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学习型”双师培养的探讨

2007-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7年23期


  摘要: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培养适用型物流人才的重要保障,培养一支能力不断更新,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永保鲜活力量的“学习型”双师则是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也是高职物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就物流专业“学习型”双师的培养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物流专业 “双师型”教师 “学习型”双师
  
  目前物流业界普遍存在着企业对人才需求旺盛,但学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却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这一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学历与能力不符,证书与技能不符,出现了大量持有物流专业学历证书的“物流专业人才”难以胜任本职工作,造成了企业物流人才短缺与物流专业学生难以就业的两难处境。培养适用型物流人才就成为当前物流专业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培养适用型物流人才的重要保障。培养一支能力不断更新,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永保鲜活力量的“学习型”双师队伍,则是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也是高职物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目前我国高职物流教育师资现状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缺乏专业师资,教师水平差别大。因此,物流专业“学习型”双师的培养刻不容缓。为此,淄博职业学院在多年的实践中,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
  
   一、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方式
  
  人才是兴校之本。针对我国高职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学院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方式,通过名师工程,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快速带动“学习型”双师的构建。
  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引进“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争取优惠政策,对于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给予不占编制、不占岗位的引进政策,优先引进。对于企业行业一线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采用人事代理制的模式,实行合同聘用制。
  重点面向社会,招考专业技术人才。面向企业、行业一线招考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技术人才,壮大 “双师” 素质骨干教师队伍。深入重点高校,选拔招考优秀本科毕业生。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分层次安排好人才引进规划,有计划地到在相关专业具有优势的重点院校,引进应届毕业生,并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
  利用社会资源,聘用技能型兼职教师。不断加大投入,从与专业设置相关行业或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中,选聘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课。重点选聘名师专家、首席技师或能工巧匠,使各专业至少聘请一名在本市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技术或管理专家。
  
  二、提升物流专业“双师型”教师素质
  
  实施“百人培训工程”,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启动教师“境外百人培训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共安排百名教师到境外物流教育发达国家参加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培训的计划管理,根据教师特点和专业建设要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对于本科学历的教师,要以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并重,同时考虑技能培训;对技能型教师,要以业务理论进修为主进行培训;对于高学历教师,要以到企业实践锻炼为主进行培训。
  开展两个拜师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一是开展技能型教师与理论型教师的互相拜师活动。按照新老结合、理论型与技能型结合的原则,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起来,互相学习理论和技能,并安排他们共同参与理论课和实践课 “一体化” 教学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二是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课教师互相拜师活动。通过一对一结对子,校内教师向校外实践课教师传授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经验,校外实践课教师向校内专任教师传授来自企业一线的最新技术技能。
  强化两项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打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科学规范的制度环境,努力营造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教师能够爱校乐教,实现忘我工作与心灵自由的统一,迸发思想活力。二是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和执行我院教职工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十要、十不要”的规定,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三、安排物流专业“双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双师,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院校安排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等方面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的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掌握本专业一些应用技能,不断更新完善实践知识。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一般要求完成以下几项任务:开展物流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物流行业目前的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为“产学研”结合建立纽带。
  
  四、贯彻“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培养途径
  
  构建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育科研培训模式,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是教师面向未来发展的成长需要,是发挥教师群体效应的需要,可以有效地形成团体学习的良好环境。院校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和教育资源,开展广泛的产学合作,主动把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实训工厂和实训基地,尽可能地把教学、生产和新产品研发、实训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设计与生产、教学与研究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水平,走“双师型”专业发展之路。
  五、建立有效的管理激励系统
  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系统。主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四种机制:
  引导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岗位津贴和考核制度》以及教师职称评聘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这些制度在调整教师学习、工作能动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引导教师主动参加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