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07-12-29 00:00:00史宝玉
中国市场 2007年23期


  摘要:物流业是专业性较强的服务行业,而目前国内面临物流人才紧缺的状况,不利于物流行业的发展及国际市场的竞争。本文通过分析物流人员现状及培训现状,构建了物流人员培训体系,希望通过培训这一有效途径,解决物流人才紧缺这一突出问题。
  关键词;物流人才 培养 培训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根据我国的WTO承诺,物流市场从2006年底开始全面向国外资本市场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将加入国内物流市场的竞争,而竞争的焦点无疑将是对物流人才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中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样也体现在国外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青睐。
  
  一、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现状
  
  1.物流从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物流人力资源现状并不使人乐观,物流业作为一种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各类从业人员多为过去相关行业转化而来,专业知识缺乏。因物流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工作多而散,异地使用和频繁调动情况经常发生,加之各种激励措施不到位,因此出现从业人员不多,甚至本专业人士外流的现象,使原本不足的人员供应变得更紧张。 据有关机构预测,2010年后,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要达到3万到4万人。
  2.物流从业人员质量不高。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了解市场信息、熟悉物流方案、能捕捉业务信息、拓展业务渠道、设计最佳服务方案、提供优质服务并为企业带来客户和业务的开拓型物流人才相当缺乏。物流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物流中高级人才缺乏,如物流经理等更是奇缺。物流行业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不足10%,远远低于其它行业。但据美国奥尔良大学对全美物流职业情况进行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物流管理者中,92%具有学士以上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特别是物流管理高级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物流业的主要“瓶颈”。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再加上长期“重物质生产,轻物质流通”思想的影响,并未引起人们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视,使物流教育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
  1.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其一表现在培训内容方面。现代物流是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体。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而各高校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某些高校只进行物流某一环节的讲授,或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受教育者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缺乏全面、系统的实践创新能力。其二是培训方法和手段方面。各大高校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缺少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这些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少,既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又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培训效果不好。其三表现在培养模式方面。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渠道主要有高等院校的专业培训和社会组织的认证,多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如物流师、物流经理等。我们必须认识到,物流行业因其的业务范围广,涵盖工作种类复杂,因此除了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和管理人才外,也同样需要实际操作人员,因此不可忽略职业教育对物流人员的培训作用。
  2.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一是为培训而培训,未形成以需求为目标的培训体系。我国物流教育正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不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院校所开的课程多不适应物流业的需求方向,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尤其不能满足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二是培训没有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培训缺乏系统性。多以操作型或技能型为主,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物流人才。社会上的不少物流培训项目由于受商业操作的影响,无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无规范化的教学和考核,无统一标准体系,物流培训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三、物流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
  
  结合物流行业特点,针对我国物流人才供应现状,必须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人员培训,才能真正使我国物流业人才匮乏状况有所缓解。
  1.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物流培训。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短缺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在全国高校建立物流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学习,实施本、专科教育;在有条件的高校逐步恢复或建立物流专业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体系,实现物流人才的系统培养,为我国的物流业培养中、高层次的人才。同时我们还可以发挥国内大多技术学校的作用,进行有关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实现初级物流人才的有效供给。除了通过正规院校的培养外,我们还可借助社会培训机构实现人才的培养,以解决物流人才供应不足的现状。
  2.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物流培训不应只培训物流行业知识和技术。物流培训从几方面进行,一是知识培训,可通过讲座、读书实现;二是技能方面的培训,所谓技能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事情出现或发生时的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工作中所需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包括问题解决所需的沟通和协同技能。组织竞争力的体现靠的是团队的合作,以合作求竞争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针对这一层次的培训需求,组织可开展相关的实践培训和情景模拟,提高员工的技能,这一技能一旦获得,员工通常不易忘记,对任务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个层次的培训主要指人员的素质而言,主要包括个体的价值观、忠诚度、进取心和责任感等内容,可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实现人员的培训,使个体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以文化凝聚人心。
  3.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应摆脱传统的单一化的培训模式,实施科学合理、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我国目前已存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大中专院校实现人才的培训与输送,社会培训机构为数不多且规范化程度低。而国外大企业一般都设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如培训中心、公司大学等,其人力、物力配备相当齐全;同时公司还会根据企业需要委托学校代培或联合培训,或者借助各种正规的培训机构实现人才培养。我国企业可借鉴相关经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当然,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培训市场,同时加大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企业必须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加大培训投资的力度。
  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结构化培训,培训和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物流理论,具备实战能力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物流人才匮乏的现状,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关于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4,5:6-8.
  [2]张晓牧.中国物流企业人才之痛[J].中国物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