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云
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强调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为理解生物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进而激发学生自觉探求自然界的奥秘,这也是生物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讨论式教学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著名的法国教育家亨利·基奥科茨说过:“当教师能够参与并指导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矛盾进行探讨时,就已经变得能灵活地处理教学中的事情了。因而,这样的探讨就显得格外有价值。”
1传统的课堂讨论与讨论式教学的不同
传统的课堂讨论一般都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内容发问,如“减数分裂大都会产生配子吗”,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组织上、内容的选择上、讨论的方式上、时间的限定上等都比较随意,大体都是在众说纷纭后,公布一个标准答案结束;而讨论式教学则是一个民主讨论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拥有热情倾听、积极参与、高度注意、谦逊、专注、赞赏、信任、自主性与批判性等诸多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可增加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使他们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形成各自新的见解,发挥学生交流思想和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2讨论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运用——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为例
2.1讨论式教学的准备
这可主要从进行分组、提出问题和查阅资料3个方面来展开。
2.1.1进行分组
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以4~5人为一组按就近原则划分成各个小组,各小组民主讨论出组长、组员任务分工,并在下次讨论中进行轮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体验不同的角色。
2.1.2提出问题
如关于酶的讨论,教师可提前3~5 d让学生预习,并让课代表把如下几个问题发给各小组:概念理解:细胞代谢、活化能、酶等;现象分析:①持续高烧不退或严重腹泻会危及人的生命吗,为什么?②霍乱是什么,有危害吗,如何产生的?③当人误食含有重金属的食物后,有种急救措施是给病人喝大量牛奶或豆浆,原因何在?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思考,来产生更好的效果。
2.1.3查阅资料
教师不仅应把自己手头的参考资料发给学生,还应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多查阅资料,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并将有关酶的特性、酶的本质、酶的发现过程等要点与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讨论。
2.2讨论式教学的设计
这可从兴趣引导、充分讨论和概括总结3个方面来进行。
2.2.1兴趣引导
讨论伊始,教师首先阐述这次内容讨论的意义和价值,激发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并认识到自己正在科学探索的路上扮演特定的角色。如教师讲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可选择参照如下开场:展示“酶与生活”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感受酶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其了解酶的兴趣来导入主题。这就无疑会增加学生们进行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整个讨论更好地进行下去。
2.2.2充分讨论
这是整个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履行好裁判员的职责,充分调动参与讨论选手的思考细胞,如其中的斯帕兰扎尼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就可考虑让学生演示讲述或通过课件演示或直接作实验,让学生提问、回答、讨论,并可根据分组情况,采取组组之间互问互答的方式把一些一般性的问题消化解决掉。对难点、重点,最后统一解答,使学生在轻松交流中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为后面的重点难点积蓄精力。如这样的问题“酶的本质是什么”,“是否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酶都有哪些特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有哪些”等,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质疑精神。同时,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将问题进行解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学生填补,使学生在讨论中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2.2.3概括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后,教师都应把本节讨论的内容简要总结一下,加深一下学生对框架重点的认识,如在新陈代谢与酶的讨论中可得出如下总结:新陈代谢是通过酶这一本质是蛋白质的生物催化剂进行的,酶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且酶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pH、有机溶剂及重金属离子等影响,这也是解释前三个现象的主要依据。
2.3讨论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讨论方向的指引上,教师应对学生讨论内容的范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鼓励联想、支持质疑,但是不能过于开放地漫无边际,导致学生一味和胡思乱想、乱讲,以致讨论成了语文课、化学课等的内容,而且讨论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具有讨论价值,否则就偏离了讨论的目的。因此在讨论方向的指引上,教师需要灵活把握,适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将不合适的问题留待课下,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讨论机会的平衡上,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的有限而造成讨论机会的不平衡,相反,更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讨论,各小组互相交换观点,反复推敲。同时。教师应注意同学参与讨论的普遍性,包括性别的均衡性,避免讨论中“单打独斗”等现象的出现,对个别表现欲望特别强烈的同学也可适当压制,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在讨论结果的评价上,这是增强学生信心,促进学生更好讨论的重要方式,几句有效的鼓励往往会化作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动力,能变成学生更主动讨论的热情,即使讨论得不成功,批评也应是鼓励式的,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