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问题、成因及推进思路

2008-03-12 05:39徐学庆
中州学刊 2008年1期
关键词:完善措施农村

徐学庆

摘 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设施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组成部分,又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阻碍了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关键词:农村;文化设施;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1—0141—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且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就为我们搞好文化建设尤其是搞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文化设施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宣传、教育、组织、发动群众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状况不仅反映着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而且影响着今后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因此,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文化设施。

一、农村文化设施的种类

农村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一个乡镇、村的文化设施如何,是衡量该乡镇、村文化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农村文化设施包括场地、房舍、装备与器具、资料等,这些设施是随着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完善的,其对农村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文化活动的内容、性质和文化设施的作用,农村文化设施可分为艺术表演设施、学习阅览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四类。

第一,艺术表演设施。艺术表演设施主要是指供各种文化艺术如戏曲、歌舞、曲艺、杂技等演出所用的场地,以及电影、录像、投影等的放映场地,在农村,主要是影剧院(场)。影剧院有相应的舞台、化妆间、演员休息间、票房、放映室等附属建筑,其设备主要是灯光、音响、帷幕、座椅等。观众座位的多少以影剧院的规模大小而定。影剧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供演出和观看文艺节目、影视片外,还可以作为大型会议的会场。

第二,学习阅览设施。学习阅览设施是供人们了解时事、学习文化、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用的,有图书阅览室、展览室、科普活动室、电教室、教室等,电脑、图书、报刊、资料是其最主要的设备,另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桌子、凳子、柜子,必不可少的黑板报、宣传栏及广播器材等。

第三,文化娱乐设施。为了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习惯和情趣的人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文化娱乐设施在形式上也不是统一的,包括少年儿童游艺室、老年之家、网吧、舞厅、 卡拉OK厅等。 文化娱乐设施中的设备与各设施相称,如儿童游艺室里有游艺机等,老年之家里有麻将、扑克、棋类等,舞厅里有灯光、音响等,卡拉OK厅里有录放机、电脑、电视机、音响等。

第四,体育运动设施。农村体育运动设施一般有球场、小型田径场、老年门球场、旱冰场等,乒乓球台、秋千、吊环等小型体育活动器具更为普遍。至于练习武术、气功、健身操的场地,可以综合利用其他运动场地而不必单独设置。在一些经济条件差、一时兴办不了体育运动设施的农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中小学的体育运动设施。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文化设施是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是开展文化宣传教育的阵地,是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设施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乃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宣传教育的物质载体

文化宣传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文化宣传必须借助文化设施这一物质载体,否则难以起到应起的作用。

第一,农村文化设施是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载体。党对农村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的领导,而政策上的领导要靠基层党组织不断强化对农民群众的政策宣传,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政策的宣传不是孤立的,需要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物质手段,离开了这些物质手段,信息传播的速度不但很慢,而且会时常中断,广大农民群众不但不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而且即使听到了也难以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必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不利于党对农村领导的顺利实现。

第二,农村文化设施是宣传教育农民的物质载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不同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室(院、站)等,使各种理论知识、科技知识等贴近群众,并通过语言农民化、例子身边化、道理明白化、形式多样化,让农民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收到理论进家家家明、科技进家家家富、文化进家家家乐、法律进家家家安的良好效果。二是可以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开辟专栏,举办民间文化活动等,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使广大农民群众知道什么是社会所提倡的、光荣的,什么是社会所不允许的、可耻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素质。三是农民自编自乐,利用传统节庆日举办形式多样而又健康有益的民间活动,把党的政策、国家法律、科学技术、计划生育知识、文明新风等编成歌、顺口溜或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的小节目,通过这种形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效果。

第三,农村文化设施是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物质载体。农村文化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错误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滋生泛滥。因此,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使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腐朽思想抬头,少数地方非法宗教活动、邪恶势力、“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也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加以解决。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阵地,使其发挥好宣传先进文化主阵地的作用,让先进文化在广大农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将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拒之于头脑之外。但要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健全的农村文化设施,否则农村文化就不可能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2.农村文化设施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物质条件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广大农村,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健全农村文化设施这一物质条件。

第一,农村文化设施是化解党群干群矛盾的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我们党可以及时将农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情况反馈给农民群众,从而坚定广大农民群众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心。二是文化设施是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必备物质条件,我们党只有不断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设施,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三是文化设施是党同人民群众加强交流与沟通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农民群众才能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减少阻力和矛盾。

