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文

2007-12-29 00:00:00翁建平
中学生天地(A版) 2007年2期


  “墨鱼大烤”的郁闷
  
  语文课堂上,站在最高处的人,看到的不是黄皮肤的同学们,而是一个个黑色近圆形物体。当讲到激情处,高呼一声“奴隶们站起来啦”的时候,依稀可以看到寥寥几个黑球缓慢地立了起来。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上课睡觉……
  ——墨鱼大烤《对话语文课》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全国中学生网络作文竞赛”中,我们在成千上万的来稿中注意到了这篇《对话语文课》,署名为“墨鱼大烤”的作者在文中“痛诉”了语文课给他带来的种种“郁闷”——
  郁闷之一:学《永州八记》时,老师说,看文言文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的,因此文章的基调是悲伤的。“墨鱼大烤”却有不同的看法:难道被贬后就一定要写悲伤的文章吗?难道柳宗元就没有一天甚至一小时的开心时刻吗?或许这《永州八记》就是他在这短暂的开心时刻写的呢?至少文章中作者没有写“本文是我在很悲伤的时候写的”啊!但是老师说,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你只要记住这个就行了!
  郁闷之二:一次语文考试中,有一道题目是“《将进酒》的作者是”,他毫不犹豫地填上了“青莲居士”,结果被判错误,正确答案是“李白”。“墨鱼大烤”极度震惊:难道老师不知道青莲居士就是李白吗?他甚至质疑老师的大学文凭“是怎么混出来的”?
  郁闷之三:在一次写作文时,他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来作为作文的标题,结果语文老师用鲜红的笔在这个标题上面画了一道,并打下一个问号,批语是“语句不通顺”。“墨鱼大烤”在郁闷中不禁想起了韩寒的“名言”:作品如何关键不是文章写得怎么样,而是文章是谁写的。
  他无奈地说,在他和他的同学们看来,作为三大必修课的语文,已经变成名符其实的“必睡课”了……
  “墨鱼大烤”的郁闷让我们产生了追问的兴趣。我们又随便问了几个同学,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不喜欢语文!
  为什么向来被认为是最生动的语文课却有这么多人不喜欢?我们的语文课怎么了?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进了校园。
  
  “王老师,回来吧!”
  
  在杭州一所重点中学里,我们对部分初二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在收回来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很“特别”的回答:
  当被问道“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时,一位同学回答说:“让王星来讲课!”另一位同学“为什么不喜欢语文”的原因是“因为王星不教我们了”。还有一位同学甚至在问卷上写道:“请记者叔叔帮忙去跟学校说说,让王老师回来吧!”
  王星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
  在校园中一个临湖的小亭子里,几位同学向记者讲述了王老师留在他们记忆中的一些片断——
  佳妮说,初一时刚刚接触到这个也才从北大硕士毕业的语文老师,第一感觉是他很“狂”,爱吹牛,动不动就自称为“历史王子”。有一次在课堂上,他引用了一句孟子的话“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说实话,同学们一开始并不是很喜欢他。”但是慢慢的,王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起了变化。
  同学们发现王老师讲课并不拘泥于课本,甚至他只讲课本中他认为好的、值得一讲的课文。相反的,他在课堂上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荀子的《修身》等,比如有关易经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知识。“我们其实原来都挺害怕古文的”,小静说,“但王老师特别会讲故事,比如给我们讲‘降龙十八掌’,告诉我们其实这是出自于《易经》,还有‘六脉神剑’是来源于中医。还有很多成语典故、汉字的故事、一些古人的故事,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觉得古文其实很有趣。”“而且还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坐在一旁的佳妮补充道。
  即使讲解课文,王老师也与众不同。在场的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朱自清的《春》。“能选进课本的,肯定是人家觉得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文章,”小浩说,“可是王老师就不这么认为,他说这篇文章的语言很‘嗲’、感情很‘假’,让我们觉得挺新鲜的。”“你们不怕被王老师‘误导’吗?”“那不会,”小浩说,“我觉得王老师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迷信名人,我们当然也不会迷信王老师,我们觉得他说得不对的地方,自然也会和他辩论!”
  一说起“辩论”,几个男孩子马上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说起了有一次在课堂上大家群起“围攻”王老师的事,“最后王老师一张嘴斗不过我们十几张嘴,只好投降了,哈哈!”学生们告诉记者,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不仅自由讨论是允许的,而且根本用不着举手,想到什么马上就可以大声说出来。
  而让女孩子们最难忘的是那走出教室的语文课。“有时候天气不错,王老师就会带我们到花园里来上课,朗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感觉特好。”“王老师还带我们到图书馆去读书,让我们发现原来安安静静地读书也是一种享受。”
  还有一点让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就是王老师很少布置作业,这让现在成天泡在题海中的学生们怀念不已。不过王老师也要求他们课外要多读书,特别是读经典文学作品。“比如四大名著啊,鲁迅、杰克•伦敦等名家的作品啊,”秋紫说,“以前我喜欢看郭敬明等人的青春文学,对经典作品不太感兴趣。后来在王老师的要求下,也去关注了一下,发现这些小说蛮有意思的,比郭敬明的好看多了。”
  说到王老师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课”,小静说:“那天王老师来上课,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王老师忽然说了一句‘今天我最后一次带你们推开知识的大门’,大家一下子都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然后我就哭了……很多人都哭了,男生也哭了……”亭子里一片沉默,沉默中不知哪里传来一个低低的声音:“能不能让王老师回来啊?”
  记者转辗找到了王星老师,他道出了“离开”的原委。原来,有一部分学生家长听说王老师“不讲教材”、“不布置作业”以后很有意见,反映到了学校,学校承受不了家长的压力,就将他调离了这个岗位。
  说到“不讲教材”,王老师说,课本里有一些文章学生一看就能懂,何必去老生常谈地再讲一遍呢?还有些文章选得并不好,又有什么价值去讲呢?他认为语文是关乎人的思想和心灵的事,需要放下一切成见,他希望通过他的讲课方式去引导学生们学会独立分析和思考。“比如讲《西游记》,多数人会去关注它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我就在这之外又给他们讲了一些不太被注意的细节,比如狮驼岭猪八戒被抓后孙悟空去救他,在紧张的救人时刻,孙悟空还很调皮机智地骗猪八戒说出了自己藏私房钱的秘密。这些充满了生活情趣的刻画会让学生们对《西游记》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对于有些课文,王老师采取了让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己做课件、自己讲课的方式。“课本里有一篇‘兔子和月亮的故事’,学生们讲得很好,老师如果不认真备课,可能都讲不到这个水平。”
  说到“不布置作业”,王老师说他并不是不注重作业和考试,而是因为他不希望过多的习题把学生们对语文的美感都破坏掉,他认为首先是要打好基础、提高修养,有了这些积累,到了初三时再集中去做一些题、学习一些应试技巧,成绩自然不会差。“其实我也想布置作业,”王老师说,“可是我看到学生们现在各科的作业已经很多了,连运动的时间都没有,身体都搞坏了,我还怎么忍心再给他们增加负担?”
  说起自己的被调离,王老师满是无奈。但他也相信,他的学生们已经在短短的一年里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收获是什么?
  小浩说:“对语文有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佳妮说:“我相信我能把语文学好,中考考题里不会有太多课文里的内容,我相信我在课本外的积累要比别人更多。”
  秋紫说:“语文是一种美,是一种内涵,没有这些人会变得很浅薄。”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七嘴八舌——对小调查结果的一个整理
  
