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对人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析作品的思想性、分析作品中的形象、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品味作品的悠远意境、把握写作训练的过程等方面,贯穿德育教育,实现育德于教,文道统一。
【关键词】教育目标 语文教学过程 德育渗透
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方面在于:1.传播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的音、形、义,语言的组织与思想的表达,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法等。2.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世界、人生、事业、他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标也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可见,对人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任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自私冷漠等问题。因此,中学德育工作不可等闲视之。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呢?
一、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性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必然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古人就强调“文以载道”、“文道统一”。高中教材中的文章,篇篇精挑细选,思想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动的德育教材。《我与地坛》揭示了对生命的理解,赞颂了伟大的母爱,让学生懂得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祝福》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让学生懂得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其灭亡的不可抗拒;《泪珠与珍珠》让学生懂得博爱,懂得感恩;《罗密欧与朱丽叶》宣扬了对爱情的坚定、执着,让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更是从理性的高度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这些文章,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学生心田;像启明星,像航标灯,指引着学生的人生之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高尚情操在艺术作品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老师又何须再用枯燥的说教呢?
二、在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中树立学生崇拜的偶像
现在的中学生喜欢追星,并由此产生崇拜、仿效明星的行为。其实,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主人公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只要教师加以点拨,同样可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橘子洲头追问大地主宰的热血青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康河桥边作别西天云彩的多情游子(徐志摩《再别康桥》),执政府前遭遇野蛮虐杀的勇毅女子(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赤壁之下尽享天地恩赐的失意文人(苏轼《赤壁赋》),荷花淀中勤劳朴实的水生嫂子(孙犁《荷花淀》),19世纪不知疲倦的惊人作家巴尔扎克(雨果《巴尔扎克葬词》),……每一个艺术形象都绽放着人性的光辉,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又怎能不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呢?
三、在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中颂扬学生学习的榜样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位作者,每一位作者都是成功的范例,在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中,抓住他们不畏艰险、奋斗拼搏、最终成功的事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经受革命失败仍保持坚定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毛泽东,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坚守民族气节的朱自清;为寻求疗救国民良药弃医从文的鲁迅;潜心研究学问不慕名利的钱钟书;博学多闻探寻中国文化的余秋雨;身残志坚勇敢面对人生的史铁生;遭受腐刑忍辱负重著书立说的司马迁;正直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狂放不羁寄情山水的李白,一生飘零忧国忧民的杜甫;遭受贬官仍乐观豁达的文人苏轼;敢于直谏忠心为国的诤臣魏征;……这些历代的文人学士,其作品和人生经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的形象在文坛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这不正是学生们活生生的榜样?也许平凡的人生使学生难以亲身感受英雄的可歌可泣,难以亲耳聆听伟人的豪言壮语。但是语文老师可通过这些作家的形象,传播他们的事迹,让他们永驻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在品味作品的悠远意境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趣味,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情感。这种“愉悦”,一方面来自语言文字的感悟,这是语感的愉悦;一方面来自于作品中真善美的感悟,这是情感的愉悦。教学中通过品味作品的悠远意境,让学生获得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听“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生活中的种种错误和遗憾,也是人们生活的体验和美好的记忆。还有朱自清笔下那宁静美丽的月下荷塘;郁达夫笔下那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天;《边城》里温柔、平静的黄昏里翠翠莫名的心事;《赤壁赋》中清风明月下苏东坡的自我解脱。意境,无论清新淡雅、空灵洒脱,无论雄浑壮阔、奇险峻秀,都是那样的撼人心魄,动人心弦。我们在领略美的意境的同时,心灵得到了洗礼和净化,情操得到了熏陶和升华。
五、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写作中的审题和立意、主题和内容,都能体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流露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教师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首先通过指导学生审题和立意,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以真情和真意来反映人生;其次,通过批改作文,在评语中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加以引导,对那些消极、悲观、偏激的思想及时纠正;最后,通过评讲作文,扬善去恶,去伪存真,及时将作文中的腐朽的、暴力的、黄色的、灰色的等不健康的思想剔除出来,帮助学生与不健康的、不道德的、非人性的思想情感划清界限。例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宣扬“人都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的指责教育“压抑人的个性,培养的都是高分低能儿”,有的流露出对社会的失望,对亲情的冷漠。对此,语文老师的责任就在于澄清学生错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热爱生活,感恩亲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第一目的,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培养优美的人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把育人的工作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育德于教、文道统一。
★作者简介:黄庆红,湖北省孝感市黄陂路综合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