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误区

2008-01-16 03:07范正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公开课文本情境

范正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地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接踵而至,我有幸听了不少这样的公开课。公开课的新理念、创新意识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受益的同时也发现目前语文公开课存在的四种通病:

误区一情境创设脱离文本

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时,为了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槐花香、槐蜜甜,竟然特地买了一瓶槐花蜜,让每位同学分吃了一勺蜜。结果后半节课在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品蜜座谈中虚度了。

教学情境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既得有“面子”还得有“里子”,不能和教学内容脱节,成为画蛇添足。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化解难点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目标,而不能把它作为点缀的“亮点”。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和文本实际,适时、适度、适量创设教学情境。

误区二拓展延伸淹没了文本

一位语文老师执教胡适的《我的母亲》,大致环节为:1.导人范读课文。2、研讨文本归纳主旨:作为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3、拓展延伸:先投影母亲苍老的脸庞,同时播放歌曲《妈妈的吻》;然后老师声泪俱下地谈自己的母亲;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妈妈平时是怎样关爱自己的,接着课堂发言;最后,要求写母爱感言。

在老师的煽情带动下,许多学生在讲述自己母亲时也不禁泪下。这是一堂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这位老师的拓展迁移占用了半节课的时间,挤掉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以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使文本学习止于表面而缺乏深入思考,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教法绝不可取。这些淡化文本,淹没文本,游离文本之外的拓展“迁移”只能是空中楼阁。

误区三合作学习华而不实

《课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似乎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公开课便不能称之为好的公开课,于是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公开课的时尚装饰。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渲染气氛,而是学生互相质疑、互相启发、取长避短理解文本,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有些老师的语文课从头至尾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个体能解决的,教师仍要求合作;学生合作不能解决的,教师强制学生合作。许多合作是被动合作而不是主动合作,是形式合作而不是实质合作。学生的有效参与不均匀,尖子生侃侃而谈成为“演讲者”,多数学生只能充当“听众”。因此,使得多数学生不愿积极参与其中,而直接从“演讲者”中获得信息,导致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收获远远低于在班级老师授课中的收获,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相违背。再加上教师的点评侧重于放在小组的整体层面上,忽略了个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

误区四教师表扬过度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让每个学生都成功”、“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种办学理念已蔚然成风,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已深入人心。语文课堂的赏识已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技巧。但许多语文老师也因此缚住手脚,不轻易否定学生,哪怕有些学生的回答是漫无边际,甚至毫无价值的老师也给予赞扬鼓励。因此造成在许多公开课上叫好声不绝于耳,掌声阵阵的场面。这样过多过滥的赞赏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评价变成课堂夸奖。老师单一廉价、导向不明的模糊评价使学生无法判断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激励导向作用。也模糊了学生回答的优劣点。这种只“褒”不“贬”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不严密性和随意不科学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标语)的有效手段。正确、恰当、适时、适度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是非分明”学有动力、学有方向。语文老师应该明白:学生期待由衷的赞美,也期待中肯的建议和指导。“比较好”、“还可以”等笼统模糊的赞美只会使学生觉得无功受禄、无足轻重而无所适从。

猜你喜欢
公开课文本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