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2008-02-05 03:56
卓越管理 2008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化规律教育

赵 欣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经济学界再度对教育产业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许多理论工作者从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特殊规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深入探讨教育是不是产业,能不能产业化。作为一个课题,教育产业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密切关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极具现实性与实践性的问题,因而更能引起做实际工作的管理者与办学者的兴趣。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行业

产业即生产的行业。凡生产的部门或行业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其他部门或行业有一定的交换关系。封闭的系统是谈不上生产或生产什么的。国家教育事业能否产业化,该不该产业化,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教育产业化。如果把教育产业化简单地理解为办学收费,通过办学而盈利,在这种意义上教育是不应该产业化的,这是对教育产业化的一种误解。当前,我国中、高等教育普遍实行收取数额不低的学费,的确扩大了国民的教育消费需求,也使我国教育似乎走上了“产业化”之路,但实际分析是这一改革措施既不能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也不利于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眼下,我国的公立大学、民办大学成了教育资金筹集部门,学生家长成为教育资金筹集对象,这种办学指导思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道义上都是讲不通的。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误区,是一种不开放的改革。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无论对国家而言还是对家庭而言,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它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投资项目和事业,根本不同于任何产业。狭义的教育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儿童、青少年)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教育的基本性质主要在于它的精神性,即: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具有思想、个性的人;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将前人积累下来的、经过加工整理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他们的心身发生教育者所预期的变化;教育活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的心身得到应有的发展,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比较上述教育与产业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不难看出,两者有着许多根本的区别。虽同为人类活动,教育是人的培养,产业是物的生产。人的培养有人的培养的特点、规律,物的生产有物的生产的特点、规律,或许两者之间有些许兼容、相通之处,但恐怕无论什么时候将人的培养的规律用之于物的生产,或将物的生产的规律用之于人的培养,都是行不通的。因此,教育自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殊含义,不能将市场机制生硬地套用到教育上面,反对大张旗鼓地倡导教育产业化。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尤其是基础教育!即使讲“教育产业化”,也是无论如何不能按照“投入——产出”之经济效益的观点来衡量的“产业”。以“教育产业化”来片面追求当前的经济利益是不合理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所以,我国才摆脱了贫穷、满足了温饱,并继续向国富民强的小康社会前进。但决不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幌子下,把所有的行业和部门统统纳入追求经济效益的范畴。

认清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教育产业化理论倡导下,“教育市场”是虚拟出来的,它并不恪守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教育产业化提倡者认为产业化就是要转换现代教育体制;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这一理论是有误的,教育应按教育规律运作。因为市场经济的运作要求:产权独立化、经济运行市场化、交易自由化、盈利最大化、政府干预适度化、市场主体平等化。如果教育也要象其他产业那样进入市场就意味着:学校要独立于政府,政府不再干预教育事务;学校在市场上与用人单位、学生家庭实行等价交换,只要付得起学费就可以任意择校受教;学校的首要目的就是从交换中盈利;所有学校一律平等,优胜劣汰,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来分配教育资源,基础差的学校和没有明显经济收益的专业将倒闭、停办。因为教育产业化了便要符合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这些无情的市场法则。这些可能后果大概有违教育产业化论者的初衷。

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扩大招生规模和收取学费的措施,正在使中国的教育步入另一个误区:刚摆脱传统僵化的单一模式而又进入追求经济利益的畸形。昂贵的学费使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从而导致这一阶层的更加贫困。通过大规模扩招引致教育消费,从而试图拉动内需的经济发展的观点是短视的和片面的。教育产业化的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显现出来,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将超出人们的想象。

必须明白的一点是,如果到在今后5——10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刚出校门就失业,那么,有大多低收入家庭在分析了“投入——产出”的效益比后,会断然中断对子女的高等教育的投入,转而引导其孩子从小就学习挣钱的手艺或一些初级的技术,以便能很快地谋生。这不是我国教育部门办教育的目的。如何保证城市低收入家庭和众多农民家庭的子女接受正规而持续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个问题如解决不好,也必将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将是教育及社会文明的倒退。对于那些高收入家庭,出于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和对孩子未来的就业前景的忧虑,也将会越来越多的把子女送到国外的大学学习或深造。这就更加无法遏止中国教育资金的外流趋势。正是由于上述几方面的相互影响,一定时期以后,没有足够生源的且没有高素质生源的、经过大规模发展建设的高校,将有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的教育界,也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国的教育需要不断改革,但应做好全方面的调查、研究和预测,应有科学规划和长远眼光,应及时纠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或消除消极影响,从而确保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正确理解教育与产业的关系

产业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20世纪中叶,西方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时,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大部门,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矿业等;第二产业主要指制造业;第三产业一般包括公用事业、金融保险事业、商业、服务性行业、文教、卫生、科研事业等。从以上的产业的广义定义来看:教育是一种产业。从教育的属性来看,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教育机制的运行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此,教育系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不能产业化运作;在教育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则可以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新体制,进行产业化运作。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教育产业化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从教育投入来看。由于政府一直包办教育,教育支出大部分源于财政性教育经费。而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是教育规模大、教育经费少、教育系统负担沉重。在这种状态下想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显得力不从心。其次,从教育产出看。因为教育投入的不足,教育产出不容乐观。教育产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受不同层次教育的人口的多少,以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再次,从教育质量来看。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多年一贯制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已经窒息了受教育者潜力的发挥,“素质教育”模式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如果还是凭借“应试教育”和“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选拔和培养人才,就难以适应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由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我国的教育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改革,走一条受控于教育管理部门的有特色的产业化之路。而且必须加大力度避免以下对概念的错误理解及可能发生的错误现象:1、大幅提高学杂费。教育产业化在很多学校被理解为大幅提高学费、杂费等各种费用。2、有钱就有文凭。把教育当成一种赚钱的手段也使一些高收费、低质量、易进易出的研究生班通行无阻。这就导致了中国整个教育质素的降低。3、乱收费。有的学校甚至在“教育产业化”的旗帜下违规招生,违规收费。其间反应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领导头脑中存在“教育是一种赚钱产业”的思想。4、民办学校贵族化。鼓励民办学校,是我国试点进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教育产业化的误导下,民办学校越来越倾向于贵族化。目前有很多民办学校,都是由企业出资筹办的,而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我国将“产业化”引入教育领域,确实能够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窘境,还可开拓教育发展的新领域,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产业化的倾向应当收敛。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旗帜鲜明地表示教育首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然后再考虑寻找一条有特色的教育产业化之路。

总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是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它产业的。教育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各国的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来办。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又需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教育,而社会投资是要回报的,但又规定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于是,就出现了教育公益性与资本寻利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当务之急是要界定教育产业化的内容,制定有关教育产业化运作的政策、法律和必要的监管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走正确的、有特色的产业化之路。(作者单位 赵欣)

猜你喜欢
产业化规律教育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找规律
巧解规律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找规律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