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屏 王相文
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视角回眸刚刚过去的20世纪,我们不能不首先想到刚刚辞世不久的朱绍禹先生;因为他在将近六十年的教育人生中,为这个领域的学科建设、学会组织、学人培养倾尽了满腔心血;为这个领域优良学风的传承开创了精神先河。
先生业绩彪炳史册
先生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先驱。
十年动乱之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有关专业课程教学论学科状况是满目创痍、荒芜凋敝,这门课程的教学人员大量流失,研究队伍大都解体。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为了尽快恢复和振兴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立即着手组织和编著12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统编教材,以应课程与教学之急需。之后,他相继出版了《中学语文教育概说》《中学语文教学法》等专著,对学科教育研究复苏时期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与辨析。他的这些著作都成为新时期以来较早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材。晚近时期,他主编出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标志着先生又从传统教学论向国内刚刚兴起的课程论的大幅度跨越。
他主编《语文教育辞典》,为日渐振兴起来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梳理了繁杂的概念,界定了术语的内涵,廓清了阐释的边界,成为当时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重要典籍之一。而《语文学科动向》一书则又从另一个方向上拓宽了学科研究的领域,扩展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关系,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改革与更新、发展与繁荣做好了必要的学术准备。他的《语文教育科研导引》更是填补了教师继续教育和语文教育科研方面的空白。
在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方针指引下,先生又较早地把眼光投注到世界母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上。先生精通日语。他先从集辑《国外语文教育资料》《九国语文教育资料》人手,进而又分国别主持研究了《美日苏语文教育》《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语文卷》,直至参与国家教育“九五”“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育比较和创新研究,审定十卷本国家大型重点图书《母语教材研究》。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先生在中外母语教育比较研究的道路上留下了鲜明的足迹,付出了辛苦劳动,功不可没。
先生还是著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审专家。他在担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十余年间,为全国中小学教材改革付出了智慧与辛劳。他注重研究教材理论,出版了《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和《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两部专著;而且,还亲自主编了一套语体和文言分编的语文实验教材。
综上所述,先生亲历了新中国将近60年间语文课程教育的发展历史,见证了它所经过的初创、凋零、复苏、重振和繁荣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先生为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倾注了满腔心血,在语文教育的总论、课程论、教学论、教材论、学习论、教师论、语文教育史论、语文比较教育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建树。在这个学术领域中,先生从事研究的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研究程度之深,出版著述之多,学术影响之深远,大概是难有人堪与比肩的。
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袖。
为了适应“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需要,把被“文化大革命”打散的语文教学法教师队伍逐步组织起来,先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筹办和组织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国语文教学法学术团体的重任。他领衔率队到教育部拜访苏灵扬同志,汇报教材编写情况以及研究会筹备经过;随后又去中央教科所和中国教育学会等处聘请叶圣陶、辛安亭、刘佛年、叶苍岑、郭林、张志公、刘国正等老一辈专家出任名誉会长或者顾问;还亲自出任我会第一期会刊的编辑组组长。先生积极促成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于1980年10月在开封宣告成立。此后,作为学会的主要缔造者,先生为每一届学术年会的研究主题、论文评审、组织机构、队伍建设、信息交流、内外联系等巨细事宜,真是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先生以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学术热忱和践行,团结带领着学会队伍,成为语文教学法学界的领袖。因此,在先生任职理事长期间,研究会在学术水平、组织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稳定发展和明显提高。毋庸讳言,学术组织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关系到学会生存的关键时刻。先生为了学会的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辞舟车劳顿,千里奔波,率团进京陈情,多方奔走呼号,确保了学会的生存与发展。
从学会筹建到先生辞世,30年间,他先后担任了学会的两届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顾问、首席学术顾问。先生为我国语文教学法学会的缔造、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先生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领域里众多学人的导师。
先生深知,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一代学人的接力,因此,他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语文教育领域里学术梯队的建设。1981年8月,先生在大连主持开办了首次讲习班,培训全国语文教学法教师;此后,连续在烟台、桂林、泰安等地办班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全国语文教学法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有效地缓解了当时语文教学法界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师资困境,不愧是我国新一代语文教育研究队伍的领路人。先生是新中国最早的语文教学法硕士生导师,先后招收过5届研究生,直接指导培养了20多名语文教学法硕士,他们中有的现在已经成长为博士和教授。他还奉命举办多期学科研究生课程班,培养了数十名学科骨干。特别是1986年3月,受国家教委之托,作为导师,他在东北师大领衔举办全国第一期语文教学法研讨班,使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的27名语文教学法教师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全面的提高,迅速成长为各地高校的学术带头人,大都晋升教授、副教授,多数成为硕士生乃至博士生导师,有的还成了全国知名学者。此外,先生还热情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学者,为他们的学术成长与发展解疑释惑,献言建议。因此,有人自豪地称自己是先生的“私淑第子”。
