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安全溯源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食品溯源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可能。特别是条码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信息自动采集技术,可以对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储藏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的管理对象进行标识,并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论文从条码技术自身特点入手结合流通实际对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过程进行应用分析。
关键字:条码技术 食品安全 食品溯源 应用研究
食品直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首当其冲会受到侵害。同时不安全食品带来的危害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潜伏期长等特点,因此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安全带来的国际贸易问题也日显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取消了关税壁垒,发达国家凭借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等优势,实施以检测标准为基础的贸易技术性屏障,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人民健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开始应用“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等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追溯技术体系仍没有建全体系,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无法实施跟踪与追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食品溯源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可能。条码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信息自动采集技术,可以对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储藏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的管理对象进行标识,并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一旦食品出现卫生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标识进行追溯,准确地缩小食品安全问题的查找范围,查出问题出现的环节,追溯到食品的源头。条码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关键的食品溯源技术。
一、条码技术体系分析
条码技术是为了解决计算机应用中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而产生的,它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准确的获取与传输,为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提供了技术手段。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商品条码就引发了一次商业革命。而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中,条码技术则更是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当前,国际上负责条码技术的研发推广的组织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该组织负责管理和维护的以商品条码为核心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是以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等进行编码为核心的集条码、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等为一体的服务于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该系统从标识层、采集层和交换层上为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型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对于条码在食品中的应用而言,主要涉及EAN.UCC系统的如下技术内容:贸易项目(贸易单元)的编码与条码表示、物流单元的编码与条码表示、信息属性的编码与条码表示、位置码的编码与条码符号表示等。
1.贸易项目条码
贸易项目是指一项产品或服务,对于这些产品或服务需要获取预先定义的信息,并且可以在供应链的任意节点进行标价、订购或开据发票,以便所有贸易伙伴进行交易。
按照贸易项目的流通领域可以分为零售贸易项目和非零售贸易项目。零售贸易项目是指在零售端通过销售时点系统(POS)扫描结算的商品。贸易项目根据其销售特点,可以分为定量贸易项目和变量贸易项目。定量贸易项目是指有固定包装,以统一预先确定的量度(类型、尺寸、重量、成分、样式等)进行销售的贸易项目。变量贸易项目是指那些没有固定包装,随机确定购买数量的商品,例如:新鲜蔬菜、水果、粮食、鱼、肉、熟食等散装商品,在销售过程中都是以随机重量销售,每一位顾客购买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可能都不同。贸易项目编码有四种编码结构:EAN/UCC-13、EAN/UCC-8、UCC-12以及EAN/UCC-14。
2.物流单元条码
物流单元是在供应链中为了便于运输或仓储而建立的包