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法兰西——发现民间

2008-01-07 01:17见证·影像志
走近科学 2008年1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猫头鹰剪纸

见证·影像志

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坡的农村婆姨,在法国雷恩国际博览会上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她的大幅照片出现在当地报纸的头版。她是谁,她为何赢得法兰西人的尊敬呢?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发出号召: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艺术家要向民间学习。 40年后,延安地区有了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农民艺术家。

1982年4月13日《延安报》刊发消息:靳之林和李秀芳应邀参加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掀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潮,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档英语电视教学节目《Follow me》。

对处中国陕北腹地的延安来说,欧洲是个遥远的世界。农村妇女李秀芳应邀去法国表演剪纸,成为当时轰动延安地区的一件大事(图1)。

(1)延安地委领导到机场为李秀芳送行

几天后,《延安报》发表了对李秀芳的专访。

*长在深山*

摗?20多年过去了,包括李秀芳、靳之林和陈山桥在内的许多亲历者,今天回忆起那段不同寻常的往事,依然兴奋不已。

李秀芳:走时,地区行署专员,管文化的干部,一起把我送上飞机(图2)。

(2)李秀芳接受采访

李秀芳家住延安地区安塞县沿河湾乡贾家洼村,是5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认识了这位生活在深山里的农妇。

1979年,安塞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陈山桥普查剪纸,来到贾家洼村。

陈山桥:沿途听说有个李秀芳铰花铰得好,我就找到了李秀芳。

李秀芳:陈山桥就撂下两块纸,叫剪几个花花。我就剪了几个送给县里文化馆。他们验了,就把我们这些人叫上,办了一个学习班。

1980年,40岁的李秀芳参加了安塞县第一届剪纸学习班。在班里,李秀芳算是年轻学员,她的剪纸方式也很特别。

靳之林:和那些拿起剪刀直接就剪的老大娘不一样,她上过学,她把要剪的先用铅笔画出来(图3)。

(3)李秀芳作品《群鸡图》的铅笔稿

当时,学习班上已经出现了一批令靳之林感到兴奋的老花样,而李秀芳的剪纸却体现出一种新的风格。

靳之林:她剪的鸡很生活化,她经常观察鸡的活动,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用艺术反映生活(图4)。

(4)图组:李秀芳剪纸作品《群鸡图》、《鸭子吃白菜》、《鹰踏兔》

李秀芳不仅能创作新剪纸,也能不起稿,拿起剪刀直接剪出传统的花样。

1980年,靳之林带着延安地区14个县的1000多幅剪纸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延安地区民间剪纸展览》。展览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位参观展览的法国人决定把这些剪纸带到法国去。

布瓦希埃教授当时担任法中友好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席。

布瓦希埃:展览会上的剪纸是一种真实的传统剪纸。很明显,靳之林正在从事着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历史性的挖掘工作。

靳之林:布瓦希埃提出来,希望这个展览复制一份,送到法国展出。另外,希望由我介绍一位陕北妇女去法国做剪纸表演。

最初,靳之林打算从安塞剪纸学习班里挑选一位老太太去法国表演。

靳之林:我开始想选白凤兰。因为她代表老年作者,她作品的内容非常丰富。

陈山桥:但是白凤兰一是年龄大,二是小脚,按照原来的外事活动规定,条件不够。

白凤兰不符合条件,出国人选一时陷入僵局。

*一枝独秀*

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接收了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576名留学生。

白云台来自西德东方博物馆,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她是研究中国剪纸的专家,慕名来到陕北。

70年前,毛泽东曾在延安枣园接见来自西方的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当时由于军事原因,陕北一直被看作禁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仍然不对外开放。

靳之林:白云台去了以后,引起轰动。因为她是解放战争以后,第一个来延安的蓝眼睛的外国人。

靳之林陪同白云台来到安塞,接待地点定在李秀芳家。

陈山桥:李秀芳的剪纸比较写实,又有传统,雅俗共赏,她在安塞老婆婆里是唯一有文化的一个作者。 靳之林:来的时候,全村人都列队欢迎啊。我们坐的汽车,群众都给拥着。

陈山桥:没见过外国人,满街满乡的都想看看这外国人长个啥模样。

李秀芳:反正就是垴畔上、街畔上都可多人了。

在窑炕上,白云台兴致勃勃地观看李秀芳剪纸(图5)。

(5)李秀芳向白云台展示剪纸技艺

李秀芳:我剪得细致嘛。白云台最喜欢大白菜、鹰抓兔。

这次接待的成功,使李秀芳成为去往法国的最终人选。

李秀芳:哎呀,听说同意我去法国,我心里都害怕,有些人说去了就回不来了。后来说是代表国家,有人陪同,没事。

1982年,春天的北京正热火朝天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李秀芳和靳之林来到北京进行出国前的准备工作。

