国家正规军,怎能脱掉军装穿便衣呢!陈毅认为,眼下一切困难都可由打胜仗来解决,武器不足,夺取敌人来武装自己;人力物力不足,打了胜仗会增强群众的信心,得到支援。事实确是如此。石西民写道,新四军到江南之前,敌人感到在占领区很安全,兵力配备很少,交通据点只有一排或一班人守卫,大批兵力用于进攻徐州、合肥。新四军来到以后,对日军进行频繁袭击骚扰,逼得日军从前方抽回大批兵力到占领地,削弱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力量。

1939年7月,石西民回到重庆《新华日报》,先后任编辑部主任、采访部主任、编委、社委,主持夜班编辑工作,负责管理发稿,也经常针对国内外的重大热点问题撰写短评和社论。皖南事变发生后,石西民与社长潘梓年深夜提着灯笼走访《新民报》等友好报纸,劝说他们主持正义,在舆论上支持中共和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新华日报社大疏散,仅留80人,石西民是其中之一。石西民说:“留下来坚持到最后的,都做好了坐牢甚至被杀头的准备,表现出共产党人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我们想尽办法,在报道的字里行间或借助标题加以发挥,反映人民群众对反动势力倒行逆施的愤懑。”

1945年,石西民改任《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他和报社同志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团结进步记者,在重庆新闻界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2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石西民迅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报道《校场口事件目击记》,揭露事件真相。他同时还联合重庆各家报纸的42名外勤记者,联名发表《给中央社的公开信》,驳斥中央社对事实真相的歪曲。1946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重庆谈判全过程,《新华日报》不作浓墨重彩的宣传,而是用简洁的方式报道毛泽东会客、拜访及谈判的情况,通过刊登读者来信来表达他们对中共领袖的欢迎,对和平的殷切盼望。包括石西民在内的《新华日报》新闻工作者圆满地完成了这一重大的采访任务。

1946年4月,石西民奉周恩来、董必武之命,与中共代表团先遣人员一起飞赴南京,负责筹备出版《新华日报》南京版。后来因为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发登记许可证,南京版未能出版。10月,石西民随中共代表团部分成员由南京返回延安,任新华通讯社和《解放日报》社委兼副总编辑。1949年4月29日,南京《新华日报》创刊,这是周恩来特意安排在南京出版发行的,石西民被任命为该报的首任社长。

“新华军”中为国捐躯的浙籍战士是何云。

何云,浙江上虞人。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撤离南京之前,曾将南京《朝报》印刷厂的全套设备买过来运往武汉。经办者就是原《朝报》编辑的何云。何云也随机器设备到武汉,并参加《新华日报》筹备工作,后任国际版编辑。

《新华日报》打算武汉失守后在重庆和西安分别出报。西安是西北重镇,又邻近陕北根据地,《新华日报》如果能在该地和重庆同时出版,影响和意义是非同寻常的。所以,何云、杨放之等第二批撤离武汉的15人是去了西安。然而,“蒋委员长只允许全国出一张《新华日报》,不准再出其他地方版,”办报之事半途而废。凑巧朱德和彭德怀先后路过西安。他俩热情邀请何云去太行山区办报。不久,杨放之等人转往重庆,何云等人则前往太行山地区,率领原是中共晋察冀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的部分人员,以及他刚从西安带来的几位新闻工作者和十几个印刷工人,到了山西沁县南部的后沟村,着手筹备《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刊工作。

《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1月1日创刊,1943年9月25日终刊,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也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创办的第一张正规报纸,与重庆《新华日报》是总社与分社的关系,业务上经常保持联系。何云去山西后,总社为加强华北版力量,又派陈克寒去协同何云工作。华北版的体制和组织机构与总社大体一样:北方局成立了由彭德怀、左权、陆定一、杨尚昆等组成的党报委员会,领导报社工作,何云任《新华日报》华北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陈克寒、李竹如(原《中国人报》社长)任副主任,何云、陈克寒还兼任正副总编辑。

《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展很快。报社电讯科成为华北敌后惟一强大的新闻台,能收到延安新华社、重庆中央社和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报社(包括印刷厂)人员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700多人,报纸也由原来的隔日刊改为日刊,创刊不到两年,发行量就达到3万多份。与此同时,出众的人材荟集和培养起来了,通讯网在华北各地普遍建立起来了,许多优秀采编人员选派到各地开展建报工作,木刻家彦涵、罗工柳,著名作家记者华山、刘白羽、张香山、杜润生等,都曾担任过该报编辑或记者、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新华日报》(华北版)成为敌后根据地的坚强宣传阵地。

《新华日报》(华北版)还建立了新华书店和4个印刷厂,自制油墨,自造纸张。除印刷报纸外,还印刷党内刊物,北方局的《党的生活》、八路军的《前线》、《敌伪动态》、《华北文艺》等数十种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都由报社完成。报社还印刷发行了45万余册社会科学方面的读物和马恩列斯经典著作及学校用书,50余万份传单与布告,为敌后广大军民提供了精神食粮。北方局和朱德总司令对报社曾特地作了嘉奖。

报社经历过7次反“扫荡”。1939年,敌人“扫荡”时,何云将报社人员化整为零,出版了东线版、西线版、南线版、北线版。1940年,“百团大战”时,何云带领部分记者,携带油印机,随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奔赴前线采访战地新闻,他们在火线上编辑、审稿、刻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1941年初冬,日寇进攻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黄崖洞。报社埋藏了机器,背起“报馆”打游击。全社人员编成连队,荷枪实弹,一面和敌人周旋,一面设法印报,日刊两万多字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一直坚持出版。在吃饭休息的空隙,报社就架起电台,收听新闻,刊印国内外重大新闻,供党政军领导参阅。

敌后根据地军民对《新华日报》(华北版)评价很高,称它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朱德说:“一张华北版《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天天和日寇作战。”《新华日报》(华北版)还得到国外的关注。美国纽约的《今日中国》杂志,莫斯科外交人民委员会都长期订阅。

1942年5月下旬,日军向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和华北《新华日报》驻地山庄村,进行“篦梳式”和“铁壁合围”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版)。在这次史称“八路军总部突围”的战斗中,《新华日报》(华北版)的人员,英勇斗争,不屈不挠,有57人牺牲,是《新华日报》历史上最沉重的损失。何云就是这57人中职位最高的一位,年仅38岁。何云的牺牲,北方局领导、八路军一二九师首长都十分震惊和悲痛,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杨尚昆、博古、王若飞、胡乔木、陶铸等参加了华北、延安等地举行的追悼大会,并撰文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

“新华军”中另3位浙籍战士是楼适夷、张企程、夏衍。楼适夷,作家,浙江余姚人,1938年1月到达武汉,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

张企程,浙江吴兴人,1938年2月担任《新华日报》记者、翻译工作,笔名烟波、丁达,与毕朔望合译《列宁传》,1941年皖南事变时,因疏散离开报馆。夏衍,浙江杭州人。1944年8月接替章汉夫任《新华日报》代理总编辑,也即《新华日报》的第四任总编。在这之前,夏衍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香港撤退到重庆任中共南方局重庆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他请求周恩来让他进《新华日报》,周恩来同意他给《新华日报》写文章,但是要求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界用进步文化人的面貌做统一战线工作。他成了《新华日报》特约通讯员,用余伯约、司马牛等笔名发表时事述评、漫谈、杂感。1945年9月,夏衍离开重庆后,“司马牛”成为《新华日报》部分人员的集体笔名。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华北重庆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谜语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