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颜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姊妹篇《续西行漫记》(韦尔斯著)中,记述了一桩中国文化史、话剧运动史上可纪念的盛事:鲁迅先生的不朽名著《阿Q正传》于1937年春由抗日剧社首次搬上舞台,轰动了延安全城。书中“苏区之夏·流动剧社”一节这样写道:“那有趣的农村无产者阿Q是由剧社主任曹彬三(译音)扮演的。从此以后,他无论走到那里,人们都高声喊着‘阿扣一伍这个玩笑的称呼欢迎他了。”这个令人喜爱、受人欢迎的阿Q扮演者“曹彬三”,就是赵品三。
毛泽东请赵品山等同志吃饭
赵品三,名振鑫,字品三,参加红军后即从字行,山西省榆次县西郝村人。1904年6月18日出生于一个半农半商的贫苦家庭,弟兄7人,他排行第三。1930年初参加红军后,担任过红军第五纵队第十六大队政治委员、特务大队政治委员,红三军团第八军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红三军团总指挥部秘书、军团直属党委书记,中央红军特别训练大队政治委员。他参加过攻打通山、崇义、平江、岳州等战斗,还参加过两次打长沙、三次反“围剿”的战役。1931年以后的几年中,赵品三在苏区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中华苏维埃政府定都瑞金后,他任职时间最长的是中央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成为苏区话剧运动的开拓者、领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红军学校是专门培养红军指挥员的军事政治学校。红校除军事政治课程外,还设有文化课,并特别注重课外各项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这些任务完全由校俱乐部负责实施,俱乐部下设文化、体育、戏剧等三个管理委员会,各学员队设有列宁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一种俱乐部)。赵品三既负责全校的工作,还兼做模型室的工作,制作了大批教学用的图表、模型、仪器、标本等。并根据刘伯承校长的指示,为红校学员设计了两套校服,以后被推广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服。
红校俱乐部是当时中央苏区的文化中心。因部队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需要而蓬勃兴起的话剧运动成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主要形式。红校的话剧工作特别出色,很快推广到苏区各部队、各部门以至乡苏维埃。戏剧管理委员会由赵品三、李伯钊、危拱之、蔡纫湘、伍修权组成。1932年年初,赵品三主持成立了红军的第一个专业剧团“八一剧团”。这年冬,以该团部分人员为骨干组成了工农剧社总社。红校几乎每周都举行晚会,演出歌舞、话剧。露天剧场挤满了观众,除学校学员外,还有苏区老百姓,远在十几里外叶坪的中央负责人也常来观看演出。每逢“二七”、“五一”、“八一”等节日纪念和重要会议召开时,演出更为盛大。赵品三既是演出的组织者,也是编剧和出色的演员,经常在剧中担任主角。他和李伯钊、伍修权、李克农、胡底、钱壮飞、王普青等人,合演过《父与子》、《破牢》、《阶级》等很多话剧。1934年1月,庆祝全苏二大的演出活动是苏区文艺活动的高潮,赵品三负责这次大会的会场设计、布置和安排文艺演出。当时《红色中华》报道了演出的盛况:“楼上楼下照耀着灯光,同志哥、同志嫂、同志妹,同志……挤满了雄伟的会场。……准备了,大家都准备叫哑了喉咙,鼓肿了手掌。这是对工农剧社热情的祝颂,祝颂它放射着工农大众艺术的光芒,祝颂它到群众中去。深入广大的工场村庄,成为我们的艺术战线上精锐的武装,成为我们战争动员中雄伟的力量。”全苏二大会议期间组织了七八次文艺晚会。由赵品三饰演赤色游击队长、李伯钊饰演小妹、胡底饰靖卫团总、钱壮飞饰反动师长、李克农饰土豪的大型话剧《我——红军》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喝采。当时报道说:“这几个要角是全苏有名的明星,表演极努力。”人们称颂他们的这次演出是“尽善尽美”的。这次演出受到中央负责同志的表彰,毛泽东专门请赵品三等剧团同志吃了一餐饭。
