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山水城市的构建思考

2008-03-22 01:24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乐山

宋 秋

【摘要】乐山是一座典型的以山水著称的城市,又有着2600多年的建城历史。对乐山这类自然条件优越又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山水城市理论。

【关键词】乐山;山水城市;山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 D6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2-0077-03

乐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所在地。同时乐山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的城市。“森林在城市里,城市在山水中”是乐山城市的基本格局,山、水、城市在这里和谐共存。对乐山这类自然条件优越又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其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山水城市理论。

一、山水城市理论

山水城市是依托丰富的山水景观,具有山水文化精神内涵和中国特色,高生态环境的理想城市。它与非山水城市的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在“态”上,它和自然高度和谐,是低人口密度、低建筑密度、高生态环境的城市。人和自然有机融合起来,高度和谐。这种和谐实质上是一种平衡,是人类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当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人们的各种物质需求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时,已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但是城市可以通过努力达到新的平衡。山水城市的发展就是不断寻求人类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点的动态的过程。二是在“文态”上,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中国山水画、山水诗词、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及表现手法融入城市建设中,积极吸收风水思想中有益的成分,从而使整个城市空间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古人眼里山水不仅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还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水所具有的高尚品格是最接近于道的。而孔子则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山水成为人完美品格的载体。风水理论最早将山水与城市联系起来,它视城市为天地之枢纽,当处于“山水相交,阴阳凝融,情之所钟处”,才能贯通天地,获得发展[1]。所以中国古城选址常以:“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为指导思想,取背山面水为基本格局。其风水模式为:背负龙脉镇山为衡,左右砂山秀色可餐,前置朝案呼应相随,天心十道,穴位均衡,正面临水,环抱多情,南向而立,富贵大吉。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古人创造了众多独具魅力的城市,如:“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的苏州;“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杭州;“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等等。

二、乐山构建山水城市的基础条件

(一)乐山城市自然景观特色

乐山是一座典型的以山水著称的城市。历史上嘉州山水声名远播,而嘉州是乐山古代的称谓,其辖区包括今天的乐山、眉山等地区。宋代邓谏从曾赞曰:“天下山水窟有二:曰嘉州,曰桂林。”宋代名士邵博则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

从地理上讲,乐山城市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其中丘陵占总面积的50.24%,平原占44.47%,另外还有5.29%的山地。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2]乐山水系发达,市中区拥有“三江七河”。“三江”即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流经市域,中心城区就正好处在三江交汇之处。近来还有学者试图从风水的角度对乐山城的自然景观特色作出解释,认为乐山城市的风水含义可粗略理解为:龙泉山脉的分支经岷江小三峡至棉竹一带的丘陵低山为城市北部的玄武山;左青龙是岷江东岸的东岩山凌云山一线;右白虎是杨湾经苏稽、平兴至临江一线的丘陵低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环绕,形成“曲水朝堂”之势,构成南面朱雀之地;而凌云、乌尤山与凤洲岛之间的河段则构成水口区。所以乐山城具有风水中最佳模式:背山面水,左右砂山护持,三面临水,环抱多情,风水中谓之“金城环抱”。

(二)乐山城市文化景观特色

1.山水文化。乐山的山水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儒家的思想观念里,山水被赋予了“仁”、“智”的道德品格,对山水的喜好实际也就是对完美品格的追求。古人以“乐山”来命名城市也应当体现了这一道德追求。乐山山水文化最浓重的一笔那就是将山水与城市完美结合,建造了这样一个山环水绕的城市。

2.古城文化。乐山建城历史悠久,至今仍保存着部分古城遗迹。像古城墙内城现存约3000m,城门券尚存丽正门、会江门、拱宸门、望洋门、育贤门等6座。外城墙现存约300m,墙和城门均是砖石混筑,保存下来的4座城门是人和门、平江门、承宣桥门、新发街门,均临江而建。[3]古城东北角上(今九龙巷)建有龙神祠,又名九龙祠,原为隋代建筑,现为清代乾隆时重建之祠。古城最高点的老宵顶,现存万寿观等明清建筑。山下为乐山历史上有名的嘉州文庙,坐西朝东,建筑面积3200m2。建筑依山形逐渐升高,充分显示了殿阁重重、气势恢宏的特色。九龙祠、壁津楼(现已毁)与万寿观、万景楼、文庙等,由古城墙串在一起,被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喻为“金线串银珠”。

