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聪明的司马懿,为什么竟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的那么傻?似乎不能仅仅用“多疑”二字作为他突然撤兵的唯一理由。只要他稍微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或干脆派大军先将城包围起来再说。司马懿手下带着15万大军,倒要看看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能征惯战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竟然连这些都没想到。
退兵。太反常了!而这一反常行为的背后,莫非隐藏着什么不为人道的玄机?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小小的“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间里,我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说。
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而且充满着艰险。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牵制。曹操对他存有戒心,曾对人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曹丕、曹睿时他官至骠骑大将军,与诸葛亮对垒,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但诸葛亮并不真刀真枪地去跟强敌司马懿干,而是利用曹睿对司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么点儿“坏”——反间计(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就把这个堂堂的司马大将军给拉下了马。曹睿中计且不说,可悲的是司马懿那班同僚们也纷纷地对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亏大将军曹真惜才,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捡了条命。但那显赫的职位自然保不住了,他只得回老家养老了。风云变幻,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战屡胜,曹魏全军上上下下,没有人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曹魏的江山要危险了,司马懿戏剧性地时来运转了,临危受命为“平西都督”。司马懿心中明白,在某币叶意义上讲,这靠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因为满朝的文武,此时只有他本人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去一决高低,有诸葛亮在一天,他刮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他不得。而如果诸葛亮不在了……
而今,在“空城”里虚张声势的诸葛亮势单力孤,此时虽正是歼灭他的绝好时机,但老于世故、深谋远虑的司马懿,这时候不得不去考虑许多战场之外的东西,比如,一旦魏军大获全胜灭掉蜀国后,自己个人的生死存亡——很显然,一旦抓住了诸葛亮,魏国面临的大敌也就不复存在了,自己也便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就很可能再一次被政敌们置于死地。精明老道的司马懿才不会去步前朝韩信“狡兔死,走狗烹”悲剧的后尘。许多事儿往往就是这样,不是干不成,而是当事人出于各自的某些切身利益考虑,有意设置障碍.成心不愿去干它。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马懿,断然决然不进“空城”,放宿敌诸葛孔明一马,岂不是为自己留出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空城计”这段情节当然都熟知。对司马懿没有敢进人那小小的“空城”这一明显反常的决定,若稍稍去加以思考,你便会发现很多的疑问。正是这种种蹊跷和疑问,引起人们进行探究的强烈兴趣。而随着这一探究的逐渐深入,我们的目光,也渐渐由那座小小的“空城”,进入了那微妙而复杂的深层结构:内耗,内乱,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团结,凝聚,国运吕,国力强。
(严东荐自《知识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