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军
金庸终于辞了,前些日子,浙江大学终于同意金庸卸任,改任名誉院长。一个文学院院长,金庸干了八年,辞职用了两年,让人感慨浙大的热情,也叹服金庸持久的人气。卸任之后,金庸上剑桥博,游祖国水,论华山剑,走武侠路,日程满满的,倒也不亦乐乎。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就说: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气势逼人。这句话用在金庸也合适。金庸这个人,尤其在内地,称得上誉满天下,当然也是谤满天下。近些日子看金庸传记,结合其在内地的遭遇,于是又有了些新看法。
在内地,金庸一边被请进庙堂,成为大师,被视为“国士”,一边又遭到民间文化人的无情批判。最流行的一个论调是,金庸武侠小说里只有忠孝节义,没有民主自由,对建设公民人格大大不利,青少年读之如饮狼奶,不利于成长。所以民间喊出一句口号:“健康生活,远离金庸。”
笔者虽然知道,限于信息封锁闭塞,内地对金庸的了解很不全面,只知武侠小说家金庸,不知报业巨子查良镛。但笔者也和大众一样,一边津津有味地读其武侠,一边唾沫纷飞斥其腐朽。现在想想,这种观点有失公正,有点冤枉金庸。
金庸是个儒家,金庸在内地的遭遇,其实正是儒家在内地的真实形象。在香港,金庸作为儒家无人非议,至多嘲讽他有点中庸、机会主义,公众对于其基本立场还是有信心的。香港人对金庸武侠也很热爱,在香港人眼里,武侠小说这种茶余饭后,完全不承载什么使命,谁也不会当真。正如香港黑帮电影横行,香港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吴宇森也不会被当作流氓老师批判。但在有些地方,所有的小说都要具有教化功能,都要划分为牛奶和狼奶,都要从书中读出微言大义,主要描写封建社会里的打打杀杀的金庸被批判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其实,金庸远比我们所了解的要丰富,要复杂,要多面。在现实中,金庸一边对民主自由有坚定信仰,一边对强大、统一、稳定等儒家理念积极提倡。他也从来不讳言自己对孔孟之道的欣赏。金庸本人也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自由而又法治的社会,就可以确保将来继续地稳定和繁荣;至于政治上的民主,金庸认为不是必要的条件。香港过去没有政治上的民主,社会照样繁荣稳定;社会上有民主而人民不懂得怎样去运用,就会引出许多问题,社会也就难以稳定。”这样的观点曾让金庸遭到批评,但人们对他的基本面是认同的。
而且,在香港,金庸被批的是施政理念,很少有人从他的小说里寻找罪证。在香港人眼里,金庸是一个全面的形象,金庸也通过报纸将自己的理念正常表达,民众也不至于误解。但在我们眼里,金庸的一个侧面几乎不见,而另一个负面形象却通过小说、影视剧被海量放大,金庸成了通过小说放毒的典型,民间的思维竟也是这样的单一性。
还有一个背景是,近年流行传统文化热,孔子有卷土重来之势,民间对这股热潮抱有足够的逆反心理。于是乎,含着微笑走中庸路线的金庸,受儒家当代真假传人们的连累,就成了一个冤大头,成了封建腐朽的代言人。这既是民间思想的狭隘,也是民间情绪的正常反映。
面对这样的尴尬,金庸本人也许会感到委屈,但他除了责怪信息过滤言论有过,也应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毕竟随着诸事如意,他的脾气有点过于随和了一点,“举杯祝盛世”多了,而“冷眼看沧桑”少了。
责任编辑毕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