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才兴起的一个新型产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发展国际物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条件来分析,广西已经具备成为双向沟通中国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基础和潜力,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关键词: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广西;条件分析
一、导言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简称IL)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为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大物流的发展需求,广西自治区政府作出“把广西逐渐建成现代化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战略决策,要使广西成为我国西南、华南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和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最终成为全球现代物流业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广西正在依托独特区位优势,着力构建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贸易和投资是物流的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为广西物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
二、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条件
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是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要素。物流的功能就是将原材料或货物快速、安全、低成本的运输和配送。运输是实现物流运动的手段,所有的物流作业都是物体的空间位移,运输存在于物流运动的每一个过程,国际物流的实现必须通过各种运输方式来实现。因此物流中心必须首先是交通运输中心,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是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要素。
良好的区位资源是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客观条件。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国际物流中心,该地区的区位资源具有较大影响。纵观国际著名的物流中心可以看到,这些中心都处于沿海、沿江或公路、水路、铁路及空运交通枢纽所在地。这一方面为物流分拨提供了方便通道,另一方面广阔的辐射力可以集聚更多物流。
充足的物流量和物流供给能力是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有力支撑。物流服务也是商品,因此物流市场的发展同样是由需求和供给推动的。货物流量大,辐射能力强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固定货源,物流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足够的物流量做支撑,就不能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中心的规模效益就不能发挥出来。与之相适应的是,必须要有充足的物流供给能力,如果综合物流服务企业数量少、质量差、效率低,将无法满足物流需求,导致物流的恶性循环,无力支撑物流中心的发展。
先进的物流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是集先进的运输技术、信息技术、仓储技术、包装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现代卫星定位技术、机械化装卸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必须紧紧依靠技术进步,最大限度的提高物流发展的技术含量。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物流中心连接世界各地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保持物畅其流的必要条件。
呈梯度结构的物流人才是国际物流中心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物流企业的发展和物流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原来大量手工操作被先进的技术所替代,这就对物流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物流中心除了需要基础的仓储与运输管理人员外,更需要那些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
区域合作是物流中心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物流中心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地区间区域市场的封锁将会减少商品流通的相对规模,使物流中心的生存空间受到相当挤压,增加了物流中心开展业务的难度,削弱了物流中心所可能带来的比较利益。因此只有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才能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
三、广西构建双向沟通中国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条件分析
1.广西构建双向沟通中国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有利条件
具有独特的区位资源是广西成为物流中心的客观条件。首先是西部地区的依托。广西作为连接大西南而且是整个大西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以及大西南与东部地区经济对接的¬前沿地带,是西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对外联系的枢纽地区。1992年5月,中央决定“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部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目前,通往西部的交通线已经基本定型,广西作为中国大西部的南端出海口的地位已经确立。其次是国际区位优势。广西地处我国与东盟国家交往的前沿,是我国华中、华东地区进军越南等中南半岛国家的必经之路。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发展史上,广西一直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广西在沟通中国沿海及内地与越南的物资流动方面已承担起部分枢纽角色。
综合性物流大通道已现雏形。近年来广西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西部地区出海通道,加快推进与东盟连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在公路方面,目前广西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157公里,今后将重点建设以南宁为中心,通往越南以及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的高速公路,构筑连接华南、西南、华中至广西沿海港口,以及沟通中国与越南乃至通向东盟其他国家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到2010年,全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800公里,出省、出边高速公路通道达到8条以上;在铁路方面,到2010年,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600公里;在空港方面,广西现有南宁、桂林、北海3个航空港,开通航线100多条,4小时直航可覆盖东亚和东南亚所有国家首都,广西将把南宁机场建设成为通往东盟各国的国际枢纽港,把桂林机场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枢纽港;在海港方面,广西共有港口21个,其中防城港、北海、钦州三个沿海港口2006年吞吐量逼近5000万吨,新增吞吐量1280万吨,同比增长34.9%,其中外贸吞吐量3481.96万吨,同比增长31.74%,占总吞吐量的70.3%。预计到2010年,广西沿海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将达8100万吨。中国-东盟最便捷的国际海上大通道地位进一步确立。便捷的交通为广西构建双向沟通中国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2.广西形成双向沟通中国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制约因素
经济总量小,物流有效需求不足。广西经济总量小,限制了进出口贸易市场的规模。2005年广西进出口贸易额51.8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只有0.36%。其中对东盟进出口12.24亿美元。国际物流中心首先应该是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中心。多年来,虽然东盟是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双边贸易额远低于临近的广东(2005年广东对东盟进出口369.04亿美元),也低于云南(2005年云南对东盟进出口15.57亿美元)。较低的贸易量制约了国际物流的需求规模,也制约了政府对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物流综合服务功能较低。目前广西物流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能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大物流的发展需求。广西物流企业多,但功能单一,根据交通运输部门统计,全广西运输企业月2000家,这些企业基本上只提供运输服务;物流企业实力不强,缺乏国际性的物流企业;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低,导致物流效率低,成本过高;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性、兼容性差,尤其是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发展缓慢;物流人才缺乏,特别是既通晓现代物流知识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因素导致物流综合服务功能较低。目前西南地区大量货物的出海,“舍近求远”选择湛江港和广州黄埔港,这让广西的“西南出海大通道”身份有些名不符实。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书冬.共享合作与发展 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EB/OL] http://www.scxd56.com/info/xhtz/200508/4355.html.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