3.佛教文化。乐山佛教文化深厚, 1940年凌云山脚下的乐山麻浩崖墓一号墓门楣上发现了著名的麻浩崖墓浮雕石刻佛像(该处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佛像为中国最早的石刻佛像之一。乐山崖墓的时代为西汉至两晋时期,大规模开凿是在东汉时期,不少学者认为佛教可能在汉代就已经传入乐山。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坐落于凌云山的栖鸾峰,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大佛始凿于唐开元初年(713年),历时90年完工。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而与乐山城相距30Km的峨眉山更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三、乐山建设山水城市的思路

乐山有建设山水城市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意味着乐山就自然成为山水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也要建设良好的人工环境;既要追求物质上的便利,又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收西方文化成果;既要回归传统也要面向现代和未来。

(一)保护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

乐山城市山环水绕,“森林在城市里,城市在山水中”的城市空间布局是乐山建设山水城市的基础。乐山的自然山水环境需要保护,具体可按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1.城市外围山水环境的保护。乐山城市北部、东部主要为低山和中、浅丘陵区,是乐山城市的生态屏障,也是乐山山水城市的边缘部分。要把北部悦来——剑峰——童家一线,以及东部九峰——凌云——迎阳——全福——青平一带建成乐山的森林湿地生态走廊;将高中水库和三尊水库一带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这样既控制水土流失现象,又可延伸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范围,扩大乐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域。

2.环城江河环生态环境保护。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江河沿岸和沙洲,构成北起悦来、南到九峰乡;中起城区南端、西至罗汉与杨湾境域边界的市中区最大的湿地区域。三江犹如一条反K字形的绿色飘带环绕中心城区,构成了乐山城市独特的水体景观,也是山水城市最核心的自然环境。要做好三江沿岸和沙洲绿化,将其建成乐山的绿色生态走廊;通过禁渔、投放鱼苗多种措施,恢复物种多样性;改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将所有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达标后才能进行排放;杜绝沿河建造纸厂、化工厂等企业,所有工业企业不得直接向河道排污;加强社区、乡镇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3.市区内“城市绿心”、河流的环境保护。城市绿心是乐山“森林在城市里,城市在山水中”的城市空间布局中森林的所在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乐山山水城市的中心区域。城市绿心对城市的气候调节、生态保护以及城市景观构建都有重要意义,要建设山水城市必须对它进行科学规划和严格的保护,要把它作为永久性绿地,不得随意开发。

竹公溪是岷江的一条支流,流经中心城区后汇入岷江。竹公溪流域在乐山城市的山水布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竹公溪流域一方面要加大治污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搞好沿岸绿化建设,要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城市生态景观相结合,把竹公溪建成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色长廊。

(二)突出城市山水特色

1.以山水为轴线进行城市空间布局。乐山山水城市的空间布局应该是顺应大的自然山水格局,将人工建筑巧妙地融合在自然山水中。具体说来就是城市建设要“显山露水”,老城区应该以老宵顶和凌云山为视觉上的制高点,即在岷江西岸老宵顶和岷江东岸凌云山、乌尤山都能鸟瞰嘉州古城和三江;为了增加城市景观的层次感和纵深感以及滨江区的观景空间,在三江纵向立面上,建筑高度应由沿江大道向纵深逐渐增加,而面江平行线上,则以低层、多层为主,将高层建筑集中于新区。[4]但是目前乐山景观价值最高的滨河路和滨江路上大量修建高层建筑,特别是高档电梯公寓的开发一发不可收拾,已经对自然山水形成逼压之势。当务之急一要严厉禁止在三江沿岸再建高层建筑,尤其是从大渡河大桥——大佛景区、新大桥——大佛景区这两条线上一定要坚决杜绝,否则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一再受到破坏,而我们要恢复旧貌就必须多付出数十倍、上百倍的努力;二是加宽滨河路、滨江路(目前只能考虑向江面扩展),加大道路绿化面积,于电梯公寓集中的地方多植高大乔木,沿江多建绿色公园,尽最大可能延伸高楼到江河的距离,缓减高楼对山水造成的逼压之势。