先生以其饱满的学术热情和冷静的学术智慧,成为我国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领域里众多学人的导师,他为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培育出一支连绵不断的、日渐壮大的学术队伍,其价值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其功德是怎样估量都不会过分的!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彪炳史册的业绩,只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先生在执教六十年间做了些什么事;而先生做事的实践却在向我们不断地彰显着他的问学与做人精神。他留下的这一笔更为丰富与深沉的精神财富,却又是我们一时难以盘点清楚的。
至爱与坚守不能否认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这门最具有师范特色的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本门学科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之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凡是献身于这门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人,都不难想象先生当年力排众议、高
举“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面大旗时所经历过的艰难、所承受过的压力、所体验过的孤独。但是,出于对事业的敬畏、至爱和信心,他不怨天,不尤人,始终坚守在这一学术的边缘地带埋头拓荒,辛苦耕耘。于是,人们终于理解了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独特体系和教育价值,终于看到了这门课程在教学发展中的层次与水平,终于看到了这门课程在教学领域中结出的累累硕果。先生以他在这个领域中独立傲岸的身影说明了:坚守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为了理想的执著追求,是一种源于科学的强势自信。先生以他一生的研究与实践说明了:至爱与坚守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前提条件。
继承与创新先生广博的学术视野,使他既关注本学科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关系,还关注梳理继承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传统,又关注总结借鉴世界母语课程与教学的有益经验。这样,他就具有了纵横捭阖的学术气概、宏微兼备的学术眼光。先生鉴史而知今,研外而用中,目的却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于是,先生又以他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学术思想告诉我们:“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历史眼光与当代求索”“以我为主与多维旁及”,是每一个献身语文教育学研究的学人必须具备的哲学观点与学术修养。
躬亲实践我国语文教育的百年历史,清楚地描绘出有志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前辈学者,是怎样以“理论跋涉”和“科学实验”这两股强大的动力为核心为经纬,掀起了经久不衰的改革汉语文教育与教材的波澜壮阔的大潮。先生成功地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既注重理论探索,又注重实践,躬亲实践。他不仅注意研究学科课程的学理,而且注重研究把学理变成高等院校的教材和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本;特别是在他出任语文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之后,又相继担任了关于语文学习科学研究的两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顾问,为此,他先后深入到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重庆、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十所实验学校。先生在耄耋之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样,先生的治学道路就显示出一条“学理一学本一学生”的鲜明轨迹。先生的学术实践告诉我们:学科和科学发展的历史必将公正地证明,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是同样重要的:献身于教育科学事业的人们,绝不应鄙薄教育实践,特别是不应鄙薄基础教育实践;相反,基础教育实践是高等师范教育的生命线。有出息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与教育的实验研究。
奖掖后学先生擎起“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这面帅旗的时候已经年届花甲。他深知学科的建设发展、科学研究的繁荣,归根结底在于培育后继学人,因此,先生很早就清醒地关注了提携、奖掖后学。如同所有学术大家一样,先生首先注意从论文、发言、谈话等途径识别中青年学人。诚然,真正的学问家不可能精通各门学问,但是,他们的学术思维方向却可能与相关研究投合相符,他们的学术思维频率却可能与之产生共振。因此,学术前辈往往能从纷繁的现象中敏感地辨识他人研究的价值,准确地选拔后学新秀。先生一旦发觉了后学新秀。就会为他们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在各种场合经受必需的学术锻炼:如虽是学员却兼任某一专题的教员,或在学术年会上被指定发言,或在学术组织担任一定的职务等,更多的则是表扬和激励他们。对于初涉学术领域的年轻人,他说“你为年会写了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对于刚刚离开工作岗位,还不习惯退休生活的人,他说“你还可以再干20年!”先生从不吝惜对后学的表扬与激励,单是他亲自给晚辈后学的著述赐序已经数以百计了。就这一繁重的工作而言,它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指导,将会产生何等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啊!
胸怀坦荡先生秉性爽朗,胸怀坦荡。性格决定了先生具有明快尖锐的言语风格和概括凝练的语言修养。他自陈己见时,往往毫不隐晦,直截了当;他有所批评时,往往直言相告,一语中的,而决不含糊推诿,言不及义。但他又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与先生相处,我们无须忐忑忧戚,无须转弯抹角,相反,我们会时常从他豪爽的笑声、诙谐的言词、风趣的谈吐中获取启示与力量。先生一生乐善好施,时常出资捐助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而决不斤斤计较、蝇营狗苟于一己私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决不文过饰非。当他发现自己在某些现象和人事上判断有误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失察与误解,真诚地向他人检讨,其中包括向自己的学生作诚挚的道歉。先生在年龄上是我们的长辈,在学问上是我们的导师,在事业上堪称一代宗师;但是,他尚能如此虚怀若谷,严以律己,那么,还有什么能比如此博大的胸襟更能包容浩淼的人心,如此透明的心境更能激荡起人的情感波澜,如此可贵的高风亮节更使人们永识难忘?
先生清癯的面容、挺拔的脊梁,轻快的步履仍然历历在目,先生讲学时简练的语言、高昂的声调,谈话时亲切的语气仍然言犹在耳。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先生毕竟是永远离开了我们!先生一生业绩彪炳史册,先生一生风范山高水长!我们深为语文教育事业有过这样一位先驱而庆幸,深为自己一生有过这样一位导师而骄傲!随着时光推移,先生辞世给我们事业带来的空缺必将更为分明,先生的业绩与风范在我们心中更会彰显出它长久的光彩与辉煌!
朱绍禹先生的英名与事业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