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演变轨迹

2008-03-22 01:24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艺术语言表现主义

张 研

【摘要】文章在依据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表现绘画的起源和对中国当代表现绘画的认识,分析了中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找出表现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和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表现主义;绘画形式;艺术语言

【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2-0107-02

中国表现绘画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极其迅速的!新生事物的流入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具备接纳和包容新生事物的能力和勇气!西方绘画直至19世纪中古典主义演变不显著,从印象主义以后的转变节奏加快,其实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都是如此。绘画至1876年左右印象派开始,画家对自然观察与表现大为不同,他们看重光与色的关系、色彩之间互相呼应、富于色彩与空气融合之空间感、与古典主义的画面迥然不同,也可以说印象派将绘画从室内搬到室外来了。在创作方面,古典以前的画家常为师徒集体创作,如像鲁本斯留下巨作约两百余幅左右。丁多雷只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教堂即分散著百余幅大型作品,如不是集体工作,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不可能做得到的。印象派以后的画家日趋个人创作,画家的个性也渐渐明显,但到了后期印象派保罗塞尚有了更大的发现,他除去了画面的透视,统一了画面,使整个画面凝固成一个东西,探及第三空间,这些发现影响了整个现代绘画。20世纪初期绘画真是发展得多彩多姿,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等先后如雨后春笋发展开来,但是这些画派里,有的延续很长,有的为时短暂。如立体主义,突破了物的形体,虽然为时不久,却在绘画艺术上有很大的贡献。表现主义将印象主义的色彩重新组合成无具形的绘画,成了表现画的一部分,只因表现画没有固定的形式及理论,在任何文化背景之下,画家本身的素养及感受,以及不同的技巧和画面之形成均可自由发展,完全的无约束状态。所以表现派的画家一个个不同,大体上的倾向如像:抒情的,自发动作的,几何形体的,表现主义,音乐性的,建设性的,印象派的,……等等,以上各种倾向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是感性的及理性的。表现绘画缘于感性,但却是由理性的思想表达出来,但当其落实到画面上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又成为了感性化的符号!

在绘画上,古今以来都是从客观视觉界体验而来的,中国绘画亦不例外,表现绘画有部分的倾向与中国绘画精神很接近,尤其与中国的文人画,如抒情的和纯绘画性的。中国绘画中所表现的山、水、人、物,画与现实已有很大的距离,在此距离中存在着表现的意味。如范宽说过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之物;与其师之物者,未若师于心。所谓师于心者,即是以画家为主宰,并已有表现的理念,可是中国人没有把“表现”这两个字讲出来而已。大自然经过画家的思想融合和提炼,即是画家的幻想力、修养和个性之内涵流露于画面上,中国绘画和表现的想法不谋而合就是表现绘画传入的最完善的前提。所以我总觉得现代表现绘画对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应容易接受和欣赏。表现绘画是随着一切新事物的来,年轻画家对其趋之若骛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所有中国艺术家的表现画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语言要素特征,那就是,那些方块、点和线既不是纯粹的物质性的装饰因素,也不是虚无飘渺的符号象征,而是日常生活中人与物的对话过程的视觉再现,是喧嚣的都市化生活中自我疏离于外界的叙事方式。这种“表现”形式不是重在对绘画形式的物质性的再现。因此,它的“极少主义”的外观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极少主义”实际上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它更加类似与冥想和参禅之类的精神活动的纪录,也是对当下的中国社会现代性的特定反映。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这类的“表现”艺术家都在强调重复性、连续性和朴素不造作的形式,注重一种精神世界的营造,让人们感到的是一种真正的无限状态。所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表现画”在某种意义上又可称之为“极多主义”。意思是对无止境和无限性的表现,即超越了作品客体形式本身的局限,表现个人的特定生活情境中的特定感受及每天都在发生的生存状态。这方面的艺术家很多,实际上是把这些画用自己的感受把他们表现化。 张雨每天在宣纸上留下指印,无构图、无中心,形成一种凝聚自己的行动经验的“表现”水墨画;等等,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画家及作品。所有这些都强调个人特定的审美经验,生活经验,记录的是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感受。反对用任何规范和模式去界定他们的形式。他们从不追求画面风格的惟一性和进化性。相反是个人感受(精神)和表现媒介(物质)之间互补的实在感觉。这种感觉可谓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中国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语言要素是不能用简单的“极多”或“极少”来形容的。在美学观念上不是西方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表现绘画。本质是非表现和反西方现代主义的。首先,这些在中国出现的带有几何形式的绘画既和极少主义的纯物质化的观念无关,也和西方早期表现主义想象无关。此外,它和大师、风格、前卫等现代主义观念也毫不相关。相反,这些作品更多地与都市化冲击下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境有关,与商品浪潮冲击下人们浮躁的心态有关,作品的物质形式是非孤立的,其本初的创作观念不是挂在墙上的展物。中国的这些“表现”艺术更关注作品和日常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是日常经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所具有的是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整个社会都起到了揭露和警示的作用。这些都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所不具备的,即便是大师的作品也不具备这样的意义。西方的表现绘画作品的意义只停留在艺术领域。与之相比,中国表现绘画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所创造的现实意义是另人感动的。

中国表现绘画的发展,不但在风格和西方有明显的差异,在思想脉络的发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具有中国特有的内涵和意味。中国的表现绘画如中国的文人画,并不刻意在形式语汇上追求发展,而是在“人格修养上”下工夫。画品完全建立在人品之上。去繁从简,不是为了在绘画语言上哗众取宠;画面中逸笔草草的空间,反而自然流露出画家的人格特质,留给观画者更多想象,为观众留下了赋有弹性的想象空间。探讨的是一种人类内在情感的圆满感受,而非一种严谨创作的发明或伟大性,更贴近生命本身,是一种自我修炼完成的精神意义,而并非是一再开发人类对于物质形式的可能。以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发展出两套不同的表现绘画发展方式,显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必然的现象。但是,当我们在接受国际化认同的过程中时,大师们只是不断地在寻找一种方式,提醒人们眼睛先天的敏锐度,就如一部分辨率高于任何科技的产品一样,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好导演,摄取与开发现存世界视觉最富想象力的可能。中国的表现绘画不仅是引领人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更挖掘出了人们浅藏在自己内心深处,可能从来没有触摸过的对于文化的欣赏潜力。这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是在文化品位上的一个质的飞跃。艺术的最终意义,并非指向艺术的伟大性,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表现主义绘画是解决人生课题的方法,并以艺术做为与人类沟通的途径。生活中短暂的一瞥,经常是被概念遗忘的一部分,却是视觉中最深刻不变的永恒。

【参考文献】

[1]易丹.星星历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洪在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王林.现代美术历程100问[M].重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张研(1979—),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语言表现主义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关于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先驱——汉斯·霍夫曼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幼儿园美术活动浅谈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