因为是“演戏的”才幸免于难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长征,红军学校随军出发。赵品三因身患痢疾未能随军行动。留在苏区的教育部长瞿秋白任命赵品三为教育部艺术局局长兼工农剧社总社长。工农剧社将所属人员编成三个军事化的剧团:火星剧团(由石联星、王普青率领)、红旗剧团(由施月娥、刘月华率领)、战号剧团(由赵品三、宋发明率领),在部队、火线、群众中以多种形式边战斗边宣传,紧密配合保卫中央苏区的战斗。
1935年元宵节,在雩都县小密地区由瞿秋白亲自主持,赵品三具体负责举行了盛大的军民联欢晚会。这次晚会盛况空前,军民冒雨同看,通宵达旦,情绪十分高昂。留守苏区的中央局党政军负责人项英、陈毅、贺昌、刘伯坚、何叔衡、陈潭秋、蔡会文等都出席了晚会。赵品三在1962年曾作七律二首追忆当年盛景:
十里听歌冒雨来,辉煌灯火照山台。
军民同乐逢佳节,星月联华逞妙才,
东边唱罢西边和,前寨收场后幕开。
披蓑张盖通宵立,三度闻鸡不肯还。
元宵结彩赣江春,壮舞高歌洗战尘。
夜雨绵绵弦韵急,红灯冉冉掌声频。
蒸豚煮酒劳军旅,磨剑擦枪待敌人。
三十年来谁记得,雩都情景宛如新。
赵品三根据瞿秋白关于“话剧要大众化、通俗化,采取多样形式,为工农兵服务”的指示,组织剧社同志深入前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开展剧本创作活动,写出了很多好剧本,如《李保莲》、《堡垒中的士兵》、《追击》、《游击》、《我们的队伍来了》、《菜刀下的营长》、《收租粮》等都是反映战争生活和白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新剧作。其中《我们的队伍来了》、《游击》系赵品三所作,曾收入瞿秋白亲自编辑的苏区第一个剧本集《号炮集》里。
当时,大多数同志尚不知时局的严重,唱着“胜利的号炮”歌,盼望着一两个月后主力红军会带着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凯旋归来。1934年11月10日敌人占领瑞金,接着雩都、会昌均陷于敌手。1935年2月,局势恶化,中央分局动员留守部队突围。赵品三亲自将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的三个儿子虎生、豹生、熊生送到一位老乡家里寄养起来,他还把工农剧社的剧本、演出材料密藏在老乡家的楼上。工农剧社的人全部分散编入林华司令员的支队,开始有一千多人,刘伯坚也在这一路。3月4日,突围开始,一出发就遇上倾盆大雨,天黑,路滑,山路崎岖。队伍冒着敌人的炮火,冲过云河、马岭、牛岭三个关口,付出了惨重代价。红七十团团长周建平在牛岭一战挂花,信丰唐村一战,刘伯坚左腿中弹,不久被俘遇难。
3月6日,又传来阮啸仙牺牲的消息。冲过两道封锁线后,林华支队减至500来人,在茶林又遭敌袭击,只剩300多人了。3月8日,走到磨盘山附近,林华支队决定分成6个连分散突围到油山会合。赵品三、韩进分在林华所率的连。当日,他们翻过一座山,走进一所院子正准备吃午饭时,突然枪声大作。赵品三、韩进跟着林华冲出,涉河爬山,躲进灌木丛中。在敌人搜山时,他们不幸落入魔掌,被押进敌人团部,这个团是粤军余汉谋部叶肇师莫希德团。林华被俘后机智脱险(后来他找到了陈毅部队,在三坪游击战争中牺牲),赵品三、韩进、石联星等30多人在敌团部关了几天,敌人认为他们是“演戏的”,不久陆续释放了。当敌人问及赵品三和韩进姓名时,他们谎称一个叫曹炳生,一个叫韩思进,蒙混过了敌人。3月13日,赵、韩二人脱离了虎口,开始了一段患难与共、并肩找党的艰险历程。
和战友艰难找党