第二,农村文化设施是我们党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物质条件。首先,健全农村文化设施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从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内容和形式上看,随着物质生活上小康的逐步实现,农民对农村文化设施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过去是单纯地玩一玩就满足了,对文化设施的要求不高,现在不同了,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后,农民已把着眼点放在了通过文化活动这个载体去求富、求知、求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设施或者设施陈旧,就难以满足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农民的文化生活在形式上也不断创新,有关部门多年来坚持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虽很受农民欢迎,但已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于是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便自发地建剧团、办自己的艺术节、建自己的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这为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然,由于农民自身的投资能力有限,所建的文化设施一般比较简陋,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必须适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其次,农村文化设施是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物质条件。农村文化设施是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知情权的物质条件,是保障农民群众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是拓展农民群众参政议政渠道的物质条件。再次,农村文化设施是尊重农民群众创造精神的物质条件,是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农村民俗文化是农民群众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农民的创造,它对农村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农村缺少发展民俗文化的舞台,使得一些优秀的传统艺术长期得不到发展甚至失传,所以必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为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最后,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条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民自己的事业,农民群众的自发参与和创造性实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和取得成效的关键。要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有所创造,就必须首先为其提供文化活动场所,这是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农民群众就难以把自我创造的东西展示出来,更无法互相交流和发展。

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体制的文化网络和国家、集体、个人共同举办文化事业的新格局。但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相当落后,仍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各地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间不平衡。一般说来,经济发达地区在文化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大,建设成就多一些,但也存在着盲目投资,脱离农民群众的需求,不利于文明风气的养成等问题。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主要存在着忽视文化建设,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重视不够,“一手硬、一手软”,文化设施建设尚未纳入到地方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中去等问题,致使这些地区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二是县(市)、乡镇与村间的不平衡。由于财力有限,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来源于县(市)和乡镇,村级文化设施普遍不足,即使有,一般也过于老化。

第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农村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低。由于一些地方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上观念不新、机制不活、投入不配套等,使得许多文化设施辐射功能差,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虽然全国大部分县(市)建立起了图书馆、文化馆,但由于历史上欠账较多,有一部分是有名无实、有馆无址或有址无馆,有的虽有馆有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从乡镇看,相当多的乡镇文化站还停留在“一个位子(即一名工作人员)、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间房”的水平上,有的连单独的房子也没有,文化活动器材更是少得可怜,很难开展活动,并且在现有文化站中,大多数或面积狭小、条件简陋,或馆舍破旧、年久失修,有的被鉴定为危房,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从村庄看,一些经济落后的村还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可供广大农民消费的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导致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调查显示,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是农民反映强烈的农村三大问题之一。二是农村文化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低。目前,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等尚未被广泛引入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中去,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对此很少配备。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中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原有的文化设施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不受农民群众欢迎,因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二是有些基层领导把文化工作当做软任务,认为“锣鼓响不响,庄稼照样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张书记来了办站,李书记来了解散”的不正常现象。有些领导认为文化设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挤占文化站(中心)的房产,将文化站(中心)的设备挪作他用,文化专干被调走、改行或“专干不专”,文化站(中心)名存实亡。三是农村文化设施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措施落后。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文化工作队伍在整体上素质相对较低,对文化设施、设备缺乏管理常识,不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设备的作用。一些农村文化工作者观念陈旧,仍然依恋单一的官办文化体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对深化改革、搞活自身机制,增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尽快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摆脱困境、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缺乏勇气和信心,致使一些地方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处于被动局面,长期裹足不前。四是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财政拨款已远远不能维持文化事业的正常运转,有些地方的文化设施建设经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逐年减少,更有甚者,财政上不但不给钱,还要文化站上交钱。这就导致部分地方的农村文化设施、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维修而任其损坏,最后报废,文化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五是有关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有些地方不仅没有制定有关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而且对现有的政策、法规贯彻不力,从而直接导致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于广大农民的文化需要。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根据上述要求,结合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1.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促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着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教育,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既有政府资金不足、村集体经济薄弱等客观原因,也有认识不到位的主观原因。从农村现实情况看,很多文化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是由于各级政府重视不够而引起的,这迫切需要以提高各级政府的认识为突破口来搞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提高各级政府的认识,除出台相关政策和上级领导加大检查力度等措施之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强化教育。一要对基层干部进行大专学历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二要加强各级党校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和轮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三要强化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各级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

第二,增加资金投入。目前许多文化设施不能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严重短缺,如一些图书馆由于馆舍面积狭小或年久失修等,只好搁置不用,而有了充足的建设资金,这些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同时,随着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和文化设施科技含量的提高,就会相应地提高文化活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是搞好基层文化建设的关键。文化产业越发展,为先进文化所创造的腾飞平台就越宽广。

