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漪
(于漪老师教《木兰诗》时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中的“东”“西”“南”“北”有怎样的含义?对此,教师事先做了如下“旁逸”准备。)
《楚辞·招魂》中有“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曹植的《游仙诗》中有“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渚,南翔陟丹丘”的诗句。
同是用方位词,表达则各有其趣。同是东西南北,有的是写到处奔波购买物品准备出征的繁忙;有的写四方不可留,希望死者灵魂归故土;有的写受到猜忌,郁郁寡欢。这种用法,楹联中、文章中也不少。《儒林外史》中所写杨执中屋里壁上的对联是:“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十分有趣。至于《捕蛇者说》中刻画紧张气氛“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教师是周知的了。
学生学《木兰诗》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
(学生)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理由是:“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
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地问:那么,什么时候包小脚的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备《木兰诗》竟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教然后知困。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的知识啊!问题还不在于教某一篇具体课文前的准备。而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细心采摘。日积月累,只有源头有活水。课堂上才会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查阅赵翼的《陔余丛考》,其中《弓足》一篇记载:南唐后主令官嫔窗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
课余将查阅所得告知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