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当前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下文就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在建立素质教育体制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等问题谈点看法。
一、应试教育制约了历史学科教学功能与活力的发挥
应试教育的机制是选拔或者淘汰的手段,而且几乎是唯一手段。因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最重要的尺度。造成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和学生为提高“学习效率”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学的状况。这种状况已经制约了历史学科教学功能的发挥,扼杀了历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生命力。其突出表现在:
第一,在历史学科功能的发挥方面。由于考试基本上只能检验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考试导向的体制下,教师自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特别是历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功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在能力培养方面。按照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往往不得不代替学生进行分析或归纳,这样做事实上是把不同的能力要求统统降低为识记这一最基本的层级,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同能力的严重背离。
第三,在记忆方法方面。学习历史,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是应该记住的,但是记忆存在着孤立的机械记忆和有联系的逻辑记忆的不同。历史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因此学习历史正确的记忆也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联系的逻辑记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由于考试导向,教师在“重点”部分多着笔墨,学生也反复练习,这就使历史发展的有机整体性被人为地割裂和破坏了,结果学生没有把握历史的本质联系,而只能死记硬背。
以上所述表明,应试教育体制很大程度降低了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功能和效果。在一切围绕考试转的指导思想下,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史料堆积,或者甚至是试题堆积,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障碍和弃之不能、学之乏味的沉重负担。可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经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了。
二、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乃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
革命导师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制定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都依赖于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其次,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
再次,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摧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几点思考
如前所述,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必须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首先,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为了适应素质教育体制的建立,课堂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向以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主。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教师课堂上讲授应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事件的发生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上,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现实,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联系国内外形势,联系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要谈古论今,赋予古老的历史以时代气息和现实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也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其次,要逐步突破现有的考试框架。一是考虑增加经常性的练习,减少考试次数。二是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的负担。三是评定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定,打破由一个成绩衡量学生的做法。
再次,创造条件,开展更多有益的课外活动。围绕历史学科能开展的课外活动很多,资源十分丰富,如组织观看历史影片,参观历史博物馆,开展读书活动,举办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评、书评、故事会、知识竞赛等等。课外活动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伴随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而最根本的是观念要转变,要真正确立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