  数字:
  喜欢语文课 52%
  不喜欢语文课 37%
  无所谓,没感觉 11%
  
  典型声音:
  
  语文让我们的思维受到限制(浙江杭州某中学 王琪)
  其实我并不是排斥语文,毕竟语文课是我们必学的课程。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语文课有时候太过于僵化,实在让我觉得很无趣。比如说我们在上完一篇课文的时候经常要被问到这篇课文体现了什么中心思想,比如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时,课本里的标准答案是“那是一种坚忍不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但我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同学就认为愚公与其移山,还不如开路或者干脆移民搬迁;有的则说愚公分明就是‘封建家长’,扼杀了后一代人的理想……可是考试的时候就只有课文里那个标准答案。我感觉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思维将受到严重限制。说真的,要不是考试的需要,我连书都懒得看。
  
  语文开拓了我们的思维(浙江杭州翠苑中学 王君)
  我最喜欢语文课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不像别的课那么刻板,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所以对每篇课文的理解也有不同,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再听听别人怎么说,这样就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记得学《爱莲说》的时候,老师正在台上讲莲花如何美好,底下有个同学咕哝了一句“我就不喜欢莲花”。没想到被老师听见了,就让这个同学站起来说说理由。他说,莲花从污泥里吸取营养,所以才能长大、开花,现在却要自命清高,这不是儿嫌母丑、忘恩负义吗?他的话一下子让教室里炸开了锅,一些同学支持他的说法,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后来我也站起来发言说,出污泥不能光“不染”,还要像一些水生植物一样能够去改善环境。老师也给我鼓掌呢!
  
  
  
  语文课让我昏昏欲睡(浙江台州某中学初三学生 李思惠)
  每次上语文课都要机械地分段、归纳文章大意、总结中心思想……非要把那些本来就老得掉牙的文章大卸八块,弄得跟尸体解剖似的!我们的语文老师最喜欢告诉我们的,就是怎样不看题目、光看选择项就能答对题之类的“诀窍”,或者就是让我们识字、背书。天哪,我快要受不了了!太枯燥,太枯燥了!所以每次上语文课我都昏昏欲睡,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一点也没听进去。马上就要中考了,要是继续这样下去我的语文成绩肯定不会好,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爱上语文,爱上语文书(陕西西安中学 司蕾)
  记得刚上初中的那段时间总觉得有点烦,有一天晚饭后我到学校里去散步,看到天上有很多红色的火烧云。正看得出神的时候,旁边走过一个高年级的同学,好像在背书一样地念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一下子呆住了,好美啊,我的眼泪差一点都要掉下来。从那一天起,我就爱上了语文。
  我特别爱看语文书。我们现在学习紧张,没多少时间去接触外面的信息,但仔细看进去,就会发现其实语文课本里就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里面有历史,有故事,有风景,有感情。它们让我学到很多知识,也教会我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还有很多时候,它们还是会让我产生那种“好美啊”的感觉。其实语文就是这样,你亲近它,它就会亲近你,不是吗?
  