李秀芳:就是学习出国政策,再就是做服装。从里到外,长的短的,衬衣外衣,都是两套。

当年做的呢子大衣,李秀芳至今还珍藏在衣箱里。

李秀芳专门为出国拍摄了标准照,并领到400元置装费。当时一般国家干部的月工资也只有四五十元钱,这笔置装费已经是不小的费用了。

靳之林也领到500元的置装费,置办了平生第一套西装。穿惯了蓝制服、54岁的靳之林当时还不会打领带,专门去请教他的老师、曾经留学法国的画家吴作人先生。

1982年4月23日,靳之林和李秀芳踏上飞往法国的飞机。

李秀芳:第一次坐飞机,飞机老是梆梆响,很害怕。飞机呼呼上去,又呼呼降一下,一起一伏的,心里就紧张,赶快躺下来。

*香飘海外*

李秀芳他们到达法国戴高乐机场后,直接转机去往法国的玫瑰之城图卢兹,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大型的国际博览会。

刚走进会场,靳之林就发现一份印有李秀芳头像的报纸,让他感到十分惊奇。

靳之林:刚一进去,马上就有人把一张报纸摊给我。这是一张图卢兹的报纸,整个第一版是李秀芳的大照片。

布瓦希埃:一位中国陕北的农村妇女,就这样出现在巴黎,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事件。 博览会上,中国展台的背景是陕北窑洞的图案。坐在熟悉的“窑洞”前,李秀芳开始剪纸。

靳之林首先向法国观众展示陕北最古老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抓髻娃娃。但法国人对这种题材的剪纸作品并不感兴趣。

靳之林:观众对李秀芳精细的剪纸技术很佩服。但对于像抓髻娃娃这样几剪刀下去,两三分钟就出来的作品,他们没有重视。

为激发法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靳之林想了一个办法,让李秀芳剪中国的十二生肖。

靳之林:他们对中国的十二生肖很欣赏,觉得不可思议。然后纷纷问自己的属相是什么?我就给他们一个一个地算,属羊的就让李秀芳剪个羊,属什么的就剪个什么。人们一下子排起了长队。

李秀芳:他们不了解自己属什么,靳老师就给他们算,我就给他们剪(图6)。

(6)李秀芳剪纸作品《生肖羊》

靳之林: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怀疑这么好的作品是不是用电脑制作出来的。

李秀芳:观众说我的剪刀上安有电子之类的东西。他们轮着看,看不见什么。

靳之林:他就把那个剪纸翻过来掉过去看,认为除了电脑,人工不可能剪出这么高水平的作品。

布瓦希埃:李秀芳剪纸动作很娴熟,观众很赞叹。这不仅是熟练而是一种创新。就用那些黑色红色的单色纸,创造出新的形象。

这时,又有观众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李秀芳:他们问,中国妇女是不是像你一样,人人都会剪花?我说是的。就像你们法国人很早就学开车,我们中国女孩到了十来岁都会剪花。

靳之林:观众问,你们中国有几个人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告诉他们,有成千上万。他们说中国太伟大了。 剪纸发源于中国,16世纪传到欧洲。欧洲早期的剪纸以剪影为主,曾盛行于18世纪。据法中友协南部负责人吉莱姆介绍,现在法国的民间剪纸已经消失,只有法国东部还能看见一些剪剪影的人。

靳之林:吉莱姆先生跟我说,中国一定要接受法国这个教训,不要把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丢掉了。

此时,法国雷恩会展中心正在举行一个大型的博览会。靳之林和李秀芳来到这里正值五一国际劳动节,参观剪纸的人比图卢兹还多。

一位观众突然请求剪一个猫头鹰。在中国传统剪纸中,表达达吉庆题材的龙凤鸡鱼等形象比较常见,而猫头鹰形象从未在剪纸作品中出现过。这让李秀芳有些为难(图7)。

(7)传统剪纸作品《吉庆有余》

李秀芳:咱们中国人不喜欢猫头鹰,尤其农村人,觉得猫头鹰不吉祥。从来不剪。

法国人为什么喜欢猫头鹰呢? 靳之林:他们说,猫头鹰是益鸟,像猫又像鹰,是两种动物的组合,很有意思,所以大家都喜欢它。 李秀芳:靳老师叫剪,我就剪了。

靳之林:猫头鹰一剪出来,人们都抢着买。

李秀芳把3张纸叠在一起,一气呵成剪出了3只带花的猫头鹰(图8)。

(8)李秀芳剪纸作品《猫头鹰》

李秀芳:一剪出来,观众高兴得都想要,快把展台挤倒了。

买猫头鹰剪纸作品的队伍越来越长,靳之林突然间想到晚上7点钟之前要乘火车赶回巴黎,而这时已经6点多了。

靳之林:我们赶紧走,很多观众在后面追着。我刚上火车,车门就关上了,衣角还挤在外头。

李秀芳赴法国表演剪纸,取得圆满成功。

1982年5月19日,靳之林和李秀芳乘飞机回国。

李秀芳:我回来后,叫我到县上作报告。

回到安塞第二年,李秀芳当选为安塞县文联副主席。4年后,她的家搬到县城,户口也从农村转为城市。作为县里的名人,现年67岁的李秀芳忙于各种社会活动,偶尔有空,仍然继续剪花。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猫头鹰剪纸
猫头鹰
剪纸作品欣赏:晨练
剪纸作品赏析
众志成城抗疫情·剪纸作品
大嘴蛙学剪纸
猫头鹰
爱哭的猫头鹰
手工剪纸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