2.营造亲水空间。爱水是中国人的天性,逐水而居是中国人的生活传统。历史上乐山城的兴衰都与水有关,乐山因水而建,因水而兴。乐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要建设山水城市,要大力营造亲水空间。乐山城市亲水空间的范围包括:城区内的三江及其沿岸地区、海棠公园、竹公溪沿岸等;城区外围的金鹰山庄、碧山湖公园、佛光湖公园等;城市外围的平羌三峡、剑锋水库、高中水库和三尊水库等,其核心区域在三江滨水区。乐山沿江建筑应该从传统建筑中寻求思路,再与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相结合,这对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充满个性的沿江亲水空间有着重大意义。为了更好满足亲水的需要,滨江路和滨河路应向河面扩展,新建一条专门用于观景、休闲的“亲水走廊”;沿河街道要加强绿化,设置亲水性娱乐设施和休闲座椅。另外现在大渡河南岸(包括太阳岛)、岷江东岸、青衣江沿岸尚存大片湿地,这些滨水自然湿地不仅有着防洪和生态保护作用,而且丰富了城市滨水景观,应依法严加保护,不能用防洪堤一刀切式割断了城市与自然的联系。

3.发展城市绿化。“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青山绿水”离不开绿树繁花的装饰点缀。乐山城市绿化有很好的基础,城市以北、以东地区,以及城市中心都有大片天然林地,现在要做的就是在现有基础上,保护和进一步发展江河沿岸、道路沿线的绿化,加强公园、广场、街心花园、小区、楼顶的绿化,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要将城市绿化与满足市民游憩需要以及发展城市旅游相结合,建设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绿地游憩空间。要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选择树种。乐山绿化树种的选择,应优选本地树种,突出地域特色,不要刻意模仿“南国风情”。要打破传统的城市绿化集中于地面的做法,积极发展垂直绿化,在建筑物的不同高度发展空中庭院、空中花园;在天桥、立交桥、高架路的修建中,预留出空间安置花槽和树木的位置,将钢筋水泥的高架道路变成纵横交错的空中绿色通道;进一步深入下去我们还可以在城市空间的不同高度上安排绿化,使城市中的单体建筑可以通过空中绿化带联系起来。

(三)培育城市山水文化气质

建设山水城市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展示城市文化气质。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总是和这个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联。乐山是座典型的以山水而著称的城市,它的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山水环境的影响。

1.挖掘建筑的地域特色。理想的建筑应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和谐。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心理、宗教信仰、风俗传统、审美期待等汇集成独特的地方文脉,建筑应该是这种文化肌体中鲜活的细胞。[5]古城墙是乐山古代城市建筑中的杰作。明安磐在《嘉定州修城记》中称“(嘉)州介山水中,西北刊山为城,东南滨水为堤,堤即城也”。其古城墙的修建充分利用了乐山依山傍水的地理特点,又将军事防御、防洪、观景多种功能集中于一体,体现了乐山山水之城的特色。我们建设山水城市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但是要恢复当年古城墙的原貌是不现实的,只是对其精华部分可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进行修复,如古代城门及城楼,大部分建于江边,今可保护或重建,并用于观光游览。

2.建设以山水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可依托乐山山水资源建设以山水为主题的文化公园,比如老宵顶历史文化公园。老宵顶是嘉州古城的制高点,山顶的万景楼是鸟瞰古城的最佳地点。今可以老宵顶为中心,包括工人文化广场、公园菜市场、叮咚街重新构建老宵顶历史文化公园。老宵顶历史文化公园为一开放式公园,南接大渡河,西南接今沫若广场,东接东大街,北倚老宵顶,整个地势从南到北逐渐升高,突出老宵顶“府之主山,岿然高耸”之气势,恢复当年万景楼“万景在前,烟朝月夕,其景尽收”之胜景。可考虑:(1)以今公园菜市场——老宵顶为文化公园的南北轴线及中轴线,按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的原则,将主体建筑建于中轴线上,次要建筑沿中轴线两边展开。(2)保护和恢复历史古迹。将乐山二中等机构迁出文庙;恢复月儿塘、叮咚井旧貌,加以保护;修复高标书院、万寿观、灵官庙等历史遗迹。(3)开辟专门的地方作为乐山书画展览馆和民间艺术展览馆,邀请乐山书画界人士、书法爱好者、民间艺术家现场表演、交流。

【参考文献】

[1]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陈兴中,汪明林.乐山市市中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2005-2010)[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3]向玉成.乐山旅游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4.

[4]罗谦.四川城市滨江带的构建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6).

[5]刘文俭.城市建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LYM06-14):山水城市的构建及其游憩功能的发挥——以乐山市为例。

【作者简介】宋秋(1977-),女,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猜你喜欢
乐山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介绍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乐山——你不能错过的长江石产地
以标准化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乐山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再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学习贯彻中共四川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学习贯彻《党内监督条例》 以“三严”为尺推进党校事业发展
——以中共乐山市委党校为例
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增强“四个意识”
发达国家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经验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