  语文有什么用?(浙江绍兴某中学 李琦)
  学语文有什么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以后既不可能当作家,也不大可能成为记者之类的。为了说话吗?可是好些小时候语文成绩不好的人说起话来不也是一套一套的吗?学语文,我看就是为了考试吧!不过有时候课文的要点复习个半死,结果考试却连一点也没考到!所以我觉得语文真是一门既没用又不实在的课。有工夫还不如多学学数学和英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英语更是走到哪里都畅通无阻,多好。
  
  数学让我爱语文(杭州机场路中学 冯晨)
  我最头痛的不是语文,而是数学。有一次爸爸在下班路上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从一到无穷大》,我一看又是一本“数学参考书”,就没了兴趣。一天晚上做完功课睡不着觉,就把这本书翻出来看两眼。没想到,一看就放不下了。虽然是在讲数学和高深的科学道理,它的文字却很生动有趣;尽管我有很多内容还是看不明白,却强烈地感受到了数学和科学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从此,我对理科的兴趣大增,成绩也有所提高。
  回想一下,我更佩服写这本书的那个科学家的语文水平,他笔下的文字竟然有这样一种力量,能把一个“科盲”变成一个“科迷”。以前就知道“语文是基础”这句话,现在才明白了“基础”的意义。
  一个同学抄来一首诗,说是帮助记忆圆周率的:“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我……”呵呵,我想,能想到这样一个“绝招”的人,一定也是个语文高手。
  
  看着同学们对语文课各抒己见,你又是怎么想的呢?也许你会说,说来说去,关键还不是要看有没有一个好老师啊!是啊,这真是顶顶重要的一件事了。可是,对于咱们大多数人来说,碰到一个好老师还真是可遇不可求,那我们自己又能做点什么?在采访当中,我们的记者当然不会忘记帮同学们向那些“好老师”们讨教一点学语文的“锦囊妙计”,对了,仅仅供你参考哦——
  
  如何学语文
  
  王星(化名,杭州某重点中学语文老师)如是说:
  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多读些经典文学作品,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一定要读——如果觉得《三国演义》的文言文难懂,甚至《红楼梦》也不好读,那么起码《水浒》和《西游记》要读完。包括一些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也应该多读读。
  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打基础的时期,这段时间你读了什么、接触到什么,基本上决定了你将来的修养和思想水平能达到什么高度。可能一开始阅读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小障碍,但克服了这些障碍,你就会进入一个门,看到一个新世界,你会看到很精彩的东西,无论你是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娱乐,从这些经典作品的原著中都会获得很多。
  在作文方面,单纯追求写作技巧是没有用的。最管用的“技巧”就是让你的生活内容丰富一点,让心灵和思想都舒展开来。练武之人有句话:“练武不练功,十年一场空。”“武”就是动作招式,“功”就是内力,是体能、力量、韧性等等。学习一招一式是容易的,但内力需要靠长时间持之以恒的积累,无论学武术还是学语文,都是一样的。
  
  梁万年(江苏省金湖中学语文老师)如是说:
  同学们一定记得寿镜吾先生头向后拗去的一幕。诵读是古人也是今人学习语文的第一要着。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就可久远不忘。汉语言文字本身具有声调、节奏,乃至韵律,反复诵读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有利于理解、记忆,读多了,读久了,你就可以“出口成章”。巴金先生在回忆学生时期读文章生涯与创作的关系时说:“读过的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懂得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放开喉咙,大声诵读吧。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如是说:
  我的语文的确学得蛮好,不敢说打遍天下无敌手,反正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种语文考试中我永远是第一。可是我的语文本事主要不是从教科书上得来的,而是“功夫在书外”。
  要说怎样学语文,就必须明确你学语文干什么。首先,我唱个高调,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专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人,大都考不好。少数考好了,以后也没出息。
  第二,你要明白语文是什么。语文不是跟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并列的一个学科,你要那样看待它,那你就一定学不好。要知道,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一切其他学科,不都是用语文表达出来的吗?所以,你必须以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才能学好语文。
  其实,学好语文很容易。随手教你几招,不怕你扩散,就怕你做不到。一、每天写日记,要写那种不给任何人看的日记,每天就写一百字,不多不少。写到一千回,下笔如有神。二、大搞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给所有老师起外号。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得山穷水尽。到那时,什么语文考试、作文竞赛,简直不堪一击。三、进行背单词、背诗文比赛。电脑里存盘的资料多,可调用的东西就多。同理,你多背些古今中外死人活人的东西,不用思索,“语文”就顺口而出了。
  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语文很快就学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