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L-FCM的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构建模型

2007-12-29 00:00:00王欣欣
中国市场 2007年23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21世纪市场环境下构建供应链的必要性,指出培养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增加企业合作效率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影响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L-FCM的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构建模型。
  关键词:供应链 关系型信任 功利型信任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整个市场竞争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为了获取优势,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相应的供应商,同时将重点放在核心业务,当今制造商对供应商的依赖性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和供应商、客户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的整体协作,增强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一个成功的供应链来说,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最关键的前提。因此培养企业间的信任是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增加企业合作效率的有效方式。
  
  一、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的分类
  
  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就是在基于风险和相互依赖的前提下,合作双方相信另一方有能力并且有意愿去履行承诺,同时任何一方都不会利用对方的弱点去获利。本文将供应链内企业间的信任划分为功利型信任和关系型信任:功利型信任是指企业间在交往初期,对信任的结果进行成本利益的计算,关注的是合作方的能力以及控制机制,也即是理性信任;关系型信任是指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双方相互了解加深,行为的可预测性提高,对行为的良好预期让企业产生的非理性的信任。因此,在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研究中,应同时对理性(合作方的能力)及非理性(合作方的善意)进行考虑。
  
  二、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任关系的研究,本文得出影响企业对供应商信任度的因素如下:
  
  供应商能力:供应商能否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提供所需的产品;
  供应商的声誉:其他与供应商有过合作经历的企业评价;
  产品重要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的关键程度;
  专用资产投资率:供应商为与本企业合作提供企业所需产品而进行的专用资产投资率;
  供应商可替代程度:市场上提供同类产品的供应商数量;
  沟通程度:企业间信息的沟通渠道是否通畅,获得的信息量大小。
  综上,将供应链内企业间的信任分为功利型信任(理性信任)和关系型信任(非理性信任)两大类。同时,通过对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产生机制及理性和非理性信任的分析,又进一步细分了功利型信任和关系型信任的影响因素。
  
  三、基于ML-FCM的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构建模型
  
  由于信任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想要对象信任这类难于用试验评价的现象建模,模糊逻辑的定性化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因为它可以用自然语言的说明性短语直观地开始分析(例如:这个供应商的声誉非常好)这个短语表示的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我们用一种叫做模糊认知图(Fuzzy Cognitive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