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在无伴奏合唱中的运用

2008-02-13 05:31魏鲁佳
大舞台 2008年5期
关键词:运用

魏鲁佳 沈 乐

【摘要】蒙古族长调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它是蒙古族全部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全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灵历史和文化品位。目前在社会文化艺术空前融合与创新的背景下,蒙古族长调也逐渐被蒙古族艺术家改编与运用到无伴奏合唱艺术当中,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逐渐树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 无伴奏合唱 运用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不论高亢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民歌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因此将蒙古族特有的演唱方法运用在无伴奏合唱形式中,使之产生了比原有形态更具魅力的艺术效果。

蒙古民族的声乐艺术本身就非常发达,而且自成体系。笔者认为,对于一种已经完善了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没有必要去改变它,应该保留它本来的面貌和原有的特色。

长调(乌日汀哆)在无伴奏合唱中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在无伴奏合唱的领唱部分运用长调;二是在合唱声部中运用长调;三是在合唱作品某个段落中使用短小的长调。

1、在无伴奏合唱的领唱部分运用长调

蒙古民族是以单旋律思维方式为主体的,多以独唱为主,而且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自由性。像长调的旋律悠长,音域宽广,跳跃幅度较大,那绵延自由的节奏和较强的即兴性和极其独特的演唱方法,非常适合在合唱中担任领唱部分。

如何很好的将有强烈个性的长调融入到合唱中,无伴奏合唱《陶爱格》就是一部典型的作品。这部无伴奏混声合唱是由我区著名的蒙古族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创作的。在这首作品中,作者保留了长调原本就很完美的演唱风格,并把它作为无伴奏合唱中表现力较强的领唱部分。《陶爱格》的主题音乐是在蒙古族民间古老的劝奶歌的基础上改编的。

《劝奶歌》是属于劳动歌,在牧业劳动中,牧民常常遇到一种难题,即一些产羔的母羊难产或其他不明原因遗弃了刚生下的小羔,不让它唆奶。每当这样,小羔就会面临饿死的危险。这时,有经验的牧羊人就会唱起一首古老的劝奶歌,以优美的歌声渲染亲情,感化牲畜,不仅使母羊流着泪接受小羔,而且促使它的奶汁在感化中变得的更加充足。同时《陶爱格》也是一首异常动人、奇妙无比的无词歌,只有一个实际意义的歌词“TOEGE”,但是通过合唱音乐的层层演绎,显得比多少句歌词都要丰富,而且富有感染力。

如谱例1可知,作品为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作者保留了长调原本就很完美的风格,并把它作为无伴奏合唱中表现力较强的领唱部分。合唱队中的四个声部,只是作为一种衬托和辅助的角色。第一乐段,由女中音声部的轻声(“p”力度)哼鸣开始,旋律模仿了领唱部分第一乐句的前两小节的音乐要素,只是减掉了长调中“诺古拉”的演唱,以旋律骨干音做引子,与男高音的倒影模仿相呼应。在第三小节最后一拍的女高音声部对男高音的倒影模仿及男低音的反向旋律进行中四个声部以属九和弦相互碰撞力度渐强。这种复调性与主调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得旋律在纵向与横向的进行中显得张弛有度,赋予了音乐极强的画面性,又对领唱部分长调的引入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此时听众似乎置身于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其深邃令人陶醉,那悠扬的马头琴及舒缓的蒙古族长调仿佛在耳边回响。特别是属九和弦开放式的排列,那不协和的音响及苦涩与暗淡的色彩,对整首作品的音乐基调起到了很好的诠释作用。

领唱声部的旋律深沉而内敛,合唱则以领唱的音乐要素按四声部复调性的写作手法与领唱相呼应、相衬托。旋律由男高音的上四度模仿开始,与领唱声部第一乐句互为补充,进而以“ox xx”的节奏型从女高音的倒影模仿开始,与男高音和男低音的卡农式模仿相互衔接,(见合唱部分第六和第八小节)似乎在静静地倾听。那哭泣般的节奏型“ox xx”与领唱的酸楚式的呼唤一呼一应相互映衬,仿佛心弦的波动催人泪下。

领唱在作品的第九小节由F羽调式转入C羽调式,旋律级进上行进入第二乐句,为高潮部分的演唱。旋律在上五度主属关系调的进行中显得更为明亮,演唱者在力度情绪上较第一乐句明显增强,节奏较第一乐句明显复杂的许多,连续使用三连音的节奏型级进下行并使用了大量的“诺古拉”的演唱技巧,合唱声部则以和声性长音衬唱,与其形成动静明暗的对比。以和弦色彩的变化映衬出长调旋律演唱中所特有的色彩与韵味。特别是第九小节的延长音,此时合唱团以“sfp”的力度给予了及时的推动。这时,领唱在合唱队的支持和烘托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迸发出异常的光彩。此时音乐的感染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长调。同时也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了无伴奏合唱中传统和现代结合的魅力。

2、在合唱声部中运用长调

以往人们的概念中长调是无法合唱的。如前所述,长调是一种极富个性化的演唱方法,大量的“诺古拉”演唱技巧、自由发挥的节奏和极具即兴性的表演很难让人掌握,更难于让众多的演唱者唱到一起并达到和谐统一。但通过作曲家的努力和合唱队对演唱方法的探索,在无伴奏合唱作品《孤独的白驼羔》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如谱例2可知)主旋律部分由女生合唱担任,集体的“诺古拉”演唱凄婉动人。与男高音声部的半音级进上行形成呼应,动静交替,相得益彰。

3、在合唱作品的某个段落中使用短小的长调

往往在一些合唱作品中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性,丰富色彩及演唱特色,往往在快速的旋律进行中插入一段舒缓的长调,使作品演唱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我区著名作曲家莫尔吉胡创作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奔布烈》,阿拉腾奥勒创作的无伴奏合唱作品《飞快的枣红马》等。(见谱例3)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使得各种音乐形态的并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然而在对待特殊意识形态的音乐文化方面,持开放性文化心态的人们坚持的是一种融合的方向,但却不可能使音乐的内在完全“同质化”。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蒙古族民歌艺术也在这种艺术的融合与创新的背景下,与时俱进,逐渐将蒙古族民歌艺术改编与运用到西方无伴奏合唱艺术当中,树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2]呼格吉勒图 蒙古族音乐史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者单位:魏鲁佳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艺术系;沈乐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三中)

猜你喜欢
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节能降耗技术管理在电气设备的运用
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综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