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2008-01-22 08:34
总裁 2008年8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张 晞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承担着为高新技术转化、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从几方面入手:学校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更加实用的职教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质量职业教师队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成为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承担着为高新技术转化、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历史短暂,兴起于80年代初期,蓬勃于90年代末期,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职学院如雨后春笋,高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多,增长迅猛。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

因此,本人认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的。所以学校的领导到广大教工都要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从而确立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发展途径。所设专业应目标明确,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把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这样才能解决教育与需求的矛盾。切不可盲目攀比,造成办学目标的错位。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非学科课程范型决定的课程模式。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模式受单一学科课程范型的影响,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很多教师自身也是接受学科型教育的,认识上和教学中较难突破这一传统课程范型的束缚,所以现有的高职基本还是学科教育的框架,或在此基础上的修修改改,而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新加坡的高职教育非常成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新加坡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加坡的双元制——教学工厂,提出了“教育工厂”的新教学模式;同时新加坡注重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官方设立的培训机构和训练中心、正规大学的职业技术培训部、政府和企业或行业协会合办的技术培训、国际联合培训等。正是由于这些措施,新加坡的高职教育为在世界范围内保持本国经济继续增长势头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们国家应多结合国外一些典型的非学科课程范型下的课程模式,如“双元制”、CBE、MES等,再结合国内的具体实情,找到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3建设更加实用的职教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建设更加实用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3.1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方面应努力摆脱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模式影响,尽可能避免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最后导致资源浪费,人才质量下降。学生找不到就业出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供需错位的尴尬局面。高等职业教育是要面向社会职业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服务等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所以,必须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转向这个方面,才能真正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的高水平,才能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3.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并行的教学体系。

3.2.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包括基础素质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

基础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类基础课程。

以往很多人认为学生只有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实践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但是我认为,在理论教学中,应强调这类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必过分追求理论教学中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3.2.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应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较大地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尤其是加强实训的比例。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课时之比可以达到1:1,当然不同类型的专业,对此比例的要求也不一样。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且在学生中通过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书制度,可以大大地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

实践课程是按照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某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设置的一类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能力模块就是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只有掌握了高职专业的一个或多个岗位技能,才能适应今后所从事职业的要求。

实践课程的开发可以由聘请的相关企业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完成。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不仅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工作,还有不少企业来的专家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学校依靠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地,企业也能从中选出优秀毕业生充实他们的职工队伍。

4建设一支高质量职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资源。德国职业教育如此发达,一条最重要的原因即是他们有一大批优良的职业教育教师,而且有一个成熟和完备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它们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除进入教师行列之初的许多考试、考核外,还要有定期的进修,定期的考核和相应的技术证书及在企业中的实践等。

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是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也就是专业与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实践经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整体的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另外可以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的专家做兼职教师,改善师资的结构,充实“双师”队伍的建设。

5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要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薄弱更加明显:这是客观的现实存在。高职院校更应从实际出发,对此因材施教。应重视并加强对现有生源状况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多种形式的、不同模式的因材施教,使学生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且,不仅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还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而不是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负担。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所在。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