赵品三、韩进步行了一天,到达赣南信丰。为了少招麻烦,他们将敌人开的路条扔到河里,决定以难民身份行动。从苏区出发时带的钱被国民党士兵搜去了,连好点的鞋子都给换走了。身上一文不名,何以为生?所幸韩进写得一手好文章,赵品三则长于绘画和书法。一路他们靠卖字画度日,从信丰到赣州、吉安,又到南昌、九江,沿途寻找党组织和红军部队。在九江,因孔荷宠叛变革命后,在南昌、九江一带到处指认、追捕共产党员和打散了的红军,活动十分猖獗,赵、韩两人不便滞留,买了两张车票就前往上海。
一路上敌人盘查甚严,遇到难过的关卡,赵品三用肥皂刻个假官防盖在“介绍信”上混过去,竟然一次也没露破绽。韩进早年在上海搞过工运,满怀希望通过旧关系找到组织。他俩到达上海已是1935年5月,此时上海党组织已破坏殆尽,几经周折,毫无线索可寻。于是,两人决心北上,但路费又成问题。因此,赵品三、韩进就以画会友,从同善书社一位书画家处得到了5元钱的周济后,又在国民党政府公安局救济科弄到两张廉价船票,登上了开往天津的客轮。
到达天津后仍一无进展,好在赵品三在“三山裱画铺”谋到个画扇面的营生,百张5毛的工钱,勉强糊口。韩进则找得一位工友家,作为联络通讯处。此时,韩进又生了一场病,赵品三三天两头还要扶他到红十字会看病。无奈之下,韩进病愈后再返上海找党,赵品三则暂回山西老家向西北方向寻找红军。4个多月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结下生死与共的情谊。
历经险阻到延安
1935年6月,赵品三回到山西榆次家中。他曾设想过托在西伯利亚赤塔做过生意的亲戚帮助直奔苏联,也曾有人想帮他谋个学校教员的职业暂顾饭碗,都无结果。
冬天,他忽然在一张报纸上看到红军东征的消息,并登有林彪、李弼庭等人的名字,才确信中央工农红军已胜利到达陕北。他喜出望外立即求亲告友凑集了12块钱赶到西安,在一个朋友开的汽车行里找了个干杂务的差使,并写信告诉韩进。1936年5月,韩进来到西安,补个名字混进了东北军一○九师当文书,想寻找机会跑回红军中去。部队开往庆阳去打红军,韩在偷路条时被发现,遭到毒打,伤好后又被迫回到西安。韩、赵两人又开始合作,在东北军的《西京日报》上投《西京百咏图》稿,由赵画画,韩作诗文,宣传抗日主张。随之,他们结识了《西京日报》主编魏文伯(时名魏雷)。在宣传抗日活动中,他们又认识了革命青年李文一,共同发起组织了“西北救亡反帝文化大同盟”。西安事变后,赵品三参加了“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分配做宣传工作。不久,在街上他陆续碰到在苏区就熟识的伍修权、危洪之、博古、叶剑英、张文彬等人。一天傍晚,赵品三和韩进在《解放日报》社同李一氓见了面。李告知中央已收到韩进的报告,决定恢复他们两人的组织关系,组织上将派丁白同他们联系。几天后,在汽车同业工会,赵品三见到了丁白,正式接上组织关系,回到了党的怀抱。赵品三立即搬到内部同志称之为“六国饭店”(实际是基督教青年会)的地方红军秘密办事处。不久,分配在冯文彬任部长的中央青年部工作。
1937年2月4日,赵品三与冯文彬同车奔赴延安。中央苏区的老同志们听说赵品三回来了,纷纷来看望他,刘伯承邀他到家中促膝长谈;邓颖超、蔡畅等与他亲切会面,互道分离后的经历。4月,西北青年救国会正式成立后,赵品三任军事部长兼西北抗日剧社总社长。军事部主要任务是领导准军事组织赤卫队和青年文化、体育活动。
1937年初,西北抗日剧社在延安公演了许多话剧和歌舞节目。话剧《阿Q正传》的公演轰动了延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都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赵品三和廖承志、朱光、王玉清等领导的西北抗日剧社和其它剧社一起,将苏区话剧运动大大提高了一步。韩进后来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作《题品三》七律一首,以浓情重墨塑造了这位革命者的生动形象,细腻刻划了他的品德与情操。诗曰:
又是春花烂漫时,太行山上数君痴。
甘同老骥伏残枥,愁看雏莺上别枝。
阿Q头衔犹自许,小D手腕漫相欺。
风光只忆沙洲好,艺苑魁星榜上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