第三,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科技含量。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对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科技含量的要求日益强烈。目前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一些农村已采用卫星通讯、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培训教室、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网等已在不少农村落户,如福建省已初步建成省、县(市)和乡镇、村四级文化信息网络——“福建文化信息网”,利用宽带网和卫星通讯传送技术对全省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将文字、图像、影视等多媒体信息传输到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文化站(点),供广大城乡群众检索、阅读、观赏,向公众免费提供文化、教育、科技、娱乐等各方面信息。文化信息网不受地域、时空限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当然,要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科技含量,初期建设费用可能会较高,一些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比较贫穷的农村,一时还难以靠自身力量全面做到,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切实找准突破口,实现农村文化信息网络化,不断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科技含量。

2.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状况、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有很大不同,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必须因地制宜,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突出特色。

第一,在规划上,要立足长远。适应农村文化由“小文化”向“大文化”的转化,在规划文化设施时,要把科技知识培训、开展文体活动、宣传时事政治、传播知识等内容考虑进去,将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文化设施建设既要实用,又要着眼于现代化、高标准的要求;既要满足农民群众开展和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又要体现建筑的高水平,使文化设施真正成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窗口。

第二,在选址上,要注意合理布局。既要考虑便于农民群众参加活动和扩展文化设施的功能辐射范围,选择交通便利地区,尽量兼顾周围地区,又要注意不同文化设施之间相互避让、布局适当,功能上相互补充。

第三,在建设规模上,要量力而行。文化部在相关文件中对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筑面积、必备设施、活动场地等作了明确规定,如县图书馆、文化馆是全县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一般面积不能低于1000平方米,有条件的应按照规定标准执行并加以规范。对于尚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如边远山区,因经济落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无条件分开建图书馆、文化馆的,可建综合性的文化设施。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枢纽,是农民群众进行综合性文化活动的场所,也要有一定的建设标准。各级政府对此应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那些单独建设文化站确有困难的乡镇,文化部门可联合有关部门共建综合性的文化设施。

第四,在建筑形式上,要力求美观,体现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首先,要符合当地群众的一般审美习惯,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文化心理和爱好,保持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其次,既要体现文化设施建设的文化色彩和鲜明个性,又要注意与周围建筑风格的协调与和谐。

3.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各种文化设施的作用

第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杜绝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浪费。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专人管理制度,杜绝无人负责现象发生;二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三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防止出现人为损坏文化设施的现象;四是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自觉性和创造性。

第二,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实行目标管理。要使文化设施建设正规化、正常化、规范化,就要明确任务、分解责任,把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定人、定量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政府各个部门之间要默契配合,同时又要严格把关,对涉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用地、规划、建设、搬迁、改造等事项主动协调,确保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全面提高。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经济基础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对文化设施建设要做到“科学管理、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梯次推进、不断提高”,不搞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在建设方法上,可以采取村集体筹建、村民集资合办,也可以让农民自办个别项目后将私人项目纳入统一管理范围。要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加强其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使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劳民伤财。

第四,积极探索综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目前,农村文化设施存在一个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对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加以综合利用。如可以依托乡镇中小学、农村职业学校等,实现资源共享,既提高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也可以从中有所收益;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

4.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促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文化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设施建设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全社会的工作。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农村文化事业,要利用一切社会力量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增加农村文化设施的数量,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档次,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

第一,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示范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倾斜。国家投资仍然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表明,作为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农村文化设施是国家重点投资的方向,但国家投资不能一包到底,它只能起一种引导作用、推动作用、示范作用。近几年来,民营文化团体发展很快,其建设的文化设施和机构大概是政府主办或管理的文化设施和机构的27倍。民营文化团体的内部机制比较活,人比较少,投入比较小,资金周转比较快,流动起来比较方便,其投资在为自身带来较好的经济回报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利用国家投资来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向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流转,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转变观念,大力开展以文补文活动。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必须认识到:靠“等、靠、要”来发展文化事业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投入到市场竞争之中,建立起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新机制。通过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来发展文化产业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充满希望的道路。各有关部门应该开阔视野,拓宽路子,千方百计办实体,办好实业促文化,走出一条开发文化产业、兴办文化实业、发展文化事业的新路。

第三,与企业联姻,吸纳社会力量,搞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或有乡镇企业、民办企业的地方,文化单位也可与企业联姻,吸纳企业资金,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对有些文化娱乐场所,政府可以和企业、个人联合开发、共同受益,这样既发展了文化设施,也使联姻企业得到了经济效益。如宁波市的电影放映出现了两种新的形式:一是政府文化部门动用企业的力量让老百姓看电影,即采取给企业冠名的办法,让企业付费、老百姓观看,这是一种把公益性和市场行为结合起来的好办法,同时企业也得到了广告效应。二是民营企业家出资把放映队请进来给老百姓看电影,这是一件好事。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多元化的趋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一条可行性道路。

责任编辑:邓 林

猜你喜欢
完善措施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浅谈激励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教学新探索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